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檔電影市場的表現,燈塔數據顯示,2021年暑期檔上半場(通常指7月份),國內票房收入為32.26億元,如果剔除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2020年,過去三年(2017年至2019年)同期,這一數字分別為50.5億元、69.64億元、57.56億元。
此外,數據顯示,7月份總出票數1.51億張,對比2019年減少了7%;總場次2324.79萬場,比2019年高出109%;平均票價36元,比2019年高出1.4%。即今年7月份排片場次比2019年漲了一倍,票房收入卻少了44%。
具體到影片來看,“二八現象”甚為凸顯。在7月份上映的48部影片中,票房收入不足50萬元的就有25部,占比高達52%;票房收入超過1億元的只有6部,而超過5億元的則僅有《中國醫生》(12.38億元)一部。不少院線電影的票房收入甚至不足5000元。其中,7月9日上映的《芬芳的紅杜鵑》票房4110元;7月10日上映的《橙衣天使》票房3193元;7月16日上映的《大樹下的守望》票房2948元;7月23日上映的《八義村的半農時代》票房僅2905元。從類型來看,往年暑期檔主力——動畫青春片表現也不及預期。動畫片方面,除《白蛇2》外,被給予厚望的《新大頭兒子小頭爸爸4》《俑之城》票房收入都未達到億元;青春片種子選手《燃野少年的天空》《二哥來了怎么辦》不但票房不及預期,口碑也遭遇滑鐵盧,兩部電影豆瓣評分均為4.5。
今年暑期檔還不如2020年,去年暑期《八佰》票房達到30億元,今年的《中國醫生》目前票房還不足15億元,我認為其題材并未吸引主流觀眾。更深層的原因有三點:第一,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大片投拍斷檔,比如即將上映的《長津湖》就受此影響停機近一年,于去年11月份才重新開拍,而現在上映的大部分電影還是2019年遺留下來的;第二,目前立項報備和成片報備審查的周期拉長,導致很多電影沒有充足的時間完成宣發,比如即將在國慶檔上映的《我和我的父輩》被拖至今年6月份才開機;第三,電影投融資寒冬持續,很多大片難以籌措到足夠的拍攝資金,受疫情和整體社會因素影響,小的創新公司倒閉很多,大公司資金也不充足。
好萊塢大片的缺失也是暑期檔冷清的原因之一。過去幾年,《蜘蛛俠》《變形金剛5》《侏羅紀世界2》等好萊塢大片是暑期檔必不可少的調味劑,而今年受全球疫情影響,好萊塢電影紛紛選擇線上發行,減少了對國內院線電影的供給。
發行最大問題是倉促,因目前公映許可證申請周期過長,比如《中國醫生》在上映前三四天才拿到公映許可證,發行團隊根本沒有時間開展工作,因此,這部影片沒有來得及點映就直接上映了。
電影制作人王家樂表示:“短期來看,暑期檔下半場(8月份),爆款潛質只有《怒火·重案》及《長津湖》,此外動畫片《皮皮魯與魯西西之罐頭小人》、青春片《五個撲水的少年》這兩部電影宣傳工作比較到位,也有望沖擊10億元門檻,但具體還是要看影片質量。總體來看,下半年的市場情況并不樂觀,根本上還是題材內容缺乏,而近期全國疫情中高風險地區增多,大家都愿意出門到擁擠的地方,影城等開放性娛樂場所區域性運營也會受到影響。像我做電影的人從疫情前到現在就看了《怒火·重案》,其主要原因疫情因素,都不愿去人多的地方,再一個對電影匠人陳木勝最后作品的關注,他的作品都算得上精良之作。”電影制作人王家樂期望國家政策方向激勵各種題材的創新,政策方向決定了市場的導向,同時也呼吁所有影視從業者加大內容創新,不要一窩蜂的扎堆兒,這樣華語電影才真正的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