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在上海浦東陸家嘴揭開帷幕。《母親的土地》《身臨原野》等17部中外佳片將在未來一周集中展映,鼓勵中國觀眾跟著電影去“旅行”。
電影周開幕影片是中國新片《白云之下》。劇組來到現場與觀眾見面,分享了幕后花絮。分隔入座的觀眾手持“久違”的電影票,與主創人員熱絡互動。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共收到“一帶一路”沿線50余個國家報名的1700多部影片,部分優秀影片將于電影節期間展映。2018年在上海成立的“一帶一路”電影節聯盟也越來越受歡迎,成員從最初的29個國家、31個機構,到今年7月,已達44個國家、50個機構。
據浦東新區相關部門介紹,17部“一帶一路”電影周展映影片將分別在浦東新區的影院、露天場地及線上同步展映。露天放映的影片將在浦東新區36個社區放映共73場。
展映影片中既包括《姐妹》《銀行家》《如何變成鳥》等海外佳片,也有《白云之下》等中國影片。
“一帶一路”電影周的影展主題為跟著電影去“旅行”,意在鼓勵觀眾在電影里“放飛”心靈,體悟“一帶一路”沿線的風土人情。
28日,作為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官方活動,“抗疫前線的紀錄片人”論壇在上海銀星皇冠酒店舉行。
該論壇邀請了曾身處疫情一線的紀錄片創作者們:紀錄片《被遺忘的春天》導演范儉、《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總導演范士廣、《封城日記》的導演林晨、紀錄片《余生一日》總導演秦曉宇、《好久不見,武漢!》的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呂新雨,共同討論疫情期間如何打開紀錄片的拍攝理念而區別于新聞視角,以及紀錄片人如何突破邊界尋求更多的可能性、全民記錄的更深刻的意義等話題。
“抗疫紀錄片作為此次論壇主題,備受關注,看完之后也備受感動和鼓舞,振奮人心,英雄的武漢、英雄的中國人民,非常了不起,我為之感到非常自豪。”演員鄔中穎說。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的鄔中穎,曾是2017年世界女神選美大賽南通賽區冠軍、中國賽區總決賽季軍,主演過電視劇《人民總理周恩來》《以父為名》等,2017年主演寫意詩小品《人鳥低飛》飾演的血雀讓觀眾記憶猶新。鄔中穎有著親和力的外表,與生俱來的藝術感染力,不斷學習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塑造不同的角色,嘗試不同的創作方法,極具創作熱情,堅信溝通與交流會帶來更多的靈感與共鳴。
由澎湃新聞出品、范儉執導的紀錄片《被遺忘的春天》是今年出爐的眾多關于新冠的紀錄片之一,主要講述了武漢確診病例數最多的社區之一、武漢丹水池社區三組家庭的故事。作為曾經拍攝過汶川地震的紀錄片導演,在巨大的創傷面前,范儉這一次很鮮明的選擇了退步和抽離,采用了比較克制和理性的觀察方式。
沒有選擇醫院,而是直接撲向社區。范儉解釋說,“我想我們紀錄片要做的靜水流深的一種觀察態度,而不是新聞視角的一個觀察。這個退半步或者退一步對我來說會有新的發現,反而社區里基本上沒有什么拍紀錄片的,我倒可以施展得更多。”
范儉進入武漢后,整個城市在那個期間所遭遇的那種創傷和氣氛,令他有了更新的靈感,他同時拍攝了一部打破故事性的探索短片,這也是這次特殊拍攝帶來的特殊收獲。
同樣收獲頗多的還有紀錄片導演范士廣。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爆發后,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隨即組建《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攝制組,奔赴抗疫前線。為展現疫情之下上海這座超級都市的快速應對,節目組第一時間前往上海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上海市公共衛生中心、瑞金醫院發熱門急診、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等地進行蹲守拍攝。與此同時,3月初,《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總導演范士廣、領隊柯丁丁、攝像周圣樂、編導謝抒豪組成的四人攝制組,奔赴武漢抗疫前線,在雷神山醫院、金銀潭醫院以及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蹲守拍攝。
做紀錄片導演之前,范士廣一直是新聞調查記者,“本能的反應是你非常想去那個地方”。
一直有人認定《人間世》是一部醫療類紀錄片,范士廣卻覺得,雖然拍的是醫生護士,場所是醫院,但這些其實都是載體。“事實上表達我們自己對這個時代和事件的認知,這是我們想做的一件事情。”他強調說。
因為那段時間在醫院面對都是一些悲慘的事情,所以心情很壓抑,但是每天晚上回酒店都會看到酒店前臺小姑娘在練吉他。“她說‘我覺得大家都蠻苦的,我想練練琴,到時候等你們走的時候能夠給你們彈彈’。我們4月1號走的,她真的拿出吉他給我們彈了一首歌曲。這種感情真的很純粹。”
“這樣非常純粹的一種情感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是非常感動,而且會非常懷念的。”范士廣說,“我覺得這次能夠在武漢過一段非常純粹的日子,無關物質利益,這種日子我覺得還是非常珍貴的。”
該不該“按照常理性去拍攝”?
