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只有基于短視頻創作邏輯的短綜藝,才能真正引發互聯網原住民的共鳴。《每個我》在關注抖音達人背后的真實生活時,也在激發短綜藝創作的全新想象空間。
文:黎河
“音樂就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抖音上走熱的正經樂隊,這回真的“正經”了起來。當這句話說出口,這個以“有趣有格調,正經又搞笑”為大眾熟知的抖音達人樂隊,才剛剛開始敞開他們內心的一部分。
短視頻,或許已經成為了當下年輕人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我們已經習慣了在不斷“上滑”里看到的太多別樣人生,卻也未曾過問過那些帶給大家歡笑的人們,他們擁有怎樣的屬于自己的真實人生。
抖音做了一次有意思的嘗試,用一個個5分鐘串起一段段屬于個人的“我陳述”。這檔名為《每個我》的短視頻達人志,采用半紀錄半采訪的方式,正在打開著無數觀眾的全新想象空間。8期總播放量2.06億,總點贊量368萬,抖音話題總播放量3.1億,毛毛姐、李佳琦、花一村、末那大叔、李雪琴、正經樂隊、尿尿是只貓、張輝映等活躍在抖音的達人們,在這檔特別的節目里有了詮釋他們的不一樣的注腳。
除了能夠還原他們在屏幕背后的真實生活狀態,也讓更多人看到了短綜藝的更多可能性。
抖音達人背后的“平凡故事”,讓人和人靠得更近一些
不會有人想到,綜藝節目也可以是《每個我》的這番模樣。
短視頻成為風口的很多年里,如何讓短視頻與綜藝結合,一直圍繞在視聽內容生產者的腦海中,成為他們一直想突破的重要領域。
最開始,也有不少創作者有了敏銳的洞察,試圖在傳統的長視頻綜藝節目中切入“短視頻”的創新概念,讓視頻形態變化成為節目創作邏輯迭代的重要組成。這樣的嘗試近年來方興未艾,但從根本上依然沒有跳出長視頻綜藝的底層邏輯,探索淺嘗輒止。
隨后,一些短視頻平臺選擇自制綜藝節目,它們有的短則幾分鐘,長不超過半小時,借用成熟的電視節目模式,在用戶吸引上也取得了一定效果,西瓜視頻的《大叔小館》甚至反向輸出一線衛視。
短短兩年間,短綜藝經歷了巨大的變遷。從作為某種元素的短視頻節目化運用,到綜藝節目在時長、故事體量等方面不斷縮短,再到有如《每個我》這樣基于自身平臺推薦邏輯的研發和運營,短綜藝的發展似乎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地。
《每個我》在文本意義上完成了這樣一種底層邏輯的創新。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在于,這檔看起來舉重若輕的短綜藝,把“個體”在綜藝節目中的話語權真正擺到了一個值得重視的位置上。
“我們幾個挺平庸,且不完美。”
當正經樂隊里的四位北大高材生說出這句話時,又有多少現實中正在打拼的年輕人為此受到了觸動。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只有追求完美;大多數的平庸,都需要學著與自己和解。就像是他們“正經”說出口的那一句——
“音樂是我們脫離平庸人生軌道時,最正經的事。”
這是他們的和解和努力。
在很大程度上,這檔節目不僅僅是抖音達人的視頻跟拍日志,我們更能夠通過其獨特的選題角度能進一步透視抖音的文化價值觀。相信什么,便拍什么;崇尚怎樣的價值觀,便記錄怎樣的人生選擇。從末那大叔到李佳琦,從花一村到毛毛姐,所有的光鮮與笑聲之外,他們真實的一面浮現出來,這樣的動人之處都是真真切切的。
正經樂隊的4個人終于有機會在視頻中回應別人的疑惑。也正因為《每個我》,我們才知道他們都有著專業的音樂素養和知識,他們做的工作是把高雅音樂這種看似“不務正業”、不符合年輕人主流審美的藝術和樂隊,通過短視頻的形式進行更貼切地推廣。
“不僅僅是熱愛這么簡單了,更多的是責任。”有評論里這樣說,“音樂的確是生活和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僅僅存在于音樂廳和演唱會上,它們也可以存在于抖音里……”
真正的好音樂不是排斥,而是接受,是互相欣賞,是你所不了解的“每個我”。
《每個我》節目鏡頭呈現的核心是每一位抖音達人的日常生活。緊扣“平凡人的不平凡”,讓觀眾在這一個個看似平凡的面孔下,感受他們令人動容的經歷與信念,進而引發人們對“自我價值”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以往長達兩個小時的綜藝節目中,我們的注意力總是被娛樂游戲和各種沖突矛盾所吸引。鮮有機會關注到人。但相反的是,在這不到五分鐘的達人志里,我們卻始終有機會思索“他們是誰,我們又是誰”。
在內容上,這種“達人志”的模式讓網絡達人回歸到普通人,展露真實的一面。對觀眾而言,五分鐘傳遞的“雖然是人生百態,但都可以從中找到共鳴”——這對于野蠻生長的短視頻領域,浪潮開始時,就化成了一朵美麗的浪花。
只是“由長變短”嗎?還是……
除了“人”,《每個我》從誕生之初就印上了跟我們傳統視野里理解的節目概念所不一樣的地方。
因為不是由長視頻綜藝需要“變短”的一種減法,而是基于抖音長期以來短視頻實踐上的多種元素融合,豎屏、采訪、跟拍等都以一個新的面貌組合在一起。
喵!當“尿尿”(一只貓)奶聲奶氣發出叫聲時,字幕上打出一行字“你愛我嗎?”“愛愛愛你”,尿爸(抖音達人“尿尿是只貓”)立刻做出寵溺的回應。這對于熱愛云養貓的各位短視頻用戶而言,簡直是溫柔一擊。
