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怡豪:有很多原因。比如:低成本運作對大反差的高成本類型片的探索。比如:手機可以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獨特的拍攝視角,我可以把手機架到離演員非常近的地方去捕捉人物內心真實的情感,并且不會讓演員覺得被打擾,這是傳統大型攝影機近距離拍攝時所不能比擬的優勢,拍攝進度也會快很多。另外,現在年輕人學會影像表達是很快的,你學會影像表達以后,你就發現你整個表達就多了一個天地,而這個天地很可能不會取代文字,我覺得文字也永遠不會被淘汰,但是他對文字是一種很好的補充。所以,當我最早……大概八、九年前吧,我就已經在用家里的DV拍攝一些簡陋的短片,但是我發現隨著iPhone4的出現,手機拍的視頻像素變高,那個時候我就發現其實每個人都有一支“筆”了。我爸那個年代,一只那種什么……派克牌鋼筆是傳家寶,現在沒有人當傳家寶,今天看是一樣的道理啊。當大家不會文字表達的時候會的那幾個人就很值錢,當誰都會的時候,寫的很好的人還是會值錢,那么把這個比喻套用在影像上面,未來我們這一代人,人人都會影像表達,而做的很好很好的人還是大師。
記者:說到表達,請問你怎么看待“表達自我”和“市場票房”之間的平衡關系?
辜怡豪:為了迎合別人有時候也跟不上別人,而且現在的觀眾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聰明。有的時候,你的那種“取悅別人的姿態”觀眾能感受到,觀眾感受到以后就覺得:你沒有誠意、你的表達不是發自內心的、是居高臨下的。就好像,我要給你講個好故事,好像我是你教師爺一樣,現在越來越多的觀眾不喜歡。當然你期望說“我兩頭都兼顧”,我既充分的表達了自我,同時我又有足夠的預算,我的票房也很好,這當然是最好的。那如果不能幾頭兼顧的時候,你自己就要想好:哪些東西是我可以舍棄的?你一旦想好這個,你就不必去羨慕別人。舉個極端的例子,比如蔡明亮,他要是希望能像徐崢一樣能有30億的票房,那他就會很痛苦了。因為他的表達就不可能有30億,有3000萬就很棒了。他的影片如果換作新人拍出來我估計就300萬的樣子。
記者:你覺得類型片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獲得更高的票房?
辜怡豪:反過來,如果你要去做一個類型片,你要沖著票房去,就真的就要很深入的去認真研究這個市場。讓我想到李安拍的《雙子殺手》,被很多人吐槽,其實我想說類型片實際上不比藝術片好拍。拍類型片你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同時你要去捕捉時代精神。藝術片的時代精神你自然就有帶入,因為你本來就是時代的人,你想表達自我,可能有意無意的就反映了時代、折射了時代。但是你做一個類型片,就要認真的去研究市場。比如你要做一個純愛的影片,我相信是不好賣的,你要拍一個《泰坦尼克號》,設在當下我估計是沒人會相信的。所以,光看現在市面上賣座的影片是不夠的,你要去看那些熱門帖,一百萬、五百萬閱讀量的那種,看看他們在寫什么,因為他們反映的就是當下的一些大家感興趣的點,然后你再去考慮這些點怎么樣可以轉換成一個故事片的素材。
記者:作為一名新銳導演,你如何看待中國的“導演中心制”?
辜怡豪:王家衛的工作方式,在全世界來說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在現場找靈感,然后拍一大堆素材,他都不知道這個素材會用在哪個地方,最后才慢慢剪出一個故事來。曾經一位女星在他的影片里面演(拍攝)了很久很久,光是個人特寫就有3、4千個鏡頭。在影片放映的前十天,她驚奇地發現,導演剪輯的過程中把故事里的老公換人了。這個在好萊塢是絕對不可能的。張藝謀在拍《長城》的時候說非常非常痛苦,因為改一個字都得跟老板匯報,老板再去請示這個的編劇。越是在工業化體系、電影預算高的影片里面,導演的權力越低、若想要自己對原有劇本進行“再創作”越困難,一般是這樣。但在中國,導演的權力就要比美國高很多很多。
記者:很大一部分新人編導在編劇與導演這兩個身份中舉棋不定,對此你有什么建議嗎?
辜怡豪:編劇就是創作文字并將文字轉換成為電影的格式;而導演的工作,就是將文字翻譯成可視的畫面,簡而言之就是“視覺化”的過程。這個選擇的問題實際上是個人文字能力與視覺能力的權衡。將其放置到“個人化”與“類型化”的框架中,就簡化成為“寫”與“拍”的問題。無論是擔任獨立個人導演亦或是類型化的編劇,都是對自我能力的一種綜合評價、選擇吧。
記者:很多人說自己身邊沒有好的故事可以用作拍攝的題材,你有什么建議呢?
辜怡豪:我們身邊不可能沒有好的故事。情侶,有人說情侶不讓拍,那你家人的故事、父母的故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故事,你去采訪他們,對著他們拍,他們講到什么人你再去采訪那個人,說不定是很精彩的故事。一開始不要去追求什么,就把機器立在旁邊,你去引導他們說,說的都是真切的東西。你也不會有什么太大成本,除了時間以外,然后你會發現通過這個經歷獲得的寶貝會大大超過你的預料。
記者:最后,你有什么對新人的勸告嗎?
辜怡豪:雖然我也算是新人,嗯……我覺得如果“你”是新人就不要把自己當大師來看,我知道現在大家都心高氣傲,就覺得“我”就是未來的大師,這個想法本身沒有錯。比如李安導演拍個影片3個半小時,照樣大家會去看,但是如果你拍一個影片3個半小時,首先你選片到別人手里首先就會放到旁邊,因為太長了。3個半小時可能別人可以看兩個甚至十個,那可能就先看別人的影片了。除非在看你的影片的時候你的確做的非常非常好,不然你就會很容易露出馬腳,讓人家覺得你這個人基本功都沒學好、不會走就想跑步了。像這些所有的創作,文學、美術、導演啊都是在實踐當中才能夠提高的。還有一點就是大家在創作的時候,要記住一句話“不管是什么片子,演員是你的核心生產力。”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演員而展開。曾經我不太看重演員,因為我曾經認為演員只是“演”,而忽略了“表”,符合人物角色應該就行。但今年拍攝有一次,cut了有近30次。因此耽誤了很多本不必要但極其寶貴的時間。導演怎么講,演不出來,無力。現在才慢慢體會到好演員的重要性。所以我認為,作為一個新導演來講,好好挑演員、好好對演員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