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預告片效果的三重維度
整體來看,預告片在電影宣發環節中起到的作用毋庸置疑。貓眼數據顯示,2016年到2019年,總票房大于5千萬的影片中,七成影片發布視頻物料數量在15條以內。其中,國產片發布數相對進口片更少,平均發布9.2條視頻物料,進口片平均發布19.2條。
貓眼研究院認為,預告片的傳播效果可以用三個維度考察,分別為播放量、完播率、轉化率。他們分別代表了宣傳效果的不同方面。
首先,播放量則代表影片的市場曝光度,同時受到推廣力度、影片本體吸引力等影響;其次,完播率體現預告片本身是否吸引人;最后,轉化率主要指從播放預告到點擊貓眼想看的轉化,代表預告片激發觀影意愿的能力,三者共同構成衡量預告片商業性的不同維度。
在近半年上映的影片中,在播放量、完播率、轉化率TOP20榜單中的作品各不相同。三個指標并不是完全正相關的,其受到推廣力度、觀看人群差異、預告片時長、影片類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以完播率為例,在性別方面,男女差異不大。從年齡段來看,觀眾越年長,堅持看完整部預告片的可能性越大。40歲以上觀眾的完播率比18歲以下觀眾高出近13個百分點。
預告片完播率與時長也有一定關系。簡單來說,時長越短完播率越高,45秒以內完播率在62%左右,45-90秒在44%左右,90秒以上則降到34%左右。
另外,預告片內容也會影響到完播率。播放量TOP5的預告片中,《中國機長》內容緊湊、刺激,預告完播率相對最高。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和《我和我的祖國》的終極預告則在前期跳出率上均高于整體均值。
由此可見,完播率的高低受多重因素的影響,完播率高低也不能絕對代表預告片效果,預告片的曝光量、轉化率以及其內容質量、與電影本體契合度也同樣重要。
數據說話:如何將預告片效用最大化
根據預告片商業性與本體匹配性不同的契合方式,貓眼研究院制作了預告片效果評估框架圖,將預告片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預告片能體現影片核心優勢,且預告片制作水準高,此類預告片效果最佳。近半年上映的影片中,這類預告片的代表是《中國機長》,其終極預告片緊湊、流暢,以52%的完播率高于整體均值(44%),最大程度向觀眾傳遞了影片的看點。
第二類,預告內容和影片內容不符,預告片內容吸引人,但電影本體無法支撐預告片內容,影片便存在映后口碑風險。
最后一類,屬于預告片的調性和內容關于影片本體基本相符,但制作水準不高,帶來的觀影刺激有限。這種情況下,電影票房往往更要依賴映后口碑發酵。
貓眼研究院認為,電影預告片的商業性以及其與電影本體的匹配性缺一不可,一支好的預告片既能達到宣傳效果,又能與電影本身相互呼應、相互促進。基于這套完整的評估框架和調研系統,貓眼研究院可以為預告片進行AB版測試,以發布效果更好的版本,助推預告片營銷效果最大化。
但預告片的效果始終不能覆蓋影片本身質量,電影市場回歸口碑中心,內容本身才是電影票房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