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30年前的經典巨制,近日,導演李前寬、肖桂云夫婦再獲殊榮。
在上周日于上海剛剛結束的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電影節上,電影《開國大典》被評為最受中小學生喜愛的經典電影。
這個獎項也是本次電影節的壓軸大獎,該獎是由上百萬人次的中小學生,通過線上線下投票的方式,評選出來的。
李前寬、肖桂云兩位導演,目前均已年近八十。
《開國大典》是他們的代表作,這部電影已經完成了4K修復的工作,將在10月18日全國上映。此前,這部電影自1989年9月21日上映后,屢獲大獎——其獲得的獎項之多,也許兩位導演都無法一一列舉。
該片上映后,曾先后斬獲第1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第1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1989-1990中國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第12屆長影“小百花”獎、以及第十屆表演藝術學會獎金鳳凰獎等五項大獎的15個獎項。
除了在國內獲獎,電影《開國大典》也曾參加了第62屆奧斯卡外語片展映。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30年,但這部電影依然深受業界和觀眾喜愛。
2018年,《開國大典》在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再次獲獎,獲得了“2018電影頻道之夜”“40年40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年度影片”的殊榮。
一部電影歷經三十年仍舊頻頻獲獎,《開國大典》究竟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呢?
題材重大,格局恢弘、制作精良
1988年,導演李前寬和肖桂云夫婦,開始拍攝電影《開國大典》。
此前,兩人已經合作導演了多部歷史題材電影,包括《重慶談判》、《佩劍將軍》等。
《開國大典》的拍攝,跨越了12個省市,先后參演的群眾演員達到了15萬人次,全片涉及的歷史重要人物更是達到了138位。
《開國大典》這部電影以全景式的視角,展現了從中國共產黨取得三大戰役的勝利開始直至10月1日在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歷史過程。
本片由張笑天編劇,古月、孫飛虎、黃凱、盧奇等演員領銜主演。
得益于電影的倍受歡迎,古月、孫飛虎也被觀眾牢牢記住,直到多年后,兩人依然被分別稱為是最像毛澤東和最像蔣介石的演員。
作為當年向建國40周年獻禮的電影,《開國大典》從宏觀角度,展現了建國前的宏大歷史,格局之恢弘、題材之重大、制作之精良,在當時都是前所未有的。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開國大典》這部電影已經載入了中國電影史的史冊——其為后續一系列重大歷史題材電影的拍攝提供了參考樣式,也成為學習和研究中國新時期電影的一部必看片目。
經典場景重現、人物塑造神似、情節推動節奏帶感
開國大典的成功不僅僅是口碑上的,該片于1989年9月21日上映后,迅速引爆觀影熱潮,票房斬獲1.7億元,在中國香港更是創造了連續放映100多天的放映記錄。
據說,很多中國臺灣的同胞為了觀看這部影片,更是專門乘飛機跨海去香港觀影。
那么,這部電影究竟有著怎樣的魔力呢?
有觀眾總結說,這部電影之所以這么好看,有三個重要原因:
一是,經典場景重現,情感渲染到位。
二是,人物塑造神似,經典角色無法超越。
三是,情節推動敘事,節奏帶感,堪稱史上“第一部”中式大片。
為了更加接近歷史,《開國大典》的拍攝場景,大部分選用的都是實景。
比如天安門廣場,中南海的頤年堂,西柏坡,“總統”府,還有蔣介石的老家雪竇寺廟高臺,和雙清寺等等。
在中南海拍攝毛澤東的戲份時,演員古月坐的椅子的位置,甚至都是毛澤東當年最常坐的位置。
這些實景場地的選用,能夠最大程度的將觀眾帶入當年的歷史氛圍中——其中,很多場地,由于保護文物等因素,在開國大典拍攝之后,如今很難再去原場地取景了。
而從三大戰役,到開國大典當天,該劇也盡可能的還原了歷史。
特別是開國大典上,依據歷史現實完美構圖,天安門上的歷史人物悉數還原,當毛澤東講完“成立了”這句話后,無數觀眾被電影影像拉回到了歷史現實的情感和情緒之中,熱淚盈眶,民族崛起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人物塑造上,電影《開國大典》也達到了許多影片難以逾越的高度。
