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有沒有水?如果飛船在太空中沒有燃料了怎么辦?”在網絡直播間里,中國科技館研究員和數萬名鄉村孩子“面對面”,講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普課。
科學是孩子們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探索科技館奧秘,觸摸國之重器,感受民族自豪感,早已豐富了城市孩子的課外活動。但對于科學教育資源匱乏、受困于地域限制的鄉村孩子們,大國科技只是書本上的硬核概念。
如今,一根網線、一塊屏幕在助力彌合這道科普教育的鴻溝。
在2019年全國科普日來臨之際,9月12日,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的“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正式啟動。活動將邀請中國科技館、北京自然博物館、北京天文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等知名科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借助互聯網直播技術,面向22個省市自治區的150所鄉村學校,帶來10場別開生面的科普教育課,為數萬名鄉村孩子開啟“科學之門”。
鄉村孩子直播間里對話航天科普作家
在“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首場直播公益課上,中國科學技術館副研究員、科學史博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趙洋,帶領鄉村孩子走近“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分享太空宇宙的趣味知識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光輝歷程。
“火箭如何把登陸器送入太空?中國未來空間站進行哪些實驗?”為了讓航天知識褪去神秘面紗,趙洋從中國探月工程講起,提出科學問題激發鄉村孩子對宇宙的興趣。
“中國今日航天大國之成就,離不開錢老的開創之功。”趙洋對照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悉數列舉錢學森的科研成果和理論前瞻,向孩子全方位展現了這位“兩彈一星”元勛波瀾壯闊的人生。
“錢老28歲就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44歲時放棄美國優厚待遇毅然回國,隱姓埋名、嘔心瀝血為祖國的航天事業作出彪炳史冊的貢獻,他的愛國奉獻精神,激勵了無數中國人。”
短短四十分鐘的直播公益課,能否帶鄉村孩子們走進科學、打開視野?直播所特有的即時互動性給出了答案。課程最后10分鐘,是孩子們最活躍的提問環節。“太空中有水源嗎?中國航天器飛行最遠距離有多遠?宇宙飛船在太空沒有燃料了怎么辦?”一個個千奇百怪而又充滿童心的問題,難不倒授課嘉賓,但如何講得清、講得透更需要智慧。
通過精彩的講解,趙洋讓直播間另一端的孩子們大開眼界,孩子們的求知欲也讓趙洋頗為感慨。“科技館作為科普設施,和學校里的素質教育不太一樣,更加注重啟迪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好奇心和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希望通過直播公益課,在鄉村孩子們的心里埋下一顆渴求知識,向往科學,探尋未知的種子。這就是我們科普人的使命。”
“趙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名航天員呢?”面對提問,趙洋這樣鼓勵孩子們:“把身體鍛煉得壯壯的,把知識學得牢牢的,以后就有機會成為航天員。”
陌陌“開學第一課”聚焦大國科技
一場直播課成為鄉村孩子航天夢的起點。
首堂直播課結束后,云南省富源縣民家村小學教師李云躍十分激動:“航天科技,是當之無愧的大國重器,能在新學期第一堂科學課上講解,讓鄉村孩子對遨游太空更加憧憬。”
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鹿山小學李建壑老師,曾在今年8月參加陌陌直播公益課夏令營來到北京,在中國科技館球幕影廳觀看航天專題片。他說:“航天科技這種國之重器的科普,對孩子們來講,這是既是一堂科學課,又是一堂愛國主義教育課。”
“一方面,老一輩科學家心系祖國、淡泊名利、不畏艱辛、自力更生的精神事跡,在新時代依然值得青少年學習傳承;另一方面,孩子們近距離感受祖國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也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李建壑老師認為。
而直播公益課帶來的不僅僅是課上40分鐘的知識啟迪,各地學校還將組織開展板報畫比賽、觀后感分享會、寫給宇航員的一封信等課外活動,引導鄉村孩子不斷探索科學殿堂。
不少孩子表示,“感覺很震撼,我要為中國航天點贊”,“長大后也想成為一名宇航員,和火箭一起飛天”。
