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年將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精神,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與虹口區文化館于2020年12月30日下午13:30,在江灣鎮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聯合舉辦"虹映佳音 口耳傳頌——上海江南絲竹樂團迎新年虹口專場音樂會",以貫徹市文旅局"非遺在社區"工作。
此舉旨在促進國家級非遺項目江南絲竹的傳承與傳揚,進一步推動虹口地區歷史悠久的江南絲竹民間社團優質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常駐社區,使江南絲竹成為上海百姓喜聞樂見的身邊事,促進城市文化事業繁榮興旺。
虹口江灣地區文化底蘊深厚,絲竹音樂源遠流長,這里曾是絲竹雅樂百年縈繞之地。這天下午,江灣鎮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里人頭攢動、熱鬧歡騰,眾多絲竹愛好者慕名而至。在新年即將來臨之際,上海江南絲竹樂團與樂友們分享佳音。
江南絲竹是上海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是這個國家級項目的保護單位。上海江南絲竹樂團由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建于2016年,是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工作的一個實際舉措。
上海江南絲竹樂團得到了上海音樂家協會、上海市非遺保護協會等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眾多專家前輩的關心指導,舉辦專場音樂會30余場,參加國際、國內公益活動近百次,多次代表上海赴日韓港澳參與文化交流活動,被中央電視臺、上海電視臺、《解放日報》、《新民晚報》等十多家媒體專題報道,并被"學習強國"轉載,在長三角絲竹界贏得廣泛好評。
樂團成員主要由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等專業院校畢業的青年新秀組成。樂團特聘上海市江南絲竹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成海華先生擔任藝術指導,以傳承、弘揚江南絲竹為宗旨,力爭成為一支能夠演繹各類絲竹樂曲,傳承發展中國民族音樂,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的新生代民樂演奏團體。樂團植根江南文化沃土、面向世界音樂舞臺,努力以豐富多彩的藝術實踐和形式多樣的展演展示,給人們帶來充滿江南韻味的藝術享受。
出席本次音樂會的領導和嘉賓有: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館長吳鵬宏先生,虹口區文化和旅游局副書記、副局長張烈浩先生,虹口區文化館館長、虹口區非遺中心主任劉瑩女士。此外,還有上海市工人文化宮,上海各區文化館、區非遺分中心、社區活動中心、江南絲竹非職業團隊的代表也紛紛到場、濟濟一堂。
音樂會上,上海江南絲竹樂團認真準備了多首經典曲目,包括:《行街四合》、《六板·三代同堂》、《梅花三弄》、《歡樂歌》;并精心挑選了多首具有江南韻味、技巧高超的民樂新作:《繡腔》、《朝元歌》、《楓橋夜泊》、《春雨》,以展示樂團技藝的專業性和內涵的多元化。
樂團精彩的演出贏得了觀眾們的熱烈掌聲,不少觀眾在聽完一曲18分鐘的《行街四合》后表示,能夠欣賞這樣完整的絲竹名曲非常過癮,演員們能背譜演繹、配合默契,真是下了功夫。
《行街四合》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由流傳于上海浦東地區的民間樂曲《大四合》演變而來,為"小拜門"、"玉娥郎"、"云陽板"、"急急風"等小曲聯綴成套。《行街四合》簡稱《行街》,常用于喜慶節日和廟會、嫁娶,以往主要是在街上邊走邊奏。按照傳統形式,全曲分為行街頭、慢板、中板、快板。行街頭與慢板的旋律穩健流暢,中板曲調喜氣洋溢,快板情緒熱烈奔放,對演奏者技藝要求甚高,是江南民間最為人稱道的絲竹佳作名篇。
