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芒果TV自制紀錄片《石榴花開》每周二中午12點正在熱播,本期節目以“雪域天空下”為主題,講述了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民間藝術團副團長兼導演次旺洛追、拉薩市里的快樂面包師巴桑次仁以及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米林縣派鎮吞白村的農莊的發起人德吉旺姆三位藏族同胞,在青藏高原上為傳承民族文化,建設美好家鄉而努力奮斗的故事。
感悟歷史珍惜當下,次旺洛追帶年輕演員感受舊社會農奴悲慘生活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民間藝術團的年輕演員們正在排練西藏舊社會農奴題材話劇《農奴淚》。這部話劇講述的正是舊社會農奴悲慘生活,以及解放后翻身做主人的喜悅。如今,年輕演員們已很難想象當年農奴制度下舊社會農奴的悲慘生活,眼看演出時間就要到了,團長對排練效果并不滿意,副團長兼導演次旺洛追壓力倍增。
次旺洛追帶領藝術團演員們來到克松村,這里曾是舊西藏農奴主的莊園。1959年6月,在人民解放軍和工作隊的幫助下,克松莊園300多衣衫襤褸的農奴率先組織起來,砸碎鎖鏈、獲得新生,成為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農奴淚》話劇正是民主改革以前克松莊園農奴生活的縮影。
為了讓年輕演員們能體會到當年真實的農奴生活,次旺洛追帶領藝術團演員們找到了多吉老人,他是當年參與了農奴淚話劇演出的演員,也曾親身經歷過農奴時代。多吉老人把大家帶到了青稞田里,讓大家體驗起當年真實的勞動場景,背上沉重的青稞親身體驗當年舊時代農奴的苦難。從克松村回來以后,演員們都深受觸動。帶妝預演那天,團長和多吉老人早早的來到劇院,舞臺上,演員們拿出了他們最好的狀態。舞臺下,多吉老人看得入神,回憶起了那段令人難忘的歲月……多年過去,苦難的日子早已遠離,現在的克松村,房舍敞亮,村容整潔,老人們臉上滿是幸福的笑容。
巴桑次仁創新青稞面包成“網紅”,發展藏族特色產品
巴桑次仁是西藏自治區拉薩市里的面包師,他的藏式黑青稞“牛糞”面包,是拉薩市里被人追逐的“網紅”產品。開辦針對藏族牧民職業培訓學校的阿旺旦增有一個 “送培入村”的任務,他特意找到巴桑次仁,希望巴桑次仁把用青稞制作面包的技術教給當地的牧民。巴桑次仁從2007年開始,就在琢磨著用青稞來做面包,他當然樂意將自己一直在努力的事情,教給更多的藏族同胞。所以盡管路途遙遠,巴桑次仁還是欣然赴約。
卡冬村,地理位置偏僻,唯一的特產就是青稞。青稞粉做面包需要高溫發酵,但卡冬村平均海拔4500米,氣溫較低再加上村里硬件設施條件有限,無法保證青稞粉充分發酵。桑次仁沒有被現場情況難倒,因地制宜地搭建起露天面包房。好不容易解決了溫度問題,但高原上瞬息萬變的天氣,在爐子生火時突然下起了雨雪。為了保護爐火,幾個藏民用身體撐起一張防雨的布,盡管因為溫度的原因,面包的賣相并不盡如人意,但味道讓大家都覺得新奇。在這之后,青稞會不會以面包這樣的形式進入藏民的日常生活,或是變成其他特色產品,為村子帶來收入和活力呢?
德吉旺姆帶領村民開農莊,扎根扶貧事業做“致富帶頭人”
33歲的德吉旺姆是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米林縣派鎮吞白村的集體農莊“公尊德姆”的發起人,也是村里的帶頭致富人。在她的組織下,大家合股辦起了農莊。可就在最近,安排得好好的工作,普巴總是借故不來,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也并沒有起到好效果。
德吉旺姆曾在村里開了第一家商店,后來進城經商,在外打拼多年,是村里見過大世面的人。但當時入股的時候,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份,這也讓普巴受到了影響。德吉旺姆決定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可建設農莊費用不低,德吉旺姆和股東們已經將自己的全部積蓄都投入進去了,怎么讓一碗水端平,又能讓所有人享受到農莊的收益呢?
最后在德吉旺姆的勸說和行動下,讓普巴有了觸動。他開始明白,入股分紅利只是致富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通過自身努力才能改善生活。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優勢,在南迦巴瓦峰下開設的農莊,給村民們解決了就業,加上德吉旺姆十分看重游客體驗感,農莊獲得了可觀的營利。
話劇將歷史展現給年輕人、偏遠的卡宗村和拉薩市同步興起青稞面包、集體農莊“公尊德姆”試營業以來,已實現利潤30多萬元……相信和次旺洛追、巴桑次仁、德吉旺姆一樣勤勞的藏族同胞們,生活必定會在奮進中發展,在變革中繁榮,日新月異,走向更加的美好!下周,《石榴花開》將繼續重點關注在中國地域上具有特殊意義的少數民族,講述塔吉克族的故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