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唱,更是 Urban
今年 4 月份,第二季“新說唱”開播之前,吳亦凡在微博丟了首新歌,《大碗寬面》。
要是再早兩個月,你在網上搜《大碗寬面》,出來的會是一首惡搞曲“吳亦凡最新 trap 曲《大碗寬面》”。4 月 19 號“吳亦凡《大碗寬面》 MV 官方版”在 B 站放出后,再打開惡搞版《大碗寬面》,屏幕上全是給凡哥道歉的彈幕。
《大碗寬面》 trap 曲的誕生,是吳亦凡第一次擔任一個說唱節目的導師,在節目里問選手有沒有 freestyle。等凡哥親自端出一碗大碗寬面的時候,節目已經播到了第三年,他需要推廣的關鍵詞從 freestyle,skr 到了 punchline。
剛開始有經驗的觀眾把 punchline 預定成今年熱詞,但沒想到節目才播沒幾期,黃旭孫旭、CSC 和活死人之間的那點小摩擦就讓“我覺得你也不太硬”先出了頭。
摩擦讓節目有看點,不過對于那些奔著音樂來的人,比較驚喜的還是一些之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來到這個舞臺上。七月初,兩位 00 后說唱歌手 Capper 和 V.O.B. 的對決吸引了很多人,突然出現的“無名之輩”劉炫廷和 Vex 也都以黑馬之姿走到了很后面。
有新人,也有新的音樂風格。國內最早做 Trap 之一的 Wudu Montana ,嗓子“自帶電音” Sean T 肖恩恩,北方公園的老朋友“膜老師”Mercylago 等,都在節目里展現出了他們各自的風格。
類似的現象在上一季已經有所體現:1V1對抗賽上艾熱和李佳隆合作的那首《星球墜落》無疑是去年的年度說唱主題曲候選者,在包括 QQ 音樂在內的幾大音樂平臺上,這首歌的表現都是屠榜級別的。
好聽歸好聽,但《星球墜落》,包括后面的《烏云中》、《目不轉睛》這樣風靡社交網絡的歌,我們似乎都沒法冠以一個單一流派的標簽。說是 Trap,編曲上的特征也不那么明顯;說是 Old School Hip-hop,那也有唱的部分;說是 R&B,又有大段的 verse……
這種融合式的曲風,常常招致一個評價:“不夠 Hip-hop”。
這背后其實是說唱歌手個人風格的選擇。寫《星球墜落》的李佳隆除了聽說唱會館和 GOSH,影響他最深的還有 Chris Brown,因為喜歡其 R&B 融合 Hip-hop 的風格,李佳隆的音樂作品也在“尋找那種感覺”。
有國外留學經歷的王以太同樣有類似“雜糅”的說唱風格,在節目上偏重旋律的《目不轉睛》和《童言無忌》之后,去年底王以太發了新單曲《Shout it out》,在說唱里加入了福音音樂的元素。
前段時間他上《新說唱》導演車澈的新節目《我是唱作人》,最后貢獻了一首《掛羊頭賣狗肉》,這首歌除了找來擅長 Grime 的英裔制作人 Harikiri,編曲找的是走慣 R&B 風格的常石磊,最后還往里墊進了爵士樂。
一首歌里有 Hip-hop、R&B、Jazz 甚至 Soul,那要怎么定義這種音樂?