《開國大典》上映后,許多歷史親歷者都評價認為,片中毛澤東、蔣介石、周恩來、宋慶齡等人物高度還原了歷史。
而片中其他出場的100多位歷史人物,也各個形象鮮明,高度還原。
更為大膽的突破是,導演拍攝了大量偉人生活化的場景,這在之前的電影中是難以想象的。
比如,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一起開會,晚上討論吃什么;比如毛澤東自己出去逛街;比如,周恩來不許毛澤東吸煙等劇情。
這些生活化的劇情,配以歷史宏觀敘事,成功塑造了開國元勛們的經典群像,這些角色和形象,一經上映就長久留存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電影《開國大典》的拍攝涉及到了許多政治事件和軍事事件,例如:三大戰役的勝利;北平和談;蔣介石退隱溪口;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百萬雄師過長江;我軍入城前的整訓;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蔣介石出逃大陸;新中國誕生前夕毛澤東對未來的思考;開國典禮盛況等等。
建國以來,還沒有任何一部電影,有這樣的大份量和大數量的人物與事件。
如果像教科書一般去重復講述,那么一定會使影片變成一團“大雜燴”。
最終,在電影敘事上,導演將敘事線索分成兩條,分別聚焦毛澤東和蔣介石兩人,由淺至深去揭示兩個大人物的內心世界,并與宏觀敘事無縫結合在了一起。
這一做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開國大典》也被觀眾譽為是節奏帶感的中式大片。用今天的說法是,這是一部特別”燃“的電影。
30年后經典重生,4K、5.1立體聲演繹史詩級視聽體驗
在于上海舉辦的第三屆全國中小學生電影節上,導演李前寬、肖桂云也將《開國大典》帶到了現場,給中小學生放映。
與30年前不同的是,這一次導演帶來的是4k修復后經典重生的《開國大典》。
這也是4K電影《開國大典》,首次在上海與觀眾見面。
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30年前的9月21日,電影《開國大典》正式上映,30年后的9月21日,4K電影《開國大典》修復完成,獲得重生。
在4k電影《開國大典》舉行的數場搶先觀影會上,現場觀眾都紛紛表示,太震撼了!
“沒想到老電影有如此震撼的視聽效果!”
“原來不喜歡看這個類型的電影,看完了之后感覺特別好,特別興奮,畫面聲音都特別棒。”
有影評人說,看完4K電影《開國大典》,忽然想到一個詞:史詩級。
“可以說,電影是史詩級的,加上4K修復技術,再加上5.1環繞立體聲處理,整個視聽效果也是史詩級的。”
4k電影《開國大典》是如何做到的呢?
電影《開國大典》是由來自北京的高科技公司三維六度修復的,光畫面,就修復了240000幀。
三維六度是國內最領先的老電影修復團隊之一,在全球范圍內看,其修復技術也是不輸于好萊塢電影團隊的。
重生后的電影融合了4K(4096*2160)分辨率、HFR 60格/秒高幀率、HDR高動態范圍、4K DCI調色、5.1環繞聲等最新技術。
總結起來,就是在畫面和音效上都使的電影獲得了質的飛躍。
三維六度首席技術官周蘇岳說,整部電影有1082個鏡頭、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資料片,共有72個鏡頭,占比6%。這些資料片鏡頭來源于1949年及1949年之前戰場記者所拍攝的實戰照片。
第二類是全新拍攝經特效合成做舊的鏡頭,占比6%。
剩余88%的鏡頭為1989年實拍的彩色畫面。
他說,修復難度最大的是資料片鏡頭,雖然72個資料片鏡頭在影片中只占十分鐘,卻需要600人天去完成。
修復完成后,整體電影達到了“四無”效果:無臟點、無劃痕、無抖動、無閃爍。
而在色調上,三維六度的修復師們也整體進行了調色工作,加強了對比度,促使畫面更加立體,側重突出重點場景,例如戰爭場面更加絢麗,會議場面更加厚重。
在音效上,4k電影《開國大典》的5.1環繞聲,將所有聲音按照畫面所展現的信息為基礎做聲音定位,實現了觀眾全方位的被聲音所包圍。
周蘇岳說,影片將聲音分為對白、環境氛圍、特殊效果、擬音、音樂五大類。
他說,首先需要將各種類型的聲音先分離出來,然后去掉底噪,再重按照畫面的聲相重新完成混音錄制。
“團隊共花費了將近600小時來完成這些工作,我們幾乎是把整個聲音做了重錄。”
直觀的效果是,觀眾可以聽到更為豐富的環境聲音。比如,鴿子飛過揮動翅膀的聲音,國旗在風中招展的聲音,江水的聲音等等。
一部好的電影,加上最新的高科技手段,一部史詩巨制即將出現在我們的面前,4K電影《開國大典》已經定檔,將在10月18日全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