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補貼“以及“補貼大戰”的概念,最早出現的地方并非是電商領域。
數年前,滴滴擊敗了Uber等重量級對手,打造了一個出行帝國。滴滴手中的利器,就是率先發起補貼大戰。
對于很多人而言,這也是他們第一次領略到,一家企業竟然可以通過這么一種方式,以“駭人聽聞”般的速度實現崛起。
雖然,最終的結果證明這條路并非是一條“捷徑”,但至少它走通過。
去年,拼多多高舉“百億補貼”大旗,正式開啟補貼戰,電商行業里諸多玩家紛紛跟進。
雖然輿論關于“百億補貼這條路是否可行”的討論從未停止,但行業本身已經進入到了更新的戰場。
這次給出參考答案的,是蘇寧易購。
為何時至今日,還在討論拼多多“行不行”
去年,拼多多利用“百億補貼”這張王炸,通過社交裂變等方式,贏得了大量用戶。在過去的四個季度內,拼多多GMV每季度同比增長均超過1300萬,明顯高于以往。
然而前陣子,拼多多公布了第二季度財報,當天股價大跌13%。
財報顯示,拼多多月活躍用戶為5.688億,同比增長55%,年活躍買家數為6.832億,同比增長2億人,比上季度增加5510萬人,就連GMV增速也達到了79%。
如此亮眼的成績單,究竟為何會導致公司市值蒸發150億?
事實上,距離拼多多的百億補貼上線已有一年多,但是在二季度財報中,拼多多的平臺銷售與市場推廣費用高達91.14億元,ARPU環比增長停滯。經營費用自2019年第二季度起一直在60億元以上,公司始終處于虧損狀態。
于是,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明明已經“做大了”,但市場和輿論場里,關于“拼多多到底行不行”的爭論反而更加火熱。
黃崢蹭在2019年Q4財報電話會議上說,“不要過高估計公司的用戶增長速度,長期來看,也不要低估公司ARPU的增長潛力。”
這話放在以前,恐怕沒人會信前半句。但放在二季度財報發布之后,大家又開始不信后半句話。
反過來看,這種爭論也并不難理解。從高單價低頻次的手機3C產品來看,阿里、蘇寧易購、京東都加大了對電子產品的補貼力度,這意味著拼多多在這一戰場的投入產出比,不可避免會被稀釋。
再看低單價高頻次的日用品,用戶享受完補貼后,依然可能會在下次購買時流向其他電商,拼多多很難通過一次補貼,實現消費者購買的全年綁定。
從“拼夕夕”到“拼爹爹”,以補貼優惠爭取來的用戶,若在一定時間內沒有實現留存和轉化,一旦補貼停止,這部分用戶很容易流失。
這就是輿論眼中拼多多百億補貼的隱患所在——如果有天補貼停止,與同行價格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拼多多的物流、支付、品牌豐富度等方面的劣勢,便會凸顯出來。
況且,品牌似乎并不樂于看到自己被補貼,特斯拉就是最好的例子。
補貼怎么補?真的是門學問
電商補貼,其實是門大學問。
一方面,應該優先考慮那些平時價格堅挺的品牌和商品,這樣一旦有了補貼,用戶感知最大,對于“真便宜”的用戶心智也最有利。與此同時,“只此一家”的優惠,也有利于產生復購。
另一方面,補貼千元以上的商品,還可以有效實現ARPU和GMV的增長。
這正是蘇寧易購828“狂補日”的補貼邏輯。
“只補大牌,每月僅一天”的蘇寧易購“狂補日”爆款補貼,品類均是平時價格堅挺的品牌和商品。諸如奧迪、蘋果、華為、戴森、海藍之謎、索尼等大牌,像是iPhone11 128G 4449元、MateBook 4749元、戴森吹風機2299元……
從品牌和商品來看,選品均為高頻大牌,主力選品均價在千元以上。這樣的補貼邏輯,在用戶端可以產生強烈感知。
以備受關注的8臺捷豹E-PACE,廠商指導價為28.18萬,在南京本地的捷豹路虎4S店售價也在23萬起,而蘇寧易購828“狂補日”只要18.45萬。在近10萬元補貼的刺激下,8輛捷豹上線4分30秒之后,就被搶購一空。
價格補貼戰,理論上并無門檻,但歸根結底,價格只是電商平臺的競爭力之一,整個供應鏈、物流、售后服務等,也是影響平臺的綜合實力和成長速度的關鍵。
蘇寧掌門人張近東就直言,“蘇寧線上線下價格的優勢來自深耕30年的全域價值鏈,與純電商平臺相比,蘇寧門店的云化不僅在服務上持續領先,也讓價格競爭更加主動,價格上永遠都會比純電商的同行低是必然結果。”
早在818期間,蘇寧易購的供應鏈優勢就已凸顯。一方面,蘇寧易購達成戰略合作的,均是華為、海爾、海信等品牌,貴就賠,延時賠、急速退三項服務,也成了蘇寧好服務的標配。
這意味著,未來蘇寧易購的補貼,不僅將納入更多大品牌和中高端商品,而且在物流和售后服務上也能得到保證,也正是張近東口中的“讓用戶開開心心占便宜”。
另一方面,蘇寧拼購產業帶已極具規模,形成了由40個拼購村、23個產業基地、85個拼拼農莊以及71個拼拼工廠組成的“直賣矩陣”。
消費者直接對接供給端的規模化供應,既能拉低購買成本,又能集中消化產地的大量產能。
拼多多為電商補貼開啟了一扇窗,但屋外的風景怎么畫,還得看各家巨頭自己的理解。
至少現在看來,蘇寧易購邏輯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