聽起來好像很復雜,但早在 17 年吳亦凡就已經解答過了。那一年他受邀參加格萊美,在紅毯上被記者問到到底想做什么音樂時,戴著墨鏡的吳老師回答:“我想做 Urban”。
比“流行”更流行
Urban音樂,或者叫Urban Contemporary(當代都市)音樂,嚴格來說并不是一個音樂流派。
很長時間里它是一個統稱,指代涵蓋 Hip-hop、R&B、Jazz、Soul 等在內的黑人音樂。后來起源于英國的 Grime 等細分流派,也逐漸被納入其中。
會叫 Urban 這個名字,還是因為紐約一個叫 Frankie Crocker 的 DJ。
70 年代,通過一個叫 WBLS 的電臺,Frankie 把這些音樂輸入到了整個城市的脈動里,聽的人越來越多。隨著影響力擴大,后來就不是單純的放音樂、聽音樂了,Frankie 把這種跟聽眾的默契共享描述為 “what’s happening in the city” ——簡單點說就是 Urban。
換做我們現在時興的話來講:Urban 不僅是一種音樂,更是一種生活方式,lifestyle。
要說 Urban 在當時有多大影響力,一個小插曲能側面印證。98 年第 40 屆格萊美頒獎禮開始在即,Puff Daddy 找來一大堆 Urban 創作者在市政廳集會,其中包括 Stevie Wonder,Babyface 等音樂人。
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向主辦格萊美的錄音學院施壓,讓他們提起對 Urban 音樂的重視,并且督促大家參與到格萊美的投票進程里,讓格萊美為 Urban 藝術家們設立獎項。
根據 Puffy Daddy 的說法,當時大部分“流行音樂”的銷量都來自 Urban,大約占了 35%。
到了這兩年,這個數據可就不止這點了,就拿 R&B 和 Hip-hop 這兩項來說,都早已經是比“流行音樂”還要流行的存在了。17 年,根據《尼爾森音樂產業年度報告》,Hip-hop 和 R&B 超過搖滾樂成為被聽眾消費最多的音樂。
這些音樂之所以受追捧,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它們并不是單一的 R&B 或 Hip-hop,這些音樂帶給聽眾的影響力和感染度都是更多元的。
就拿在 Billboard 榜上打破披頭士紀錄的 Drake 來說,他的作品模糊了可以被明確區分的界限,最明顯的元素是說唱樂,但他更多是在 Rap,Soul 甚至 Pop 等風格之間選取一個平衡點,這種并不專涉傳統靈魂樂風格的作品當然能擊中更多人。
只是這種雜糅式風格并不明晰,也因為作品里 Hip-hop 的元素占主導,在大部分聽眾的認知包括格萊美的舞臺上,Drake 當然還是一位搞說唱的“pop star”。
格萊美也不是沒給 Urban 創作者們蓋過章,但更偏向的是走 R&B 風格的音樂人。
在 Puff Daddy 等人的抗議事件后,格萊美真就給 Urban 藝術家們設立了一個獎項,叫 Best Urban/Alternative Performance;頒了沒幾次,因為格萊美搞改革,這個獎就跟最佳當代 R&B 專輯等幾個獎合并成了 Best Urban Contemporary Album。
2015 年碧昂斯的第五張專輯《BEYONCÉ》跟 Chris Brown、菲董等音樂人的作品一起被提名“最佳當代都會專輯”獎,她的制作人 Tricky Stewart 就出來說為了讓這張專輯被認定為 Urban Contemporary Album 他下了多大的功夫。
“在入選階段所有人都說這是一張 pop 專輯,但《Drunk in Love》并不是一首 pop song,它不是像水果姐《I Kissed a Girl》那樣的歌,雖然它們都很流行,但兩者是不一樣的。”
年輕人的場域
QQ 音樂最近上線了一個新的專區,就叫 Urban,泡在里面的基本都是之前只能在 B 榜和油管上挨個扒歌的年輕人。
很長時間里 Urban 都只是個統稱,喜歡這種音樂的人去找也只能隱約按一種“感覺”去鎖定,但連格萊美都專門給開了獎項之后,Urban 實際上也在具體的流派風格上有了一些指導意義。
