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工匠何其多,電影《匠心》為何選中吳騰飛和大清翰林?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走進了浙江東陽“大清翰林”,聽吳騰飛解讀東陽木雕人的匠心精神。
大清翰林外景大氣磅礴
熟悉的場景,熟悉的背影,吳文時像極吳騰飛
大清翰林坐落在東陽風景秀美的雷弄山下,是一座江南園林風格的獨棟建筑,粉墻黛瓦,廊廡院語,充滿藝術氛圍。
進入廠區,乘電梯上到九層,一轉彎,“雷弄山房”就在眼前。一開門,里面就給人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書房非常寬敞明亮,書柜里、畫案上、地板上堆著的都是書。書房的格局也惹人艷羨:進門是間大畫室,里面才是書房,另外還設有臥室、禪修室。茶室與陽臺相連,遠處是綿延的群山,放眼望去,細雨霏霏中還真有一種“米家山水”的味道。
眼前的畫面顛覆了人們對于企業家的刻板印象,完全是一個藝術家的工作空間,讓人聯想到浙江畫家、詩人木心的工作室。恰如電影《匠心》里的場景,一個男人的背影正在聚精會神地畫畫。
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大清翰林創始人吳騰飛大師正在作畫
這是個詩人氣十足的中年人。留著中長發,面容清秀,目光深邃,言談舉止顯得明凈透徹、謙和圓融。難怪他成為《匠心》電影里主要人物吳文時的原型,制片人代慧康曾透露說,他在創作中“找到”了吳騰飛,是因為他過往的紅木家具設計和古典建筑裝修的木雕藝術經歷,以及形象氣質等與吳文時故事非常吻合;而吳騰飛藝術館和大清翰林生產車間,又正是電影拍攝需要的場景。
劇中以吳騰飛大師創作的人物角色吳文時
“十年造一器”,手工木雕沒有捷徑可走
接著,吳騰飛大師領著大家參觀了他的藝術館和生產車間。
藝術館內匯集了黃花梨、紫檀藝術珍品,以及書畫、雕塑、陶器、琺瑯、室內陳設等諸多領域的經典作品,還有珍貴的個人設計手稿以及大量藏書,生動地注解了吳騰飛的思想修為。
大清翰林的黃花梨館
在介紹館藏的同時,吳大師又提及電影《匠心》。他說,電影抓住了當下社會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工匠精神缺失的痛點;回應了呼喚回歸手工時代生活方式,傳承傳統工藝、藝術,發揚工匠精神的訴求。
年輕人都渴望成功。可是,很多人卻想走捷徑,這種心態與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無不相關。IT行業有“摩爾定律”,一款新產品十八個月就必須更新換代。而紅木家具是文化,歷久彌新,需要的是醞釀和沉淀。一件家具構思、設計需要很多年的醞釀,而生產出來就需要三到五年;特別是木雕活,用手工一筆一刀,耐不住寂寞的人是無法完成的。大清翰林獲得吉尼斯三項世界紀錄的“世紀耕讀大柜”,兩百多個工人,整整用了6年。
大清翰林——《中華耕織世紀大柜》
在生產車間,他指著一套作品介紹說,這個作品已經制作了八年,還需要兩年時間才能完成,名副其實的“十年造一器”!
吳騰飛經常對他的學生說:“東陽有句老話說‘三年學徒,四年半手’,意思是學了七年才能算半個師傅。用一生的時間,一生的精力,只干一件事,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作品。”他也建議年輕人,無論在哪個行業,都應該擁有一門技藝,安心一項工作,成為一個好匠人。
融合儒釋道,參悟木雕的“技”與“理”
吳騰飛非常推崇稻盛和夫的書《活法》,贊成“活著是一種修行”,而修行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書是最便宜的。”在吳騰飛眼中,物質與精神相比較,精神的“性價比”更高。所以,他經常工作的地方是設在公司第九層的雅號“雷弄山房”的書房。在這里,可以在入世和出世、進與退中自由切換,就像他的畫作“空谷幽蘭”,他像一個大隱于市的現代隱士。
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大清翰林創始人吳騰飛大師在書房
一如五百年前,另一個浙江人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悟道”,悟出了“心即理”,創立了“知行合一”的陽明心學。浙江東陽的這個木雕大師融合儒釋道三家思想,徹底參透了木雕的“技”與“理”,并且融會貫通在他的木雕作品和公司品牌理念中。
比如,“以退為進”,雖然是老子的主張;其實,主張“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也說過“邦有道則士,邦無道則隱”的話;后來的孟子總結為一條君子信條“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當代精英的底線思維。吳騰飛用“竹林七賢”、“禪茶一味”等作品,把這種退隱思想表現得淋漓盡致。
大清翰林——《竹林七賢》
再如,周易的“易”,本意是變,是運動;但有時會靜止,在動中含著靜,靜中含著動,“過猶不及”,“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有時候,“仿佛是向舊的事物迂回”,其實是“螺旋式的上升運動”。這種審美觀念的遞進發展,表現在很多設計藝術領域。吳騰飛在紅木家具方面的設計理念也是尊重“易學”規律的,他用“易學大床”作品來表現《易經》中的陰陽五行之學。
又如,吳騰飛承繼先祖“八德”,主張“器以載道”。他用《二十四孝圖》作品來表現古代倫理,塑造完美人格和時代精神。
“以德治器,以易創新”,“通變致久、生生不息”。正是這種參悟,讓吳騰飛確定了大清翰林“圓融和合、相濟相生、至誠至善、以器載道”的品牌理念。
吳騰飛的木雕作品,看上去體量、風格、氣派都很像三百年前的清式京作,這是一種文化的回歸和傳承;而實際上已經在造型、技法、藝術以及審美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非常切合現代精英的審美追求,作品在工藝和藝術乃至內涵的精神都是當代的;無不體現出“易”的“變易”與“不易”哲學思想。
“一筆一刀一世界,一事一器終一生。”
吳大師說,東陽木雕是中國四大木雕之首,有著近千年的歷史。其紅木藝術之所以璀璨輝煌,靠一代又一代木作工匠的匠心傳承。精雕細刻的過程艱辛而漫長,考驗的是匠人的心態和意志,耐得住寂寞是關鍵。這,是一種修行,一種在一筆一刀過程中的悟道;一筆一畫皆神韻,一刀一刻皆匠心;每一件精美的作品,都是匠人精神的物化表達。
“一筆一刀一世界,一事一器終一生。”三十多年來,不管外界風云如何變幻,吳騰飛始終堅守著一份初心、一份執著、一份守望。他手里的筆和刀,凝聚著生氣淋漓的精神與氣象,觸發出無窮展現的可能和想象。因此,才有了《中華耕織世紀大柜》、《二十四孝圖》、《盛世華鐘》、《竹林七賢》、《九宮格》、《時空系列》……等“神品”問世,印證了那句禪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大清翰林——《盛世華鐘》
難怪《流行無限》欄目編導周密說,吳騰飛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工匠”了,更像是一個文化人、一個學者。“他雖然是工匠出身,但他潛心學習,學貫中西,跨界設計,在專業上做出杰出的成就。”
《匠心》上映后,也受到重大反響。七月是建黨月,是中國共產黨98歲的生日,今年也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7月這樣特殊的月份,《匠心》電影獻禮祖國70華誕,這同樣也是大清翰林的獻禮,為木雕事業貢獻一份力量,一同匠心傳承。(陶秋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