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019砂之盒沉浸影像展暨青島國際VR影像周(簡稱SIF 2019)正式開啟。作為亞洲展映規模最大的沉浸影像周,活動首日官方展映、圓桌論壇、砂之盒創投會及創作人分享單元率先拉開大幕。
官方展映:創意與技術并存
24日上午,SIF 2019官方展映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正式開啟,展映首日向媒體及行業嘉賓開放,公眾場將自25日下午起對外開放。
SIF 2019官方展映圍繞主題“沉浸城市”展開,試圖觸摸城市沉浸肌理,依托青島的獨特優勢,帶來十數部國內優秀作品展映,同時也有數十部全球頂尖作品體驗加入官方展映片單。
本次展映的展陳設計推陳出新,大空間裝置、交互式體驗、VR影院、藝術區、水下VR體驗等基于不同技術和創意的展映區域,結合作品內容在音樂、美術、哲學等方面的思考,為觀眾提供了創意與頂尖技術結合的藝術體驗。
映后交流中,到場觀眾紛紛表達了對展映作品的驚艷,以及對沉浸敘事領域市場未來的充分信心。
沉浸影像作品的展示帶給了觀眾全新的體驗。觀眾不僅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作品內容與氣氛,同時也能在觀影與交互過程中,在虛擬情景中體會到作品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觀眾體驗后的反饋,也將成為虛擬現實領域今后內容創作和技術發展方向的重要影響因素。
圓桌論壇:未來變革的前瞻
在官方展映進行的同時,于上午10點開始的圓桌論壇也同樣值得關注。本次圓桌論壇的議題分為學術和藝術兩大方向,來自國內外的行業嘉賓圍繞兩大主題展開了討論。
學術圓桌論壇基于新媒介變革中的影像藝術這一主題開展,對VR影像藝術未來展望、敘事媒介的創新進行了一番構思和反思。
復旦大學嚴鋒教授從文學角度闡述了對VR的認識,并大膽猜想VR是否能夠給予文明新的維度,傳統敘事難題是否可以通過VR的感性與理性結合手段得到解決;圣安德魯斯大學Dina Iordanova教授則從現實受眾和電影節角度出發,分析了VR在社交功能的作用表現,包括敘事控制權問題和未來能否實現真正的VR交互敘事。中國傳媒大學黃石教授以及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迅先生分別探討了VR影視創作中硬件、藝術語法和框架定義界定拓展的問題。
藝術圓桌論壇中,來自美國的前沿藝術家Estella Tse、Nancy Baker Cahill和紅磚美術館副館長王麗萍女士就當代VR/AR空間藝術的新趨勢交換了觀點。
Esetella在展示了她的作品后談道,現在需要追尋現實在各種電子設備層次里剝離后剩下的真相。彼此感官能不能在立體敘事中分享,以AR為載體,東西方美學體驗的交叉可不可以有一個更大的提升;Nancy作為跨媒體藝術家,關心強力依賴技術的新媒體藝術,在傳統渠道分發模式的收藏市場里如何找到平衡。王麗萍則表示,藝術展覽的空間只會更加開放,運用AR+VR的聯合技術,未來身體和思維在虛擬現實中的實現與宏大的沉浸敘事探索就會有極大可能性。
創投會:創作者的展示平臺
“發現全球范圍內最好的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作品,特別是鼓勵中國的創作人走向國際去進行創作生產,同時歡迎各國精彩創投項目互相交流取經。”SIF砂之盒沉浸影像展創始人樓彥昕先生作為主持在創投現場如是說道。
作為SIF 2019的重要部分,創投會旨在給優秀創作者提供對接資本和市場的途徑,聯系更多優質合作資源和合作伙伴。今年的創投會以項目路演方式介紹并推廣優秀創作人及其作品,現場共有11個項目入圍創投單元,各團隊依次進行了10分鐘項目介紹及5分鐘問答環節。
上半場路演中,《藍雨傘之戀》導演新作《夢想家》由美國明天未知工作室的代表上臺進行了介紹,這是一個有趣的親情與感恩的MR交互體驗故事。Dreamers是一群從夢想中誕生的小玩意兒,通過它們的夢游、飛行,收集夢碎片來完成小男孩的夢想,在此之中,你需要用手掌與這個奇異幽默的世界互動。
來自韓國的導演Chuck Chae向我們展示了9歲小男孩瑞普利的內心世界。在《公寓》當中,體驗者以BCI腦機接口技術去體驗真實還是虛幻的記憶與現實的交融。Chuck同時也提及多部有其參與的數字媒體影像作品,充分展現了其優秀的駕馭題材的創作能力。
法國VR導演Thomas在其黑與白交鋒的作品《囚鳥》里談到了相關VR創作中如何實現3D動畫轉換的技術問題;國內年輕創作人陳陳陳及章達明上臺各自生動講述了《不殺之恩》和《眼眶》的創作動機和作品實現手段。
