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貓眼電影的實時數據,截至11月10日上午10時30分,中國女排題材的電影《奪冠》在上映47天后,票房約為8.29億元人民幣。
隨著排片越來越少,《奪冠》破10億的目標,似乎已經很難實現。而大眾對于排球的熱情,也從電影剛上映時的“高位”迅速回落。
與此同時,11月8日,新賽季的中國女排超級聯賽在廣東江門開打,半個月前,全國男排錦標賽剛落幕,北京隊力壓浙江體彩男排奪冠。
同樣是三大球,比起同時進行的中國足球超級聯賽和男籃職業聯賽,排球聯賽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中超和CBA聯賽由央視和諸多平臺轉播,各類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競相報道,球迷人數眾多,各類話題引發強烈關注和熱烈討論。
男排聯賽和錦標賽落幕、男排國家隊新帥上位,這類消息只在相關球隊所在的省市媒體上才有小小的露出,在其他時候、其他地方,基本無人操心,無人關注,完全不能成為全國性體育熱點,更別提上熱搜。
在三大球中,中國排球曾是神一般的存在,有輝煌的歷史、卓越的成就,上世紀八十年代,不但中國女排站到世界之巔,中國男排也是世界勁旅,他們的成績,他們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讓籃球和足球同行望塵莫及。
在中國足球和籃球進行了二十多年的職業化改革之后,雖然競技成績沒有太大的提高,但群眾基礎、社會影響力、市場開拓、職業化程度等方面,中國排球已被遠遠甩在后面,落到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狀態。中國排球到了需要正視現實、痛下決心,改變活法的時候,否則別說在三大球行列里,就是在整個中國競技體育陣營里,都會被徹底邊緣,自生自滅。
輝煌的中國女排
像荒野上的城堡
說起排球,球迷們最近的印象應該是去年世界杯上中國女排全勝奪冠,捧回第十座世界冠軍(奧運會、世錦賽、世界杯)獎杯,三天后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女排隊員們更是登上了花車,在全國人民的關注下載譽而歸。
對于女排的榮耀,就算不太關注排球的人也能如數家珍:10次世界冠軍、13次亞錦賽冠軍、8塊亞運金牌……而女排精神更是突破體育范疇,成為了各行各業學習的典范。
但在女排精神光芒萬丈的背后,是冰冷的現實:除了世界大賽上奪冠那一刻,有多少人在關注女排?有多少人知道女排超級聯賽?每場女排聯賽現場有多少觀眾?電視機前、網絡平臺上有多少粉絲?
答案是殘酷的。如果你是一個排球鐵粉,CCTV5的客戶端偶爾會有直播,其他渠道很難看到排球聯賽的轉播。想看排球比賽,只能去現場,而排球聯賽的現場,一般都門可羅雀。
即使大多數的球票是免費送,女排聯賽的上座率仍然寥寥,各俱樂部盈利無從談起,資金投入大多只能用來維持運營,女排隊員們的工資很大一部分需要靠當地的體工大隊來解決。
這也造成了女排隊員巨大的收入差距,以國家隊為例,明星選手與普通國手的收入或許是百萬級與十萬級年薪的差距;而在國家隊之外,還有著其他排球運動員,普通俱樂部當中的普通球員,月工資不過數千。更悲涼的是,由于各俱樂部運作困難,這個水平的工資收入也時有拖欠,很多隊員在二十四五歲就退役,尋找出路。
比無人喝彩還讓人倒吸一口涼氣的是,三、四十年前紅遍全國、群眾基礎廣泛的排球,現在僅剩專業隊和部分高校的校隊,已談不上什么群眾基礎。大中學校校園里,已鮮少排球愛好者的身影。社會上,還在玩排球的多數是爺爺、奶奶輩。說起排球,往往指的是老年氣排球。
職業領域,國內女排一線注冊隊員常年只有數百人,且大多是各地基層體校選送的特長生,幾乎……不,應該說是完全沒有俱樂部企業專門培養的排球梯隊與排球人才。
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中國女排,是一種十分獨特的現象,在全世界,在整個競技體育界,都是孤例,她的輝煌是靠天吃飯,建立在一個偉大的教練和一群天才選手的基礎上,她像荒原上一座孤獨的城堡,更像沙灘上一座豪華的大廈,這樣的風景能倔強挺立多少年,誰也不知道。
男排曾是優質偶像
如今徹底被人遺忘
頭頂著耀眼光環的女排尚且如此,男排運動員的苦處,就好理解了。中國男排用一句話形容就是:“沒成績,沒收入,沒關注”。
一位男排隊員曾開玩笑說:“羨慕中國男籃和男足隊員,打得不好還有球迷罵,我們沒連罵都沒人罵。”這句看似玩笑的背后透著無限心酸。一個人如果沒有人愛,沒有人恨,只有無盡的孤獨,那是什么滋味?
