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大撥圍繞著人工智能技術而誕生的“黑科技”正式將人們帶入“智媒體”時代,時代在高新技術發展領域按下了快進鍵。伴隨著一系列“硬核”技術的崛起,如何在文化發展領域實現“價值引領下的技術驅動”成為新課題。
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的戲曲訪談節目《角兒來了》,2017年便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中應運而生,今年迎來第三季。為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面展現新時代梨園新風貌,在技術賦能之下,《角兒來了》再度升級,用中國戲曲將藝術與人生、前輩與后生、大屏與小屏進行了深層次連接,真正實現了節目“講好中國故事,傳承時代經典”的初衷。
多屏互動,深層連接
用情感架起橋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走進一門藝術最佳的方式莫過于從情感共鳴的角度去體悟藝術本身的魅力。《角兒來了》選取梨園中最為耀眼的戲曲名角作為切入點,以“還原名家本真,尋回時代情懷”為宗旨建構內容。節目走進戲曲名家的傳奇人生、情感經歷與藝術體驗,前所未有地展示了戲曲名角兒們立體生動的多面:在藝術舞臺上他們是老生,是丑角,是花旦,作為一個個鮮活藝術形象的塑造者和傳遞者,他們或愛戲如癡,或深眷故土,或追求極致……戲曲藝術因為有了這些鮮活的人物、傳奇的人生和動人的情感,更顯其魅力。節目用這些最容易被理解、被認同的情懷,讓觀眾進入戲曲藝術最核心也是最生動的部分,走到戲曲藝術創作、呈現與發展的幕后,用情感體驗的方式感受戲曲文化的豐富生態。故事化的表達手法,在戲曲文化與觀眾之間架起了一座可貴的橋梁,更讓人們看到:融媒體時代,深耕內容依然是藝術創作的基本邏輯。
內容至上,以情動人
用藝術對話世界。中國戲曲藝術自古就是人民的藝術,它萌發于人民的生產勞動和娛樂生活。所謂“百藝群工,競呈奇伎”,戲曲中的表演和服飾裝扮融合了繪畫、書法、武術、雜技、太極、舞蹈、歷史話本等豐富的內容,戲曲自產生之初就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戲曲的寫意性和虛擬性也正體現了中國傳統哲學中重意輕形的思想,中國戲曲藝術以直觀的表達方式傳遞內容,易于觀眾解讀和接受,在跨文化傳播中有著獨特的優勢。《角兒來了》將戲曲藝術放置到世界文化欣賞與交流的范疇,拓寬了藝術表現的視野。在主題呈現上,節目通過對傳統文化的開掘,展示愛國主義、民族情懷;在美學表達上,通過對戲曲美學的闡釋,展示中華文化審美獨特的精絕神妙。節目用戲曲寫意中國傳統文化的風格和氣派,用中國故事呈現中國精神和人文性格,用戲曲精神作內涵,讓傳統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百藝群工,競呈奇伎
用技術連接未來。創新是精神產品的重要屬性,技術革新具有撬動世事變遷的力量,使古老的戲曲藝術跟上了新時代發展的步伐。(轉載《人民日報》 作者:冷凇、張麗平)當今時代,年輕人與古老戲曲藝術注定要通過新媒體結緣。《角兒來了》打造了全國第一檔“互聯網+”與“電視+”全媒體融合概念的戲曲節目,突出“融媒互動、跨屏播出、全民參與、情境訪談、科技點亮舞臺”的技術定位,通過極致的聲光效果和場景建設,使年輕觀眾以一種現代、快捷、互動的方式了解并喜歡上戲曲藝術。觀眾可以通過微信等社交媒體與節目中的嘉賓對話,用特殊的禮物勾連起嘉賓的情感和經歷,在不同時空參與話題的探討與內容的建構。而這些年輕觀眾的喜愛,意味著戲曲藝術的未來。
年輕一代,傳承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