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海外傳播有兩個主要渠道:一是參加國際電影節,二是通過各種商業途徑直接和海外觀眾見面。從上世紀80年代張藝謀的《紅高粱》等影片開始,第五代、第六代導演開啟了中國電影國際獲獎之路。之后,中國電影頻頻獲獎,但商業化之路并不順暢。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周星告訴中新社記者,相較于國際電影節得獎獲得業內人士的認可,商業途徑“走出去”直接到達國外受眾更不容易。這其中有文化的隔膜、翻譯的障礙,還有國外觀眾對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古老時代。
近些年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興起,對中國有興趣的人越來越多,通過商業途徑“走出去”的影視劇作品也逐漸增多,成為國外民眾認識現代中國的一扇窗口。《媳婦的美好時代》《北京青年》《老有所依》等被作為國禮帶出國門,《最后一張簽證》在歐洲五國播出,《小別離》《生活啟示錄》在蒙古國開播,《扶搖》在巴基斯坦、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熱播,尼泊爾語版《西游記》平均收視率超過34.5%……
這些類型多元的影視作品,在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文化的同時,注重情感的共鳴也是“走出去”能有反響的重要因素。“世界要了解中國,首先是從新聞媒體、影視作品中了解中國。”周星說。
周星認為,這兩年中國電視劇“走出去”效果比電影要好,無論是古裝劇還是時裝劇,無論是諜戰劇還是都市愛情劇,進入國外觀眾視野的越來越多。這是因為電視劇在表現中國民眾的喜怒哀樂、日常生活中傳達的智慧和態度吸引了更多人。
比如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現在常被作為開啟現實題材“走出去”的良好范例。這部探討當代中國都市家庭關系的電視劇受到非洲觀眾的歡迎,主要原因就是域外觀眾希望通過電視劇了解普通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而該劇展示的中國人的樂觀、重親情等也打動了域外觀眾。
從功夫片“走出去”一枝獨秀到反映中國當代現實生活的影視劇逐漸增加,從原來更多以海外華人為目標觀眾到現在針對更多的全球觀眾,從原來海外小眾衛星頻道播出到現在主流頻道院線播出,中國影視劇“走出去”的進步有目共睹。
著名劇作家、評論家趙葆華表示,這些年,中國影視劇在藝術轉換和創新表達上做了許多有益嘗試,在敘事方式等方面不斷調整,制作水準不斷提高,也一定程度上讓出口變得更順暢。
但不可否認,由于文化的差異,中國影視劇“走出去”仍有不少障礙。除了《美人魚》《流浪地球》等少量“爆款”,中國電影很少有海外票房突破200萬美元的作品。中國電影海外票房的紀錄保持者還是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該片北美票房為5371萬美元。
“我們需要更多《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這樣的新主流大片。”周星表示,中國電影要借鑒、吸收不同國家的優秀文化,而不僅僅只是以好萊塢為師。電影承載著更鮮明的國家文化符號和價值觀表達,中國電影仍然需要做好“內功”,才能用自己的表達吸引國內外觀眾。
其中優質影視短片作品更為顯著,如 陳雁萊所獲保加利亞GOLDEN KUKER-SOFIA金雞獎國際動畫電影節——最佳動畫片獎(歐洲電影協會認證影節),英國Animex獎動畫節2D Animation Prize 'Toon Boom Harmony Advanced 獎的優質影片《我的海螺記憶》10分鐘獨立動畫“My Seashell Memory (我的海螺記憶)”2015
陳雁萊 1分鐘獨立動畫“The Wedding Letter(婚函)”2013
2014年11月 入選“美國國際動畫與新媒體節”
2014.年8月 入選“Croq'Anime - Le Festival du Film d'Animation de Paris (第七屆巴黎動畫電影節)”
2014年8月 入選“意大利Imaginaria國際電影節”
2014年6 月 入選“意大利羅馬旅行電影節”
2014年5月 進入“Adobe 設計成就獎”總決賽單元
2014年3月 入選 “雅典動畫節”
2014年3月 入選為“OFAFA波蘭國家動畫電影節”的特別展映動畫
3分鐘動畫“Unforgettable Memory” 難忘的回憶(與倫敦交通博物館合作宣傳動畫片) 2013
2014.5 倫敦交通博物館B型車藝術紀念展
4分鐘動畫“世界應該是這樣的”2010
2010.12 獲北京動畫學院獎“新人獎”和“萬豪獎學金”
趙葆華認為,中國影視產業要從大到強,是和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進程同步并行的。從單兵突擊參加國際電影節獲得認可,到集團化“出海”通過各種商業途徑直接和海外觀眾見面,再到和國外相關機構合作取得藝術與商業層面的國際化共贏,中國的影視劇還要經歷一條漫長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