此外,同樣是原版復刻了傳統經典的絲竹曲目《六板·三代同堂》是一首連綴曲目,樂曲由《慢六板》、《中花六板》、《快中板》組成,情緒明快、典雅細膩,要求演奏者具備高超的技能技巧。
江南絲竹的"六板"家族樂曲是在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的基礎上,運用加花手法逐一發展而成,尤為注重樂器音色的融合與樂手間"搶檔、讓路"等演奏技術上的默契配合。演奏時,講究"你繁我簡,你進我退",既要做到各樂器聲部的旋律鮮明,更要達到音韻的 和 諧統一,深刻展現出江南絲竹"小、輕、細、雅"的藝術特征。在這次音樂會上,輕和著熟悉、溫婉的旋律,伴隨著忽高忽低、時遠時近的樂聲,觀眾們頻頻點頭、拍手,陶醉其中,紛紛被演奏家們的技藝所折服。
《梅花三弄》也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它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名字《三六》。全曲分為"寒山綠萼"、"姍姍綠影"、"三疊梅花"、"春光好"4段,另有5個相同的"合頭",旋律華麗清新、流暢活潑,常于民間喜慶場合演奏,洋溢著歡快的節日氣氛。
江南絲竹成長于民間,在以往的婚嫁迎娶和節日廟會等喜慶場合,是百姓耳熟能詳的旋律樂段,是生活必不可少的音樂元素。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江南絲竹作為一個非遺項目,也受到不小沖擊,需要更多的有志者來傳承。
樂團藝術指導成海華教授在音樂會上表示,上海江南絲竹樂團雖然都是年輕一代,但大家都自覺將保護和傳承非遺作為自己的責任,希望能用專業所長,使江南絲竹傳承得更好、傳揚得更遠,能夠為更多人所了解、所喜愛,可以令歷史的樂音再次回響在當代的生活中。
在本場音樂會上,上海江南絲竹樂團還為觀眾們奉獻了4首具有江南音韻的現代佳作。
《繡腔》改編自滬劇《繡荷包》,由"流水板"、"快板"和"收腔"組成。樂曲曲調活潑輕松,清麗明朗,節奏在靈活多變中鏗鏘清晰,矯健明快。速度從舒緩寬馳到逐漸緊湊,推進到曲尾時,飛速極快地躍進高潮,盡顯層次清晰,對比鮮明。是一首生活氣息強烈,地方色彩濃郁的樂曲。
《朝元歌》原為昆曲劇目《玉簪記·琴挑》中的唱腔,講的是書生潘必正借讀尼庵,聽女尼陳妙常秋夜彈琴而相愛,后歷經波折,終成眷屬的故事,抒發了古代女子向往自由和愛情的情懷。樂曲深情而委婉,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極富昆曲韻味。
《楓橋夜泊》是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依據唐代詩人張繼的同名詩篇創作而成,表現了中國文人精神,使聽者在若隱若現的宋明古風中,感受到作者對"江楓漁火"的回念與思嘆。曲中融匯吸納了昆曲、蘇州民歌、絲竹等曲式和音調特色,呈現出精致宜人、典雅詩意的水墨風情。樂曲用民族樂器展現江南名城蘇州的旖旎風光和人文內涵,不僅極具水鄉色澤,更以高難度的演奏技巧擴展了古箏的表現力。
《春雨》描繪的是春雨過后,萬物生長,百花爭艷,到處欣欣向榮的一派景象。樂曲結構嚴謹、流暢、自然,以江南評彈的清新曲調為基礎旋律,刻畫出一幅濃淡相宜的水鄉畫卷,向人們呈現著藝術春天的到來。
上海江南絲竹樂團的演奏家們用精彩的演繹和高超的技法贏得了觀眾們的交口稱贊。
音樂會最后一個節目是由上海江南絲竹樂團與虹口區江灣鎮街道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樂隊共同演繹的《歡樂歌》。為響應國家文旅部"非遺在社區"工作部署,根據《上海市江南絲竹項目保護傳承基地認定和管理暫行辦法》,上海市群眾藝術館于2020年12月評選出上海市江南絲竹保護傳承基地(2021-2023年)24家。音樂會落腳于新晉基地,也是為了更好地讓非遺項目深入百姓生活,落實國家文旅部"非遺在社區"的工作要求。
《歡樂歌》亦是江南絲竹"八大曲"之一。曲調明快熱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旋律流暢,由慢漸快,展示歡樂情緒逐漸高漲,常用于節慶廟會等熱鬧場合,渲染喜慶節日中的歡樂情緒。
音樂會收尾,上海市群眾藝術館吳鵬宏館長講話,他說:上海江南絲竹樂團得到了各方力量的關心支持和眾多專家前輩的青睞指導,在今后的工作中,樂團不僅要努力傳承,更要勇于創新,力爭成為一支能夠演繹各類絲竹樂曲,傳承發展中國民族音樂,積極開展對外交流合作的新生代民樂演奏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