疫情期間,人與人是隔絕的,是互相警惕和防備的。尤其是紀錄片導演,可能失去前期長時間調研的機會,快速讓拍攝對象卸下心防是非常艱難的考驗。
范儉就在拍攝期間遇到過很多并不友好的人帶來的無端指責,遭遇了很多拒絕。范儉和團隊考慮再三,選擇不穿防護服進入到拍攝家庭中,雖然自身面臨高風險,但能和拍攝對象建立信任通道,他們也正是這樣才慢慢打開了拍攝對象的心防,拍到了想要拍攝的內容。
談到逐漸走入拍攝對象的內心,范士廣說自己有一天在紅區里跟一個護士聊天,小護士談到自己負責的一個病人去世了,病人手機還沒有人領,而死亡的那個晚上,手機不停地響,小護士晚上一個人值班,心理上受不了,因為自己會腦補,不知道是誰打過來的。
看著小護士哭了,范士廣突然意識到這一次他們不該“按照常理性去拍攝”,就是去拍攝故事,因為故事很容易把事情簡單化和臉譜化,紀錄片導演應該去呈現世界的復雜性,所以之后團隊開會,才有了后來的“采訪100個普通人”。
呂新雨教授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點。“醫患關系緊張才會有《人間世》出來,但是因為國難,在剎那間,把所有人都聯系在一起,所有的人都進入到風暴點。大家都心無旁騖的命運共享、同情共享。這樣的場景,也讓我們反思,由于厄運集結成一個精神烏托邦,片子里看到的是一個個奇跡的發生。”呂新雨說。
林晨的片子似乎更像是一個跨界的作品,它基于一個大家的需求,有一點偏向新聞,有時事性,林晨認為,大家日常的東西可能是更鮮活的,在這個背景下就升華了。
“當時身在武漢中,雖然很絕望,但是我的朋友一直給自己打氣啊給親人加油,生活中,能夠正常吃上菜,等等這些細節能夠讓我堅持下來,所以不是我刻意地追求正能量,它就自己產生了這種精神力量。”林晨感慨地說。
“不在意是不是紀錄片,很在意是不是好作品”
現在每一臺智能手機幾乎都能夠完成高質量的拍攝,一個全民紀錄的時代已經來臨,而這也將推動和改變紀錄片內容的產出。
2020年2月5日,紀錄片導演、大象紀錄創始人秦曉宇在網上發出倡議,邀請所有被疫情影響的人,拍攝下自己在2月9日任一時刻的生活片段。收到素材后,他將和團隊一起,制作出一部紀錄片,也是一份中國人在疫情中的“影像日記”,取名為《余生一日》。
秦曉宇表示自己之前是一個詩歌的書寫者,并不在意自己的作品是不是一個規范的紀錄片,真正在意的是作品是不是一個好的作品,因為“真正的創作其實就是在打破疆界,而不是畫地為牢”。
“首先,全民記錄的意義在我看來非常重大,每個人不僅是一個值得被記錄的對象,本身也是一個主動的創造者,相當于把歷史書寫的這樣的一種權利分散在每個人手中。”秦曉宇認為,在2月9日的那一天,疫情還在爬坡,其實每一個人、每一個空間都有“前線體驗”。
其次,做紀錄片是要“持有情懷,也要警惕立場”。如果沒有這種自我的警醒,那一個片子可能就變成了一種承載狹隘和偏見的東西。“那么多人匯聚起來,基于自己的耳聞目見的那個東西,我們把它匯聚起來,可能就構成一種比較接近真實的一種宏大敘事。”
第三,秦曉宇認為自己更感興趣的是“深處拍攝”,所謂深處是在一種也許是被遮蔽的,也許不再是環境社會層面或者公共空間,它恰恰是心理情感。
全民紀錄并不是秦曉宇的原創,但秦曉宇認為,《浮生一日》像是生活的萬花筒,而《余生一日》則更像生活的聚光燈。
打破偏見更接近真實,是每一位紀錄片導演最想要找到的。竹內亮是一個住在南京的日本人,他帶著一位編導、兩位攝影師,在武漢歷經10天,拍攝了“十個家庭十個故事一座城”。這部關于武漢的紀錄片《好久不見,武漢》6月26日晚在網絡播出,不到24小時,播放量已超過2500萬次。
最近,中國影院復工首周票房突破億元大關,與此同時,第23屆上海電影節也正在持續為行業輸送信心。在當日上午場進行的“電影發行與放映新趨勢論壇”中,傳奇東方CEO劉思汝、貓眼娛樂CEO鄭志昊、新麗電影總裁李寧、英皇電影總經理梁琳、北京聚合影聯創始人講武生出席活動并相繼發言,共同探討疫情黑天鵝下給電影人帶來怎樣的思考空間。