下半場,我們觀見了戲劇、紀錄片、京劇文化等元素類型的路演項目。VR沉浸戲劇《歌利亞》的創作人通過作品講述了一個精神分裂的男人是如何打破“第四堵墻”,在網絡世界和他人相遇相處的故事;紀錄片交互式虛擬現實體驗片《庫松達》則竭力尋找失落的語言文化和社群形成的歷史蹤跡,創作者Felix強調了片中語音交互的功能,希望也能夠以此推廣保護瀕危語言;《Behind the Eyes》制片人劉晨陽則為我們展現了結合多種京劇元素的多結局交互作品。
此外,少數群體狀況和自然人文情懷也成為項目作品中的創作焦點。英國的創作人Rob聚焦老年癡呆癥患者,以《大衛》一片多角度發掘個人記憶、身份破碎拼接重連的維度;而《BOSS》的制作人Nikk在會上介紹,這是從中國傳統忠孝禮義的文化出發,設定了一位現代上海幫派老大癱瘓的風燭殘年生活抉擇。中國創作人張佩斌的《小海神》邂逅海洋瑰麗奇觀,人與自然在技術下和諧互動。
現場創作者們互相交流討論,氣氛熱烈,投資方代表與創作者相談甚歡,并就各作品提出了包括交互性體驗、個人VR社交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創作人分享:國際化協作的力量
與高雄電影節、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第一年,SIF 2019迎來了一批實力創作者和導演帶來魔幻分享時刻。砂之盒沉浸影像展策展人車琳主持了本次分享會。
分享會中大家主要圍繞作品國際化傳播的論題進行了對話。Thomas Villepoux導演和孫斌導演都表示此次作品對外傳播利用了翻譯和制作文化差異化版本的手段;高雄電影節企劃經理郭旻薇介紹了高雄電影節的舉辦情況及本屆特邀展映兩部影片《主播愛你唷》《留給未來的殘影》。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的Jong Min Kim先生結合自身經歷談到了從旅行意義里找到VR創作的靈感,而導演Chuck Chae認為現階段VR技術實踐還遠遠不夠,作品的好壞才是決定能否引起觀眾共鳴的關鍵。
分享會的結尾,大家熱情展望了東西方數字媒體藝術合作交流的行業未來。
尾聲:未完待續的盛宴
SIF 2019在活動首日獲得了媒體及行業嘉賓很高的關注度,而我們所追求的展映空間城市延伸遠不止此。次日主論壇活動即將開始,敬請期待。
摘要:我們所追求的展映空間城市延伸遠不止此。
6月24日,2019砂之盒沉浸影像展暨青島國際VR影像周(簡稱SIF 2019)正式開啟。作為亞洲展映規模最大的沉浸影像周,活動首日官方展映、圓桌論壇、砂之盒創投會及創作人分享單元率先拉開大幕。
官方展映:創意與技術并存
24日上午,SIF 2019官方展映在青島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正式開啟,展映首日向媒體及行業嘉賓開放,公眾場將自25日下午起對外開放。
SIF 2019官方展映圍繞主題“沉浸城市”展開,試圖觸摸城市沉浸肌理,依托青島的獨特優勢,帶來十數部國內優秀作品展映,同時也有數十部全球頂尖作品體驗加入官方展映片單。
本次展映的展陳設計推陳出新,大空間裝置、交互式體驗、VR影院、藝術區、水下VR體驗等基于不同技術和創意的展映區域,結合作品內容在音樂、美術、哲學等方面的思考,為觀眾提供了創意與頂尖技術結合的藝術體驗。
映后交流中,到場觀眾紛紛表達了對展映作品的驚艷,以及對沉浸敘事領域市場未來的充分信心。
沉浸影像作品的展示帶給了觀眾全新的體驗。觀眾不僅能夠身臨其境地體驗作品內容與氣氛,同時也能在觀影與交互過程中,在虛擬情景中體會到作品的深刻內涵。另一方面,觀眾體驗后的反饋,也將成為虛擬現實領域今后內容創作和技術發展方向的重要影響因素。
圓桌論壇:未來變革的前瞻
在官方展映進行的同時,于上午10點開始的圓桌論壇也同樣值得關注。本次圓桌論壇的議題分為學術和藝術兩大方向,來自國內外的行業嘉賓圍繞兩大主題展開了討論。
學術圓桌論壇基于新媒介變革中的影像藝術這一主題開展,對VR影像藝術未來展望、敘事媒介的創新進行了一番構思和反思。
復旦大學嚴鋒教授從文學角度闡述了對VR的認識,并大膽猜想VR是否能夠給予文明新的維度,傳統敘事難題是否可以通過VR的感性與理性結合手段得到解決;圣安德魯斯大學Dina Iordanova教授則從現實受眾和電影節角度出發,分析了VR在社交功能的作用表現,包括敘事控制權問題和未來能否實現真正的VR交互敘事。中國傳媒大學黃石教授以及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李迅先生分別探討了VR影視創作中硬件、藝術語法和框架定義界定拓展的問題。