第七期記錄抖音達人尿爸的生活時,便少不了他的貓“尿尿”的出鏡,兩者多角度的互動,一下又把看視頻的人帶入那個趣味橫生的世界中。落到更具體的內容層面,《每個我》充分吸收了短視頻在互動上的優勢,更多第一視角的特寫鏡頭,讓用戶能夠完全進入主人公的心理空間,并能最大限度地參與體驗他們的生活。
但轉眼間,我們又能聽到主人公的獨白——“生活中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但是每天晚上你還是要回家。尿尿其實釋放了我這個窗口,讓我變得柔軟了,毫無保留的、單純的去把自己的愛表達出來。”
這種敘事上的寬容度,似乎是短視頻賦予綜藝節目的一份新禮物。
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另一面在于它不能無限制地把自制短綜藝推給用戶。因為相較于其他網絡視聽平臺的“資源位推薦”方式,抖音的平臺邏輯必須快速吸取用戶的注意力。這像進入了一個連環效應,用戶的點贊數、評論數以及觀看視頻的時長都決定了節目是否能有更大的推薦力度。
也正因如此,抖音平臺上的短綜藝創作其實正在呼吁一種新的邏輯,即,最大程度留住觀眾對屏幕的注意力以及主動養成收看習慣之間形成一種關系的平衡。《每個我》在內容品質、敘事節奏以及綜合編排策略上在努力嘗試升級,作為平臺方的抖音正在尋找它、適應它、實踐它并引領它。
運營層面,《每個我》需要結構化地突破以往傳統視聽媒體的編播策略,把花絮、預告等融入到整個短視頻流里,讓觀眾能夠通過滑動,而不僅是點播的形式互動。這意味著在抖音這個平臺上,綜藝節目的觀看沒有所謂的起點和終點,而是一個個應接不暇的人間故事。
一方面,作為官方出品的短綜藝節目,必然需要表現出與日常短視頻截然不同的氣質。
抖音達人“毛毛姐”給不少人帶來了許多歡樂,但少有人知道毛毛姐扮演者余兆和在“達人”背后普通人的生活。為此,他們的親人、朋友和工作伙伴都被邀請到《每個我》中,直面質疑,回應夢想。
但另一方面,《每個我》也絕不會是千篇一律的。
作為一檔完全在互聯網語境下誕生的綜藝節目,從一開始它便賦予了每個人以真正意義上的“個性”。有的抖音達人在不停追尋“有意義”的路上,給了每個深夜在屏幕前焦慮的年輕人慰藉;有的抖音達人意在表達“人生不是每件事都有意義,有意思比尋找意義更加有意義”。作為這檔節目的創作者,它沒有為每一期節目設置固定的主題,而尊重每位嘉賓真正想表達的東西,正如短視頻一開始出現那樣。
能夠看到,這檔節目努力還原的是那些達人們類型化創作之外,最真實的心靈。縱使他們有的搞笑、有的平和;有的專注美妝,有的主攻美食,還有的熱衷寵物……但在《每個我》的多樣鏡頭下,他們都是沒被遮蔽的“每個我”。
有相似的地方,多的卻是你不知道的事。
這便是潛藏在《每個我》背后的關鍵線索:在短視頻創作基礎上,回歸到最直接純粹的用戶關系。如果問短綜藝的未來在哪,抖音的嘗試,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隨著長短視頻之間界限的消弭,只有當新的內容形態、運營思路越來越成熟時,短綜藝的春天才能被看見。
未來已來,如何呈現短視頻時代的“美好”?
截至到去年,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達 6.48 億,短視頻營銷市場規模逾 140 億元。而到今年7月,抖音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躍用戶數量)超過3.2億,抖音在短視頻市場的占有率顯而易見。
一方面,無處不在的傳播場景、持續增長的用戶規模、超乎想象的驚人流量,彰顯著短視頻旺盛的生命力;但另一方面是長視頻綜藝遭遇的市場瓶頸,它們在與短視頻尋求融合的路上,一些新的節目形式和內容制作方式也在不斷的出現。
在這個過程中,作為短綜藝的創作者,什么最重要?
《每個我》的回答是,要去切合當下審美觀念與時代情緒,即將到來的 5G 技術變革將使得視頻化傳播與消費的環境進一步優化,屆時,短綜藝必將再次迎來“井噴式”的發展契機。抖音作為頭部短視頻平臺,如何再次成為弄潮兒,也成為一道值得持續去思考的命題。
有人說,幾十秒的鏡頭,可仰望浩瀚星空,也可俯瞰市井煙火;能近距離觀察社會肌理,也能深度透視時代景深。當我們點開《每個我》時,我們也能看到抖音上不僅有拍客系統主導的內容生產聚合模式,也有專業生產者帶來的優質原創內容。
短綜藝正在誕生時,除了抖音賦予其互聯網的能量外,我們從《每個我》中窺見的恰是視聽內容產品最需要的內核——只有當未來的短綜藝積極嘗試以正能量為底色,活潑、有趣、不做作,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觀眾獲得精神力量。只有相信美好、選擇美好、呈現美好,短綜藝才能找到自己的突圍之路。
此外,隨著新技術的應用,短綜藝的容錯率更高,想象空間也會更大。我們也能預見,VR/AR、人臉識別、動作捕捉等新技術首先會在短綜藝上試水,并反哺到整個視頻生產領域。
在短視頻行業新的發展期,用戶增長紅利期消退,短視頻用戶粘性卻保持高位?以《每個我》為代表的短綜藝,不僅有助于抖音在接下來行業格局的變幻中站穩腳跟,更在持續開發內容的驅動下,讓整個行業找到新的增長源泉。
從“每個我”到“每個我們”,正在變化的或許不僅僅是短視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