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Minor Malfunction》在海外剛一推出便入圍The Lift-Off電影節官方最佳短片、First-Time Filmmaker電影節最佳短片最佳劇本。《A Minor Malfunction》講述的是一個充滿科幻色彩的愛情故事。在科技發達的未來,整日困在格子間里的白領Sid由于一次系統故障掙脫精神枷鎖,有望逃離辦公室,卻因為與他互有好感的女同事Cathy而必須在自由和愛情之間做出選擇。
《A Minor Malfunction》所有的拍攝和制作都是在美國洛杉磯完成,取景和選角都充滿挑戰,最大的挑戰是指導外籍演員表演和調度來自多個國家的劇組人員。曾在國內和洛杉磯多個主流影視作品中工作過的楊城表示,除了語言之外,如何用有限的預算講述可信的科幻故事也是難點。所幸作為專業編劇的他還是通過劇本找到了解決方案,同時受益于專業的電影團隊,所以整個拍攝過程非常流暢,并且不乏新的創作靈感。
在與現場觀眾交流的環節中,楊城認為從編劇創作角度來講,影視作品的敘事邏輯與文學作品有極大的不同。能夠用畫面表達的,絕對不要用對白表達。而影視作品敘事手法的優先級,永遠是:畫面>音樂>對白。
在這其中,畫面包含了:人物表情和站位,鏡頭語言,燈光和置景等元素;與此同時由于影視作品是動態的表現形式,相比較如繪畫、舞臺劇等作品,影視作品更加要求人物的動作能夠帶出更多的信息;此后是音樂,電影配樂是早在有聲電影出現之前就伴隨著電影這種藝術形式出現,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不容忽視的感染力。
楊城表示,之所以將對白放在最后,是因為深信那句老話:“能展示就別講述(SHOW, DON’T TELL.)”。電影是需要觀看的藝術,而不是需要聽的作品。如果要聽人講述一個故事,觀眾完全可以選擇去聽其他的藝術作品,例如相聲,脫口秀,話劇,乃至音樂劇。之所以選擇來看電影,觀眾追求的就是視覺上的娛樂體驗。反觀當前國內的影視創作習慣,尤其從劇本層面來看,走的是與國際標準完全相反的路線:講故事全靠人物說詞。這種習慣不但與電影創作理論背道而馳,甚至與中國電影黃金時代的創作理念不同。久而久之,有些作品甚至獲得了認可,也因此形成了一種風格。如果一定要對中國影視行業的發展提出建議,就是希望“多些行動,少些對白”。
在問到如何看中國影視現狀與為何選擇回國發展時,楊城表示:本科畢業后從事創意寫作及市場營銷工作達十年。后由于對電影的熱愛,決定赴美留學,進修導演碩士學位。由于工作方面的積累以及對語言的天賦,使得留學和拍攝過程中與外籍的同事溝通順暢,很容易就融入了當地環境。這種溝通便利使得他在美的學習和工作過程非常順利,但是關注國內的影視行業的他最終選擇了回國發展,并且還作為主要編劇參與了知名導演高希希拍攝的電視劇《權與利》的工作。此外,楊城還在騰訊出品的網絡電視劇《法醫秦明之幸存者》中擔任主要編劇工作。雖然好萊塢是所有電影人的夢想,但是作為一個華裔編劇,他還是專注于將海外學習到的影視行業技法帶回來,與國內影視行業共同進步。
參加展映的有北京電影學院領導、影視劇方面相關專家和從美國紐約電影學院專程來北京電影學院交流講學的紐約電影學院導演導師 Ben Maraniss,及紐約電影學院導演導師 David A. Armstrong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