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首席記者孫琳琳,既是雜志的藝術主筆,也是中國藝術現場的親歷者和報道者。十二年傳媒生涯中,她在工作室、美術館、畫廊、博覽會、拍賣行之間穿梭,觀察藝術生態,參與藝術事件,也講述藝術的故事。
關于藝術的點點滴滴,不僅被文字所記錄,也體現在一張張雜志封面上。登上封面的藝術作品,被賦予了遠超其本身藝術價值的人文關懷,它們是藝術的結晶,也是時代的肖像。
8月24日,自如“銀杏樹下的分享者”第63期活動,有幸邀請到孫琳琳做客位于北京協作胡同40號的無界空間Z-SPACE,與來自各行各業的讀者朋友分享自己從業過程中的難忘經歷。
誰在為中國人畫像?
中國人什么樣?《新周刊》用每年一個影像專輯來回答。比攝影師抓拍更難的,是用繪畫來為中國人和中國家庭畫像。
孫琳琳說:“中國畫最早以人物畫為主,從閻立本的《步輦圖》到吳道子的《送子天王圖卷》,可以說,中國的人物畫有一個非常燦爛的開局。然而科舉開始以后,士人崛起,山水畫興盛,人物畫逐漸式微。在很長的時間段里,中國人的視覺形象是模糊而程式化的。“
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中國人形象再次清晰起來。岳敏君的“大笑人”、方力鈞的“光頭”、張曉剛的“血緣—大家庭”等,都在關注和表現中國人的形象。孫琳琳舉例說:“比如張曉剛的‘大家庭’,就是從自己的母親和家人的老照片出發,提煉出中國人的樣貌和精神特征,喚起了記憶,引發了共鳴。這么多年來,中國人是什么樣始終不明確,所以當這樣的作品出現,很快就受到了世界的關注。”
這些作品都曾登上《新周刊》封面,成為重要事件和選題的視覺證據。在《藝術永不眠》一書中,孫琳琳揭秘了封面作品背后的故事。這本書就像一個快速移動的vlog神器,讓讀者透過鏡頭直接觀察藝術家的創作和藝術品的誕生。
從青城山到瘦西湖,桃花開遍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大批媒體奔赴現場報道。但是《新周刊》卻選擇了一種不同的方式。為了不給災區增加負擔,同時又盡一份力,編輯部反復斟酌后決定,用一期不一樣的封面專題來表達牽掛與祝愿。這一期的封面沒有選用沉痛的畫面,而是選擇了成都藝術家周春芽畫的桃花——嬌艷美麗,充滿生命力和希望。
孫琳琳說:“這個封面不是要附庸風雅,而是想要傳達出一種觀點:我們雖然比想象中脆弱,但同時也可以變得更加堅強。生活總要繼續,災難能改變的或是不能改變的,都會成為我們的一種財富。我們想通過桃花,表達出向死而生、好好活著的意義。它既是一種色彩的愉悅,也是一種生活的激勵。”
時隔十年,2018年,桃花再次登上《新周刊》的封面。“這張畫依然出自周春芽之手,但這次的桃花是揚州瘦西湖的桃花。從1999年開始,周春芽每年春天都會到江南看桃花,就像看望老朋友。他說桃花是有靈性的,有時去晚了花謝了,那桃花好像會不好意思一樣。”
從青城山到瘦西湖,桃花開遍。“中國人有一個特別的福利,那就是在我們遼闊的國土上,可以跨越大江南北,體驗四時美景,總能見證盛放的生命力和感動。而這些感動,也在藝術家的畫布上長久留存。”
藝術,是公眾和藝術家共同完成的事
藝術來源于生活,藝術修養也可以在生活中培養。由于過去基礎教育中美育的缺失,大家常常會苦惱看不懂藝術。但只要有心,補課不難。目前在中國,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藝術機構,正在快速發展,并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度向公眾敞開。到國外旅行和看展成為當代年輕人生活的常態,就算在家門口,也能看到畢加索真跡。“就展覽水平而言,現在國內的很多大展已經達到了國際標準,讓人看展時恍惚有身處歐洲之感。”
得益于現代科技的發展,藝術變得唾手可得,學習和了解藝術也變得越來越方便。只要你對藝術有向往和熱愛,就一定能找到接近藝術的通道。比如說,在《藝術永不眠》一書中,除了呈現24個藝術現場,孫琳琳還給出了24份涵蓋藝術方方面面的清單,從中你可以了解到什么書必讀,什么藝術區必去,什么藝術家最top,什么藝術品最貴……這些都將成為你的知識儲備。最終你懂藝術了,但不一定喜歡它,那就大膽地說:我不喜歡這樣的作品,但我理解它為什么會是這樣。
最后,孫琳琳總結當代藝術的趨勢道:“今天的藝術更加全球化、市場化、泛消費化了,迎來了更多的觀眾和讀者。之所以有那么多網紅展,是因為有那么多的觀眾。而中國觀眾能直接面對的好東西越來越多,藝術,已經變成了公眾和藝術家共同完成的事。正因為有更多人的參與,藝術變得越來越有意思了。”
關于自如及Z-SPACE:
自如是一家提供高品質居住產品與生活服務的科技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18日。發展至今八年,自如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廣州、成都、天津、武漢九座城市布局,服務約45萬業主、300萬自如客。自如旗下擁有的租住產品包括自如友家、自如整租、業主直租、自如豪宅、自如寓、自如驛、自如Z-SPACE等。同時為用戶提供保潔、搬家、維修等服務產品,每年交付超過1200萬單。
協作胡同40號Z-SPACE是自如在北京二環里種下的一座2000㎡四合院,自如首個無界生活空間。生活,樂趣,分享,鮮活,在北京這樣一座奇妙的城市里,落腳最具城市氣息的空間,讓當代青年的一切在這里持續發生。該場所包含多種場地資源,可提供2-200人的活動空間,登陸自如App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