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圓滿落幕,青年導演郭帆執導的春節爆紅的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榮獲最佳視覺效果獎。不僅是郭帆,2019 新人新片不斷涌現,讓人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電影行業在飛速發展。
用《四個春天》記錄真實生活的陸慶屹、洞悉階級與人性的忻鈺坤、直面“中國式家庭之苦”的周子陽、用鳥類視角敘述長大的仇晟、聚焦跨境學童的白雪及高舉個體生存意識覺醒大旗的高則豪等,更多新鮮血液在電影界嶄露頭角。
4 月 23 日,知乎聯合 FIRST 青年電影展發起「影視職人說|青年導演養成記」圓桌,與上述幾位杰出的青年導演,結合他們的代表作,聊聊他們對于電影的理解。上個月做客知乎的《看不見的客人》導演 OriolPaulo 也關注了此次圓桌。
青年導演是如何養成的?
電影,是一種用鏡頭講故事的藝術。那么對于一部電影,「藝術表現手法」和「故事」,哪個更重要?導演周子陽表示,優秀的電影導演,會平衡這兩者之間,既挖掘到好的故事,又找到適合故事的獨特表現手法,從而創造屬于導演自己的個人美學。
新導演推動電影的迭代,但對于剛剛處于起步階段的電影青年而言,把自己的作品帶到觀眾面前的過程往往道阻且長。在知乎圓桌問題「成為一個導演,天賦和努力哪個更重要?」下,陸慶屹導演給出了另外一個答案:「相比天賦和努力,我覺得建立“意識”可能更重要。只有建立了意識才會找到學習方向去努力。也只有在這個過程中才能衡量出自己有沒有天賦,適不適合這個行當。」
《過春天》的導演白雪則認為,「我覺得對導演最重要的是韌性,是有表達的欲望,以及可以借助電影的語言去表述的能力。每一個人的路徑不同,但是最后,考驗導演的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和角度。」
當一個導演完成自我創作,宣發的壓力也接踵而至。從《百鳥朝鳳》出品人「一跪排片」,到《地球最后的夜晚》「票房跳水」,近年來,藝術電影的營銷宣發頻繁引發公眾關注。在剛剛結束的第九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中外影人提出,藝術電影和商業電影是有邊界的,要讓商業的歸商業,讓藝術的歸藝術。而導演仇晟也在知乎從電影領域談論了商業與藝術的關系。
他認為,相比藝術品在市場上的高價流通,藝術電影作為「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卻往往曲高和寡,也無法變現。好的藝術電影才是真正的大眾電影,且具有長尾的商業價值。如何轉換,電影行業需要反思。
在知乎,與影迷和市場直接對話
從《流浪地球》的知乎霸榜熱議,到巖井俊二、賈樟柯等導演名人的接連到訪,知乎在影視領域的影響力持續滲透。「用戶多維討論+電影主創深度參與的」社區互動模式,既讓電影愛好者深度討論電影的方方面面,也讓網友們實時跟蹤影片全解。而知乎電影推薦度也成為業內人士和影迷們衡量影片質量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
不僅是針對熱門的大眾電影,知乎也有許多被稱為「小眾電影」的內容存在。它們或是一部小成本、凝練多年所思所想的「生活圖譜」,或是通過小人物命運聚焦個體與城市、與社會、與體制沖突的青年伸張。小成本、不知名、理想主義、小眾產物在社交平臺鮮有人知,但在知乎卻仍然擁有眾多觀眾緣。
因為在知乎,每一部用心之作都會得到關注。除了為大眾持續提供可信賴的影視內容,知乎希望能夠成為青年導演、觀眾與制片方之間的溝通橋梁,讓青年導演能夠與觀眾、市場直接對話,助力電影行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