中國娛樂網訊www.yule.com.cn 少年有志,斗角崢嶸。
這世界上總有那么一種人,我們稱其為“天才”:比如東京奧運會上“一跳成名天下知”的全紅嬋,比如“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李雯雯,比如“木上跳舞身輕如燕”的管晨辰……與生俱來的天賦,加上超出常人百倍的努力,成就了他們年少成名的高光時刻。
而在江蘇衛視《超腦少年團》中,也有這樣一位“天才”級的選手,他就是馬欽偉,所有人眼中名副其實的“大腿級boss”。
從小優秀到大的“牛娃”
馬欽偉2002年出生在上海,今年夏天剛剛高中畢業。而他早在去年就憑借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一等獎的成績,被清華大學姚班錄取。
對于自己“很厲害”這一點,馬欽偉倒是一點也不謙虛。“全國有多少人能進清華,又有多少人能進姚班,所以我一直都覺得自己很厲害。”馬欽偉說道。
但起初,由于父母一直給他規劃出國留學,所以馬欽偉只把理科學習當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此同時,為了準備出國,他在其他領域也做了很多積極的嘗試。比如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夏令營學習宏觀經濟學,參加哥倫比亞商學院主辦的商賽……深入的學習之后,馬欽偉更確信了自己對理科的喜愛和天賦。
初二那年,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馬欽偉參加了初中生物理競賽,并意外地獲得了二等獎。開心之余,也讓他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漸漸萌生出一些別的想法。“我當時已經很確信我要學的是數理相關的方向,而這些專業并不是主流的出國申請方向,而且也聽到風聲國外高精尖的專業對華裔留學生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STEM專業。那如果既然在國外學不到最核心的知識,被卡了脖子,那我就還不如在國內學習。”馬欽偉的選擇,也得到了父母的認可和肯定。于是,他便從出國這條路轉到了物理競賽這條路了,高中選擇了華師大二附中,并真正開始了自己的競賽之路。
是“對手”,更是知己良朋
高一的馬欽偉積極備戰全國奧林匹克物理競賽,當時信心滿滿的他,本想通過這次競賽拿到寶貴的保送名額,但最終未能如愿,“我只拿到了上海市二等獎,連參加全國比賽的機會都沒有。”馬欽偉笑著說:“雖然現在這樣說有點凡爾賽,但當時真的給我打擊非常大。”
而另一邊,和自己一起起步、一起轉學、一起玩一起學的好兄弟陳思遠榮獲了全國金牌,這更加劇了馬欽偉的心理落差。“記得當時我參加完學校的羽毛球比賽,比賽結束了我拿著球拍回到教室,就看到電視機屏幕上顯示恭喜他獲得全國金牌、入選國家集訓隊、保送北大,當時我整個人就懵了。”為什么平時一起學一起打游戲的哥們能上,我卻差這么遠?馬欽偉回憶道:“算是受到了刺激吧,刺激轉化為激勵,我當時就告訴自己高二一定要拿下獎項、拿下保送,不然和哥們就差得太多了,畢竟我也不笨對吧。某種程度上來說,他是我的好朋友,也是一直促使我進步的‘對手’。”
從那時起,用馬欽偉的話說,自己就好像“發了瘋”一樣學物理。球也不踢了,游戲也鎖起來不玩了。每天中午、晚自習都泡在圖書館刷題,甚至為了搶到一個光線好一點位子,連午飯都不吃。而其他幾門主課,也被馬欽偉“戰略性放棄”,這也一度導致他的化學成績直線下降。采訪中,馬欽偉連連表示,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值得提倡,大家也千萬不要效仿。
就這樣,發憤圖強了一整年時間,終于在高二那年,馬欽偉如愿以償獲得了物理競賽一等獎,并以前50名的成績被保送進清華“姚班”。“忘記當時的感受了,只記得日出時很美”,也趕緊給好哥們打了電話報了喜。說起夢想成真的心情,馬欽偉難得文藝了一番。
“非典型學霸”的進階之路
熟悉馬欽偉的人會覺得他和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很不一樣,而被稱作是“非典型學霸”更為貼切。
他很愛“玩”。
小學的時候,馬欽偉學過跆拳道,練過鋼琴,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初中的時候,他組建了學校第一個音樂劇社,并身兼導演、主演數職,德語、音樂劇也手到擒來。同時他也是班級里的體育積極分子,羽毛球、籃球雖然都算不上頂尖水平,但總歸是能在比賽中與對手一戰。
就連來參加江蘇衛視《超腦少年團》,馬欽偉都是抱著玩的心態。這也就能理解,為什么他最開始,并不愿意被看作是“小浪花”隊的副隊長。
但,他也很會“玩”。
馬欽偉從小學開始接觸編程,后來因為學業壓力,他暫時將這一愛好“藏”了起來。高二保送之后,擁有了一年gap year的馬欽偉立刻把編程“拾”起來,自學C++和python,也參加了信息學奧賽,花了不到一年的時間拿了上海市一等獎(這個年限的最好成績,高三選手不能選入上海隊)。觀眾在《超腦少年團》中看到的馬欽偉的編程技巧,幾乎都是他平日里自學所得。由于在這些方向的進步和熱愛,他也調整了今后的學習方向,準備進入清華后選擇學習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方向。
展望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馬欽偉說除了希望能繼續在科研上有所建樹之外,最大的愿望是能進入學校的音樂劇社。為此,他早早就開始做起了準備。“我現在在學聲樂,找了一個藝術方面的老師,她本科是學音樂劇的,每周都去學,真挺有意思的。”
能找到自己的愛好,是一件幸福的事。對馬欽偉而言,把熱愛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人生才能真正與眾不同。
父母的“放養式”教育
《超腦少年團》播出之后,很多觀眾都在評論區留言,希望馬欽偉的父母能夠分享育兒心得。對此,馬欽偉表示其實并沒有什么秘訣可言,如果非要做個總結的話,更多的還是“放養式”教育。
“小時候爸媽會給我報興趣班,那當然不可能是我自愿的,我也想在家看電視、打游戲。”馬欽偉表示:“但后來隨著自己慢慢長大,爸媽會給我更多自主權,讓我選擇上什么課,不上什么課。玩游戲方面也是定了一個時間總量,讓我自己控制頻次、自己決定時間段、自己玩之前在手冊上登記。”在學業上,馬欽偉父母其實也沒有給孩子設定太高的目標,“他們希望我有多少實力,就上什么大學,不要有遺憾。”
比起學習成績,馬欽偉父母更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馬欽偉回憶道:“小學開始他們就讓我自己上下學,從來不接送。初高中之后能感覺他們更加有意識的放手。這次來《超腦少年團》,也是讓我自己來,都成年了,更不需要陪著了。”
有人說,在天賦面前,努力有時候不值一提。但馬欽偉的故事,或許會告訴我們:天賦只是敲門磚,努力才是鋪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