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美國電影協會與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溫斯頓·貝克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包兆龍圖書館舉行。彭博老師參加了論壇和MPA-ICCI國際影視大師訓練營。
本次論壇圍繞如何加快實現中國電影工業化這一年度主題,聚焦電影制作的流程管理和標準化體系,以及與之配套的專業工種和人才體系建立,助力提升中國影視產業中心城市和產業鏈核心區域的營商環境。從去年開始,美國電影協會與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合作開展“MPA-ICCI國際影視大師訓練營”,在本次論壇活動現場進行項目創投路演,接受資深電影人和投資方的點評和指導。
“第六屆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是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系列活動之一,圍繞“中國電影的工業化之路”這一年度主題展開,設置高峰對話、主題講演及“《中國電影電視劇藍皮書2019》首發式”、“MPA-ICCI國際影視大師訓練營創投項目”路演等環節,邀請海內外電影產業界、教育界人士共聚一堂,為推動實現中國電影的工業化,為上海打造全球影視創制中心發展目標出謀獻策。
上海電影集團董事長任仲倫、博納影業集團高級副總裁蔣德富等業界人士,聚焦提升中國電影制作的國際化標準體系問題。
嘉賓指出,好萊塢成功的電影產業背后貫穿著一整條完整、規范的工業化流程,眾多經典電影作品正是依靠無數模塊的分工和各領域專業公眾的通力配合才得以問世。由于發展階段的不同,中國的電影公司規范化、標準化的制片服務體系尚未形成,不少的電影拍攝還是在以關系網為依托的作坊模式下進行,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電影工業化任重道遠。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導演、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藝術總監陳大明等嘉賓也探討了影視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問題,“從全球影視產業發展經驗來看,任何區域影視工業崛起都離不開完整的影視人才結構和高素質的影視人才梯隊。”
高峰對話還深入討論了中國電影融資發行趨勢,如何加快推進完片擔保在中國的實踐,化解中國電影融資過程中出現的難點,完善發行體系和投資回報。
高峰對話之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浙江大學教授范志忠分別圍繞“互聯網時代的中國影視(電影、電視劇)創意力、想象力、影響力”進行了主旨演講,舉行了《中國電影藍皮書2019》、《中國電視劇藍皮書2019》首發式。
北大陳旭光教授公布了由國內50位頂級影視學者評選出的“2018年年度影響力電影榜單”,《我不是藥神》、《紅海行動》、《無名之輩》、《邪不壓正》、《影》、《江湖兒女》、《狗十三》、《無雙》、《無問東西》、《地球最后的夜晚》等十部具有影響力電影上榜。陳旭光說,“這些電影畫出了中國電影文化產業的地形圖,代表了2018-2019年中國電影業的三個關鍵詞:現實主義美學、新主流電影、新口碑時代。”
范志忠教授聚焦電視劇領域,通過如《創業年代》、《延禧攻略》、《如懿傳》、《我的前半生》、《美好生活》等具有影響力的熱劇作為分析案例,闡述了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中國電視劇的存在的問題,并洞察中國電視劇發展態勢。
陳旭光教授認為,2018年中國電影行業遇冷,增速放慢;但在整個互聯網語境,從電影美學、文化格局和新導演隊伍等來看,卻讓人欣喜。隨著“互聯網+”時代影視企業的迅猛發展,網絡影評、評分網站使得“口碑”成為票房標準,創意、內容、質量成為真正的制勝之道。“口碑”越來越成為中國電影票房的試金石,口碑與票房逐漸地越來越成正比,從而進入一個“新口碑時代”,陳教授說,“未來中國電影的發展仍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