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上線的《環球綜藝秀》,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CCTV4)推出,旨在搭建一個世界文化文藝互鑒的綜藝舞臺,立足國際平臺,用綜藝聯結「人類命運共同體」,用文藝「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節目播出四期以來,通過「走出去」與「引進來」的模式,十余個文化與藝術形式雙重碰撞的表演得以呈現,令我們看到了世界多元文化交流與共融的可能性,以及基于中國電視媒介之上的一個真正廣闊的世界舞臺。
當文化類節目從「清流」變成「潮流」,突破國潮主題本身并以追求「世界文化文藝互鑒」為名的《環球綜藝秀》,勾勒出了一幅怎樣的文化愿景?
節目正當時
可以說,《環球綜藝秀》的創作背景具備了國家層面的「天時」和平臺層面的「地利」,是「正當時」的一檔節目,甚至一套模式。這是節目「環球」養成記的開端。
一則,國家文化自信的全球視野下,亞洲文明對話大會5月在北京成功召開,文明互學互鑒和共同發展的觀念取得了廣泛認同。
在此背景下,作為跨國文化綜藝的《環球綜藝秀》在內容創作層面上所追求的,則是開始將中外文化碰撞的表現形式突破以往教國外人學習漢語這樣偏向于單方輸出的表現形式,進而將各國優秀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尊重式的欣賞共鑒方式呈現在中國舞臺上。
大國風范培養出來的自由平等的鑒賞視角和文化胸懷,開辟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站在同一方舞臺上互評互鑒的可能性。正如《環球綜藝秀》制片人、總導演王鋒向1號表示道,「中國已經具備這樣的實力和自信,請全世界其他國家優秀的藝術形式來到這里,我們希望開闊自己的眼界,看到全世界不同的東西,也把中國的美帶向全世界。」
《環球綜藝秀》制片人、總導演 王鋒 (右一)
二則,近期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改版升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成立,新平臺立足于品牌戰略和內容使命,著力打造更多立足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思考的綜藝節目。據王鋒總導演介紹,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是此次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中唯一一個冠以「環球」二字的機構,「這次改版成為了打造這樣一檔跨文化交流互鑒節目的契機」。
「美美與共」的新思路
王鋒總導演曾參與制作《漢語橋》《外國人在中國》《快樂漢語》等多檔圍繞跨文化交流展開的各類節目。在談及此次有意突破以往的形式而將《環球綜藝秀》升級打造成一個世界文化文藝互鑒平臺時,他多次重復了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十六字箴言。
由此可見,《環球綜藝秀》的節目策劃在某種程度上需要超越綜藝形式的定義,從而能夠著重表現出更高層面上文明互通的追求。如何從單純尊重式的「美人之美」,到真正實現交流互鑒和藝術共情的「美美與共」,成為了節目制作方在考慮主題落地于觀眾面前時面臨的命題。
借由已播出的前四期節目可知,《環球綜藝秀》本著讓中國文化碰撞世界文化的初心,以每一個登上這一方舞臺的「秀」為標尺和維度,從舞臺上下雙方進行了策劃——
舞臺之上,節目沒有選拔和評比,而是追求自由完整地詮釋。「美美與共」意味著對多維度跨文化節目形式最大的尊重,每集節目在獨立精神下,追求舞臺上的節目在自身文化獨特性與品類雅俗共賞的平衡。
因而,節目看起來不像是圍繞某一特定主題展開的文藝匯演,而稱得上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交流。對于同一魔術題材,阿根廷「紙牌之王」亨利伊萬斯與中國魔術師王禹得以在《環球綜藝秀》的舞臺上實現同臺獨立展現后進行相互切磋。
考慮到跨文化概念下普通大眾的審美需求,制作方將語言之上的視覺沖擊作為選擇節目呈現的重要標桿之一,不論是Coming True即將成真火舞團的火舞表演、中國國家跆拳道示范團的《冠軍之路》,還是加拿大表演者凱帶來的懸空藝術表演《倒掛空間》,亦或是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帶來的《無聲世界的舞蹈》,都能夠讓普通觀眾在不需要任何語言解釋的情況下感受到全球之下表演者們對藝術的敬畏之心,「節目有很多隱藏的情感和人文價值的表達」。由此,節目實現了素人表演與大眾傳播之間的雙重追求。
舞臺之下,「國際品鑒團」的流程設計為中國觀眾提供了別樣的審美呈現,從而展現一種中西文明作用于一身的綜合視角。
節目邀請了來自俄羅斯的愛琳、來自埃及的穆小龍、來自澳大利亞的李百可、來自烏克蘭的耶果與來自多米尼克的阿迪娜五位講得一口流利中文的國際友人,他們在做自我介紹時會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對于中國的喜愛,也會在每一個節目過后用中文表達出不同于中國觀眾的欣賞視角和化學反應。
「我們會去挖掘他們(國際品鑒團)的想法,然后讓他們用自己的方式來表達」,王鋒總導演說,「他們既有中國人的視角,也有外國人的視角,因此注定是獨特的。」愛琳更是在哈薩克斯坦歌手迪瑪希演唱完中國歌曲《秋意濃》后,與其上臺共唱新疆哈薩克族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趣味性十足之余,國際鑒賞視角的直觀呈現也落點呼應著王鋒總導演口中的「天下大同」。
「中國智慧」和中國愿景
用文藝「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這是《環球綜藝秀》寫進節目宣傳語的一句表述。這樣的立標很高地要求著中方藝術家在節目中的表現,既有主人翁意識,也有跨文化交融下大國形象的代表。換句話說,節目所思考和追求的,是如何在「國際基因」中傳達「中國屬性」,以及如何在「美美與共」的主題下落點于中國文藝輸出和中國市場呈現。
因而,在節目形式上,節目非常重視中外嘉賓的合作表演——既有李云迪與越南歌手杜氏清花聯袂表演《我愛你,中國》展現中國歌曲走向世界;也有李玉剛與俄羅斯著名男歌手維塔斯父女合作呈現蘇聯經典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傳遞中國藝術家的國際表現力。
而在中方嘉賓選擇時,「跨文化交流」也成為了重要標尺之一。不論是致力于改編藏式流行樂的藏族少年組合ANU,還是追求將音樂帶向國際的薩頂頂,都在《環球綜藝秀》的舞臺上以一己表演呈現出藝術形式和文明地域的融合。
此外,節目所關照的,不止節目之內。節目模式和表達形式的創新,使得《環球綜藝秀》在創作背景「天時」與「地利」之外,實現了對「人和」的破題。因國內綜藝節目進入大眾視野的迪瑪希和九連真人等嘉賓的參與,在為節目傳播層面貢獻話題度的同時,也有著節目組照顧年輕人審美的考量,王鋒總導演口中的「讓節目變得更時尚」的背后是一份更具引領和未來向的文化愿景的傳遞——「我們能夠在中國人欣賞到世界各國藝術魅力的同時,把我們自己文化的美麗和價值傳播出去,這背后是民族審美和文化底蘊」。「中國智慧」的美麗舞臺背后,是一份互聯共通下向世界開放的「中國愿景」。
作為一檔站在國家高度承載「文明互鑒」功能的電視節目,《環球綜藝秀》如其初心策劃一般,實現了用綜藝或超越綜藝的方式呈現出中西方文明與文藝形式融合發展的景象。借助如此一般的節目模式長久發展,所謂「美美與共」便不再僅停留于一份文化愿景,而是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中國舞臺。「這樣的節目長久做下去是一定有價值的,這樣的國際傳播會產生一種潛移默化下深入人心的力量」,王鋒總導演總結說道。(文/傳媒1號 盧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