去年的世界男排聯賽,15站比賽中國男排僅在主場贏了一場,最終以1勝14敗的成績排名倒數第一位,之后的男排奧運會落選賽,中國男排火線換帥,發揮神勇,但最終也沒能完成進軍東京的目標。
同樣沒去得了東京的男籃掀起軒然大波,周琦遭受到球迷和媒體的口誅筆伐,而男排的失利無聲無息,這樣的狀況,已是中國男排的常態。作為國字號隊伍,中國男排已經習慣這種孤獨,跟中國冰球、水球、曲棍球同病相憐。
國家隊都無人關注,聯賽當然更無人問津。以河南男排為例,這支曾經是聯賽亞軍的球隊已連續數年沒有找到贊助。“我們跑了大概有十幾家客戶,酒企、地產企業、制造業、食品企業、制藥企業等等,跑了一大圈,幾乎沒人愿意贊助,大家一聽是排球,都很委婉地拒絕了。”即使是有贊助的球隊,也是少得可憐,杯水車薪。
“我們每次開會都問隊員要成績,可是贏了球,我們能給隊員什么呢?一個月2000多塊錢的工資,一身傷病,未來的保障也沒有定數,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可不是喊喊口號就可以的。”國內某支球隊的教練員曾忍不住訴苦。
無人喝彩的中國男排,現在的群體基礎接近瀕危。“80年代,我們打聯賽的時候,全國光男排就有甲乙丙丁四個級別,每個級別都有20多支隊伍,那真叫盛況。現在呢,你去翻一下秩序冊就知道了,男隊女隊加一起26支,這就是后備力量薄弱的后果。”曾經叱咤排壇、如今已隱身幕后的教練回憶往昔。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男排是國民優質偶像,他們跟韓國男排大決戰大逆轉后,北京大學學生連夜慶祝,喊出了“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激勵了幾代人。當時的核心球員汪嘉偉是世界級巨星,也是橫跨體育、娛樂界的男一號。90年代他作為中國男排主教練,還帶隊在亞錦賽和亞運會上奪得冠軍。球風瀟灑,長相帥氣的汪嘉偉成了無數女孩子魂牽夢繞的偶像,一個日本球迷為了一睹他的風采甚至將他所住酒店對面的三層樓房都包了下來。
不夸張地說,整個80年代全中國最紅的兩個人,一個是出演《廬山戀》的女演員張瑜,另一個就是汪嘉偉。拿到當下來比較,汪嘉偉的影響力比起朱婷、孫楊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如今的中國男排,沒有成績,沒有市場,沒有觀眾,也無法誕生出汪嘉偉這樣的全民偶像。
中國排球不應該如此沉淪
面對職業化不能無動于衷
是排球這項運動被時代拋棄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歐洲的土耳其、意大利和俄羅斯排球聯賽,南美的巴西排球聯賽,都開展得如火如荼,匯聚了世界上眾多的排球明星,上座率可觀,商業運營熱火朝天,競技水平也長盛不衰。
亞洲的伊朗,最近十年異軍突起,全力打造國內聯賽,涌現了一批批高水平球員,國家隊登上亞洲之巔后志存高遠,世界大賽上頻頻向歐美強隊發起挑戰,成為世界排壇一支不可忽視的勁旅。
日本借奧運會的機會,重振排球雄風,國家隊冒出一群極具天賦的球員,競技水平上遙遙領先于中國男排。他們的群眾基礎讓我們眼饞:日本春季高中排球聯賽也叫日本排球高等學校選手權大會,是日本全國性的高中排球比賽,有男子和女子比賽,并同時進行。
日本媒體曾這樣描寫過聯賽開始時的盛況:“球館里人聲鼎沸,看臺上座無虛席,二層和三層的觀眾席上甚至有許多觀眾站在過道中。參賽球隊的支持者包括校長、家長、同學。粉絲身著球隊后援會統一的服裝,有序的在觀眾席中排成方陣,喊著整齊的口號,做出一致的手勢,盡情為球隊加油,甚至還有來自學校的管弦樂隊現場伴奏加油。”
只有七八支隊伍的韓國女排聯賽同樣熱鬧,國內某女排領隊還記得去韓國交流學習時看到的場面。“他們的球隊都是現代、三星這樣的韓國大企業贊助的,比賽時僅這些企業的職工就幾乎把看臺坐滿了,幾萬人的體育館基本沒有什么空位。”
作為世界排壇數一數二的聯賽,土耳其女排聯賽更是吸引了一系列頂尖國際球員加盟。包括中國女排隊長朱婷、塞爾維亞女排隊長拉西奇、美國女排前隊長拉爾森、巴西女排隊長娜塔莉亞,等多位世界頂級球員都曾在這里打過球,可見聯賽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近年來,國家體育總局提出了“振興三大球”的戰略。同屬三大球,就每項運動來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足球和籃球市場化程度高,隊員待遇好,但成績不如意;排球尤其是女排已經成為了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卻遭遇著收入低、基礎弱、發展前景不明朗的尷尬。
相比足球和籃球,排球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作為隔網項目,排球沒有直接身體對抗,更講究技術,理論上,它比足球和籃球更容易出成績。伊朗、日本男排的異軍突起,能為我們提供最好的借鑒。更主要的是,排球在中國三大球里率先走向世界,最有號召力的,何況中國女排現在就是一張金字招牌。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中國排球界的問題,表面上的問題是沒錢沒人沒成績,深層次上,面對這些多年存在的問題,有多少人、作出過多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