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前,僅有15名學生的山西省南垣村寨小學,通過一根網線連接到公益直播間,在北京天文館科普專家的講解下,探索浩瀚星空的奧秘,感受“貴州天眼” 射電望遠鏡為代表的中國天文事業取得的奇跡與成就。
像南垣村寨小學一樣的鄉村學校,還有150多所。9月24日下午,在“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陌陌直播公益課上,來自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數萬名鄉村孩子不禁發出贊嘆,“中國人真厲害!”
據介紹,“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直播公益課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邀請到中國科技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等知名科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借助互聯網直播技術,給鄉村孩子帶來10堂別開生面的科普教育課,開啟“科學之門”,感受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的科學成就。
“宇宙的未解之謎等待你們去探索”
“鄉村的小朋友比城市的小朋友能看到更多的星星,大家知道這些星星叫什么名字嗎?”
高級工程師、北京天文館科普部主任寇文有著多年的學生科普經驗,受邀在直播公益課上講課,他做了細致的準備。
從天文學的基本知識,到天文望遠鏡的發展史,從日食月食的曠世美景,到星座星云星團的神秘莫測。寇文的課程,既有深入淺出的基礎知識,又有引人思考的宇宙問題。
一臺天文望遠鏡被寇文帶到了直播現場。望遠鏡的構造是怎樣的,如何進行拆卸,如何用望遠鏡觀測月亮,寇文的講解細致入微,孩子的問題千奇百怪,“為什么我們永遠看不到月球的另一面?月球上的環形山是如何形成的?”
寇文從容易被孩子們感知的星座知識入手,給孩子們種下一顆了解天文學的種子。“鄉村的小朋友抬頭就可以看到星星,通過我的講解讓孩子們了解這些身邊的天文學,這些直觀的知識可以讓他們愛上天文學。”
“在貴州有一口內直徑約500米的大鍋,那是世界上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介紹天文望遠鏡的發展史時,寇文帶孩子們了解”貴州天眼“,用來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它的出現,使得中國未來20至30年內將在相關領域保持世界一流地位。”
“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這個民族才有希望。”在課程的最后,寇文給孩子們留下了懸念和思考:“廣闊的宇宙中還有很多未解之謎,很多科學家也無法作出回答,同學們要好好學習,等你們長大了說不定就會弄明白這些謎題了。”
直播公益課賦能鄉村科普教育
全校僅有15名學生,六年級只有1個孩子;全校6位老師大部分是民辦老師,年紀最大的老師已經63歲,是返聘回來的。
在接受采訪時,南垣村寨小學校長任旺清說,“如果不把這位63歲的老師返聘回來,就沒有老師給孩子們講科學課了。”
2017年2月,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將小學科學課列為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起始年級延伸到一年級。
據了解,參加陌陌直播公益課的150所鄉村學校,目前基本都按要求開設了《科學》課程,部分有條件的學校,從三年級開設實驗課程。但總體來說,雖然學校《科學》課程的重視程度都在不斷提升,師資條件不足成了現實中最大的困難。
科學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探索科技館奧秘,觸摸大國科技,感受自然奇趣,早已豐富了城市孩子的課外活動。但對于科學教育資源匱乏、受困于地域限制的鄉村孩子們,科普知識還只是書本上的硬核概念。
直播公益課利用移動直播的新技術,把一線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科普資源以一種非常高效、便捷的方式帶到鄉村課堂。
錢學森的故事和中國航天科技的發展,食蟲植物的奧秘和祖國物產的豐饒,星空的璀璨和宇宙深處的奧秘。“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直播公益課前三課,把不同維度的科普知識送到了鄉村學校。
這些課程知識,正是現階段鄉村學校所急需的素質教育優質內容。在任旺清看來,“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不僅把知識送到了學校,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能看看外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