格萊美對于 Urban Contemporary Album 的定義是這樣的:一張人聲專輯里至少要有 51%的音樂元素衍生自 R&B 。這個獎項設立就是為了表彰那些作品里有當代節奏布魯斯元素,或者制作中加入了 Urban Pop,Urban Euro-pop, Urban Rock 和 Urban Alternative 等元素的音樂人。
學院派在樂理上的定義可能很抽象。我們嘗試理解一下。
Jazz、R&B 和 Hip-hop 這些音樂流派和其創作社群,通常背后都有深邃的表達。畢竟這些都是在一些很特殊的時代背景下被孕育出的音樂形式。
但到了今天,全球化、城市化在席卷地球上每一個角落,各個群體之間的基本尊重也已經成了一種廣受認可的共識。新一代音樂人在創作 R&B 或者 Hip Hop 音樂的時候,比起前輩們,會更加著重在更當代、更都市的文化、社群和議題上。
而當這樣一個新興音樂人,他的作品在風格上和文化上都涉及了以上各個流派的元素,但又很難被單一歸類的音樂風格,就常常被稱作“Urban”。
對華語音樂的創作者來說,Urban 其實并不陌生,早在 20 年前它就吸引過一批年輕受眾。
2000 年前后正是華語樂壇尤其是臺灣樂壇的黃金年代,在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基礎上,臺灣企劃、制作、宣傳三位一體的商業音樂體系逐漸成熟并達到巔峰。
這其中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 R&B 音樂的興起,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歌迷多少都知道所謂的幾代 R&B 天王。1997 年,出生在香港并在美國求學,被認為“骨子里有 R&B”的陶喆發行了同名專輯《David Tao》,這張專輯被看作是華語 R&B 的開端。
有樂評人這樣評價陶喆的音樂,“在洛杉磯有很多街頭藝人 R&B 玩的都比陶喆好,但不得不說,陶喆在臺灣乃至整個華語市場,他就是最純正的 R&B 人,僅此一位。”陶喆也被冠上了華語 R&B 教父的稱號。
此后王力宏、周杰倫相繼橫空出世,兩位音樂才子用各自的作品將華語 R&B 音樂推向了一個高峰,也讓 R&B 成為了華語流行音樂世界認知度和傳唱度最高的音樂類型,周杰倫更是大膽將 R&B 與嘻哈、古典音樂、中國風相結合,創造出了有中國風味的 R&B 音樂。
這種既有 R&B 和 Hip Hop 元素,又帶著強烈流行印記的華語音樂,在今天看來,其實就可以說是 Urban 音樂。
如今,唱片工業已經逐漸被瓦解,而新生代的獨立音樂人更是懶得管你什么流派不流派的。逛逛 QQ音樂的 Urban 專區,你會發現,同一張專輯中又做 Old School 說唱又做 Trap 又唱 R&B 又玩點 Soul 的音樂人,比比皆是。
這個時候,Urban 這個概念的實用性就顯現出來了。
在QQ音樂 Urban 專區里,有各種精選的 Urban 歌單,比如現在正大受年輕人歡迎的 UrbanFlow。
這個歌單從去年就開始不斷更新,里面的歌融合了R&B、電子、Hip-hop 等流派。你能在里面看到很多在以往的常規歌曲分類下、很難被歸類的音樂人和作品,比如當下最火的 Billie Eilish 和金曲制造機黃老板。
以往聽眾要發現這樣的作品很麻煩,也沒有專屬的渠道。
很多創作者的表達其實不僅限于音樂,也包括他們參與設計的視聽語言、MV等更多音樂整體內容。比如 Childish Gambino 的《This is America》,不看MV等于沒聽過這首歌。以往這些內容也分布很零散,而 QQ 音樂的 Urban 專區里專門分出了 R&B 和 Hip-hop 視頻內容。
新生代年輕樂迷,實際上已經不太在意一個音樂人做的是不是“純Hip-hop”或者“純R&B”了。雜糅更多元音樂和文化的 Urban 大分類,似乎更加符合城市青年的聽歌邏輯。
畢竟音樂不僅是音樂,它還是青年人審美趣味和品味的集中體現。從這個角度看,沒有一個音樂流派比 Urban 更能體現青年人的潮流時尚和不拘一格。
試想一下,在當下這樣的音樂汪洋里,還有這么一塊完整的場域能把自己快速包裹進去,對聽音樂的人來說,這總是一種莫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