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內首檔經濟地理紀錄片,《地標70年》在全國范圍內甄選了12個地標,勾勒出了12張城市產業版圖。從人文、歷史進程和經濟地理三個維度,以多元的視角、細膩的筆觸生動講述了地標背后一個個鮮明而飽滿的人物故事,盡可能客觀生動的復原出中國70年來的集體記憶、經濟現象、文化變遷,縱向梳理了中國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的時代歷程,以此觀察中國經濟未來的機遇與挑戰。
在節目中,吳老師將作為一個話題的發起者,一個介入的旁觀者,一個地標的對話人,和觀眾一起觸摸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脈絡。
地標與人是相互依存的。因此,節目將鏡頭對準每一個普通的人,這些人,或是決定了地標的命運,或是一個地標命運起伏的寫照。透過人生百態,解道社會民生,將時代的發展、變遷娓娓道來,用以小見大的方式去呈現時代賦予當代社會的生長與蛻變,以此解讀70年來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
8月31日 《地標70年》在寧波的點映現場,窗外39度的高溫灼燒沒有讓觀眾變得焦躁,卻點燃了他們的觀影激情,現場座無虛席,和這個夏天互為迎合。
“真實的歷史、真實的人物、真實的產業現狀,我們需要用紀錄片的形式,呈現這些真實,這樣的親近感才是我們需要的。”在寧波的點映現場,說起節目的制作初衷,《地標70年》的制片人杜堯侃侃而談,“每一個地標都代表著一個產業的興衰起伏,深南大道代表高新科技、橫店代表著中國電影電視行業。我們走進真實的產業幕后,與相關從業者對話,挖掘這些行業的內幕。”
紀錄片點映的地標選擇了沈陽的鐵西區,這個曾經是大規模工業集聚的生產基地,如今已然成為一個網絡直播的集散地。如此鮮明而充滿戲劇化的轉變背后,是固化單一的工業社會結構被時代淘汰,而更順應時代特點的移動互聯的網紅經濟順勢而來。這就是時代推動下的經濟產業。
正如鐵西區一般,將12個有變化的、有起伏張力的地標,放在70年的時間軸里,與影響中國的里程碑事件相結合,選取出歷史長河中的12個時間節點,全面生動地再現了12個純正產業概念的發展歷程。
“我們想要把歷史撿起來。用年輕人可以接受的角度記錄下來,呈現出來。我最大的感受是慶幸,慶幸我們在遺忘的邊緣找到了他們。”《地標70年》的制片人,吳曉波頻道的胡奕在杭州點映現場時說道,“我們并非完整的呈現一個地標的全部歷史,我們會選擇他們最具張力的歷史時刻切入,談偶然性和必然性。”
地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城市,代表著大家對城市的共同記憶,也承載著城市變遷的最深刻最長遠的記憶。而地標的存在亦和經濟因素、產業推動息息相關。這也是節目組選擇地標作為記錄時代變遷的切入點的原因。
在這70年來,中國經歷了由弱到強、由窮變富的重要變革時期,時代的每一個親歷者、見證者、追夢者,都參與過,努力過。這一切,都值得被記錄。
接下來還有兩場超前點映,將于9月5日、6日分別在北京和鄭州舉行,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