“每一項科學成就的取得,都不會一帆風順,中國航天事業是這樣,人生也是這樣。”趙洋希望通過解讀大國科技,給鄉村孩子帶來更深層次的啟發。“所有的夢想都需要出發、需要行動,都要經歷順利與挫折、順境與逆境、成功與失敗,這個過程叫做探索,愿孩子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享受這份人生樂趣。”
“直播+”為全國科普日注入新活力
每年科普日,都是趙洋忙碌的日子。習慣于在城市線下開展科普教學的趙洋,第一次通過直播間給鄉村孩子授課,廣泛的受眾面和即時的互動性讓他眼前一亮。“一場線下講座的觀眾在300—500人次,但是借助互聯網技術,觀看直播流量竟達到成百倍成千倍地增長,在互動環節,也可以不受地域限制,即時和全國各地小朋友玩成一片,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新技術的效率和效果優勢也日益凸顯。趙洋感受到的“直播+科普”的力量,也已經正式成為國家大力推廣科普的重要載體。
2019年9月14日—20日是第15個全國科普日。本屆科普日由中國科協、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等多部委聯合發起,以“禮贊共和國,智慧新生活”為主題。今年的科普日活動安排明確將運用直播技術推廣科普,“開展全國科普日百場直播、網絡留言互動等活動,通過互聯網全方位展示和宣傳科普亮點”。
“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將邀請10家頂尖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 立足弘揚科學精神,激勵愛國奮斗這一主題,通過“直播+”賦能鄉村科普教育,助力縮小城鄉科普教育資源不均的鴻溝,致力于啟迪鄉村青少年科學思維和創新意識。
“給鄉村孩子的科學課”內容將涵蓋航天、天文、恐龍、植物、地質等科學知識,以科普直播課的形式,集中展示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的科學成就,宣講愛國、創新、求實、奉獻的中國科學家精神,弘揚精益求精、執著專注的工匠精神,把優質的科普師資請到直播間,充分發揮直播的即時互動優勢,進一步提升鄉村孩子對科普服務的獲得感和對科技進步的自豪感,為面向學校的科普教育注入新技術的活力。
“直播+”助力優質教育資源城鄉共享
早在2001年,依據國務院《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建立“21世紀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要求,我國開始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將“自然”課更名為“科學”,起始年級也從一年級變為三年級。
2017年2月教育部印發并要求執行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小學科學課被列為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基礎性課程”,將《科學》課程的起始年級延伸到小學一年級。
據了解,參加陌陌直播公益課的150所鄉村學校,目前基本都按要求開設了《科學》課程,部分有條件的學校,從三年級開設實驗課程。但總體來說,雖然學校《科學》課程的重視程度都在不斷提升,但師資條件不足也是現實的困難。
貴州省平塘縣平舟鎮實驗小校上學期開始,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程,但在副校長令狐昌和看來,隨著經濟社會水平的發展,鄉村學校的硬件已經有所提升,但軟件“短腿”現象越發嚴重,鄉村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仍然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師資條件匱乏,“專職教師數量遠遠不夠,多數情況還是兼職教師上課的現狀”。而直播公益課利用移動直播的新技術,把一線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科普資源以一種非常高效、便捷的方式帶到鄉村課堂。
自2018年起,陌陌利用直播為技術連續推出“給鄉村孩子的最美傳統文化課”“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兩季公益直播課,邀請包括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等國內頂級的十大博物館和書法、民樂、戲曲、節俗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以直播互動授課的方式,把優質的傳統文化知識和美育資源送進鄉村學校。
位于湖南大山深處的隆回虎形山瑤族鄉九年制學校,從2018年開始就接入了直播公益課,校長劉其武認為,“直播+”是促進城鄉教育資源共享的一種非常有益的嘗試,不僅能給學生帶來優質的知識,也能開拓鄉村教師的視野,打開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