導演郭昕藝表示,受疫情影響,院線電影呈現短暫的低迷,但是觀眾對影院依舊情有獨鐘,這是其他方式替代不了的。郭昕藝先后畢業于中央戲劇學院、法國電影學院戲劇影視導演碩士,曾擔任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劇組片段導演、電影《一步之遙》劇中舞臺導演,監制電影《夏日》《怦然星動》及《明星夢工廠》等。
中國電影市場停擺半年之久,是對行業的挑戰,同時也是一次機遇。劉思汝表示,過去的幾年,業界一直在展望中國電影市場有沒有機會能超過美國電影市場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而此次疫情也許是個引擎。
全國影院停擺半年之久,卻能在首周突破億元票房。超過5000家影院復工背后,在劉思汝看來,國內整個影視產業鏈會緊跟影院這種復蘇速度,開始循環就會有新的生命力。
“而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跟大家一起投資拍攝針對中國觀眾的本土內容,這是我們首要思考和我們接下來想要做的一個行動。”劉思汝表示。
這個觀點被鄭志昊所認同,他認為疫情下中國影視產業機遇大于挑戰。在如何把握市場機遇、促進電影大盤恢復性增長問題上,鄭志昊分享道:“疫情給我們帶來的思考是深耕服務、打磨精品。行業可能暫時停擺,但電影人的夢想不會停擺。”
鄭志昊還表示,優質內容是電影行業發展的內驅力,在我國疫情率先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對國產電影來說是難得的機遇,并表示貓眼娛樂將持續挖掘優質內容,深度參與內容生產制作、宣傳、發行等各環節,讓好內容找到合適的觀眾,幫助影院降本增效,不斷助力行業重振信心。
鄭志昊針對現在到底是走線上發行還是線下,究竟是哪個渠道為主體,對于創作者來說也很重要,“比如說線上觀影80%以上都是用手機觀影,但是依然有創作者花了大量的時間做4K,甚至更高精度的投入去優化畫質、品質,依然沒有意識到是針對手機屏幕做感受上的調整,而不是針對大屏幕,包括光亮度,包括視聽效果。”
新麗電影總裁李寧同樣認為接下來最重要的是如何提振整個電影產業的信心、如何迅速恢復整個產業鏈的規模和模式,這是現在電影人的核心主題。“我們的電影總局只有和制片公司、宣發公司、院線公司、平臺公司、影院終端公司等擰成一股繩,然后盡可能地利用我們的現有優勢,從而形成某種策略,盡快恢復電影行業從業者的信心,這是現在當務之急的一個思考。”
英皇電影總經理梁琳則試圖從觀眾群體變化的角度闡述自己在過去這段時間的觀察:“現在觀眾對于娛樂的選擇真的太多了,他們想要獲得自我滿足刺激的方式也太多了,我們用什么樣的理由能夠讓觀眾來到電影院坐在這里90分鐘,用什么去拉動他們,這個其實是我和我的團隊這半年來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現在的觀眾沒有放棄觀影的需求,而且無形中我覺得是在擴大基數。我相信等疫情完全過去以后,隨著電影院逐步的開放,希望能在沉浸感也好,體驗感也好,通過精品內容能夠更好地服務觀眾需求上,大家會選擇走到電影院去選擇適合的項目。”
優質內容生產永遠是是電影行業的核心推動力,也是行業的生存之本。在疫情黑天鵝下,影視行業是一個整合過程。同時也是一個真正將“優質內容”生產放在首位的重要契機。
同時,“發行老將”講武生也對復工后的市場充滿信心,他認為八月份整個市場就能恢復80%左右,并且認為國慶檔也會帶來近三年平均的小增長。講武生也談到了對于院線電影未來發行的思考,例如讓“云發行”的概念深入到電影產業的各個鏈條環節——“能否從電影開拍的那一剎那,伴隨它的全流程提前為大家想到盈利點。我們現在整個電影產業的盈利模式過于單一,雖然國際版權方面有很多成長,但我們大量的收益還是圍繞票房來的,所以下一步在這個領域當中如何探討,我們也得有一些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