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囤兒
如果一個演員多次憑借某一種類型的角色收獲好評,觀眾和業界往往會給他/她一個“XX專業戶”的稱號。比如海清曾被稱作“兒媳專業戶”,陳道明是婦孺皆知的“皇帝專業戶”,約翰尼-德普則是“怪咖專業戶”等等。而憑借在《三國》中飾演魯肅、《楚漢傳奇》中飾演張良、《趙匡胤》中飾演賈琰而被人所熟識的霍青,自然可以稱得上是“謀士專業戶”。那么,如果讓這位古裝劇里的睿智謀士遭遇現代難題,會怎樣呢?霍青導演并主演的電影《村里來了新聞官》,就帶來了這種“穿越”的畫風。
12月18日全國上映的電影《村里來了新聞官》是一部緊扣時代脈搏、謳歌時代主旋律的精準扶貧題材院線電影,影片講述了宣傳戰線扶貧干部李渠扎根西南貧困山區,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指導方針,帶領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霍青在片中飾演宣傳部副部長、梨花村第一書記李渠,他的“謀士”形象,在本片的紀實風格之中又添幾分傳奇色彩。
用網友的話說,主動請纓駐村扶貧的李渠,是個不折不扣的“接盤俠”。前任扶貧干部好高騖遠,不僅在貧困戶認定過程中稀里糊涂、不夠嚴謹,而且還倉促上馬了耗資巨大卻收益甚微的度假村項目。這使得梨花村不僅沒有脫貧,還讓村民對扶貧政策失去了信任。在這種情況下,李書記的扶貧之路又平添許多障礙。
承認扶貧工作中存在不足而不是一味宣教,讓《村里來了新聞官》的戲劇性更加強烈。李渠剛到梨花村的時候,和村民之間的溝通簡直就像在打謀略仗。霍青身上那股子謀士氣場,突然在現代背景下散發了光芒。霍青飾演的李書記一會像魯肅一樣,挨家挨戶苦口婆心地為其分析利弊;一會又像張良一樣,針對各種突發問題思考計策;還得像賈琰一樣,詳盡地分析村里的優劣勢,以實現大路線上揚長避短。霍青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表演經驗,融會貫通又推陳出新,將第一書記李渠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體豐滿,彰顯了角色的魅力。
然而,《村里來了新聞官》并不是某一村或某一人的紀錄片,影片中“一窮二白三不靠”的梨花村是全國12.8萬個貧困村的縮影,充斥著貧困地區的典型矛盾——地處偏遠,交通閉塞,資源匱乏;李渠的形象是對當代扶貧干部的工筆描繪,是全國三百五十萬扶貧工作者群像的集合體呈現;此外,影片還塑造了個性鮮明的貧困戶形象,他們分別代表了因病致貧、因學致貧、因超生致貧、因娶妻致貧等幾類貧困戶典型,使影片在生動展現貧困人口群像的同時,也全面透析了深度貧困地區的致貧原因。這樣的人物塑造法,既避免了只表現局部而忽略整體造成的偏頗,又規避了因脫離現實而導致的過渡神話或妖魔化。如此一來,當“謀士專業戶”穿越到現代農村,在精準扶貧的新領域,便可再次揮灑出智慧與才華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