藝術圓桌論壇中,來自美國的前沿藝術家Estella Tse、Nancy Baker Cahill和紅磚美術館副館長王麗萍女士就當代VR/AR空間藝術的新趨勢交換了觀點。
Esetella在展示了她的作品后談道,現在需要追尋現實在各種電子設備層次里剝離后剩下的真相。彼此感官能不能在立體敘事中分享,以AR為載體,東西方美學體驗的交叉可不可以有一個更大的提升;Nancy作為跨媒體藝術家,關心強力依賴技術的新媒體藝術,在傳統渠道分發模式的收藏市場里如何找到平衡。王麗萍則表示,藝術展覽的空間只會更加開放,運用AR+VR的聯合技術,未來身體和思維在虛擬現實中的實現與宏大的沉浸敘事探索就會有極大可能性。
創投會:創作者的展示平臺
“發現全球范圍內最好的數字媒體藝術創作作品,特別是鼓勵中國的創作人走向國際去進行創作生產,同時歡迎各國精彩創投項目互相交流取經。”SIF砂之盒沉浸影像展創始人樓彥昕先生作為主持在創投現場如是說道。
作為SIF 2019的重要部分,創投會旨在給優秀創作者提供對接資本和市場的途徑,聯系更多優質合作資源和合作伙伴。今年的創投會以項目路演方式介紹并推廣優秀創作人及其作品,現場共有11個項目入圍創投單元,各團隊依次進行了10分鐘項目介紹及5分鐘問答環節。
上半場路演中,《藍雨傘之戀》導演新作《夢想家》由美國明天未知工作室的代表上臺進行了介紹,這是一個有趣的親情與感恩的MR交互體驗故事。Dreamers是一群從夢想中誕生的小玩意兒,通過它們的夢游、飛行,收集夢碎片來完成小男孩的夢想,在此之中,你需要用手掌與這個奇異幽默的世界互動。
來自韓國的導演Chuck Chae向我們展示了9歲小男孩瑞普利的內心世界。在《公寓》當中,體驗者以BCI腦機接口技術去體驗真實還是虛幻的記憶與現實的交融。Chuck同時也提及多部有其參與的數字媒體影像作品,充分展現了其優秀的駕馭題材的創作能力。
法國VR導演Thomas在其黑與白交鋒的作品《囚鳥》里談到了相關VR創作中如何實現3D動畫轉換的技術問題;國內年輕創作人陳陳陳及章達明上臺各自生動講述了《不殺之恩》和《眼眶》的創作動機和作品實現手段。
下半場,我們觀見了戲劇、紀錄片、京劇文化等元素類型的路演項目。VR沉浸戲劇《歌利亞》的創作人通過作品講述了一個精神分裂的男人是如何打破“第四堵墻”,在網絡世界和他人相遇相處的故事;紀錄片交互式虛擬現實體驗片《庫松達》則竭力尋找失落的語言文化和社群形成的歷史蹤跡,創作者Felix強調了片中語音交互的功能,希望也能夠以此推廣保護瀕危語言;《Behind the Eyes》制片人劉晨陽則為我們展現了結合多種京劇元素的多結局交互作品。
此外,少數群體狀況和自然人文情懷也成為項目作品中的創作焦點。英國的創作人Rob聚焦老年癡呆癥患者,以《大衛》一片多角度發掘個人記憶、身份破碎拼接重連的維度;而《BOSS》的制作人Nikk在會上介紹,這是從中國傳統忠孝禮義的文化出發,設定了一位現代上海幫派老大癱瘓的風燭殘年生活抉擇。中國創作人張佩斌的《小海神》邂逅海洋瑰麗奇觀,人與自然在技術下和諧互動。
現場創作者們互相交流討論,氣氛熱烈,投資方代表與創作者相談甚歡,并就各作品提出了包括交互性體驗、個人VR社交等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創作人分享:國際化協作的力量
與高雄電影節、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第一年,SIF 2019迎來了一批實力創作者和導演帶來魔幻分享時刻。砂之盒沉浸影像展策展人車琳主持了本次分享會。
分享會中大家主要圍繞作品國際化傳播的論題進行了對話。Thomas Villepoux導演和孫斌導演都表示此次作品對外傳播利用了翻譯和制作文化差異化版本的手段;高雄電影節企劃經理郭旻薇介紹了高雄電影節的舉辦情況及本屆特邀展映兩部影片《主播愛你唷》《留給未來的殘影》。富川國際幻想電影節的Jong Min Kim先生結合自身經歷談到了從旅行意義里找到VR創作的靈感,而導演Chuck Chae認為現階段VR技術實踐還遠遠不夠,作品的好壞才是決定能否引起觀眾共鳴的關鍵。
分享會的結尾,大家熱情展望了東西方數字媒體藝術合作交流的行業未來。
尾聲:未完待續的盛宴
SIF 2019在活動首日獲得了媒體及行業嘉賓很高的關注度,而我們所追求的展映空間城市延伸遠不止此。次日主論壇活動即將開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