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孩子在暢覽博物館知識海洋時,鄉村小學的孩子們也不必受困于地域和時空阻隔,同樣可以“零距離”感受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之美。
4月2日下午,由北京網絡文化協會指導,陌陌科技主辦的“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第三場直播公益課如期開講。天津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金鵬作為主講嘉賓,在直播間帶領22個省市自治區的數萬名鄉村孩子走近天津博物館,從甲骨和銅鏡中領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專家授課讓甲骨文“活起來”
在本場直播公益課上,金鵬選取了商代“旬壬申夕月有食”卜骨和唐代弈棋圖人物鏡兩件鎮館之寶,向孩子們講解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
“這片‘月有食’甲骨文刻辭,是世界上關于月食最早、最完整的記錄之一。雖然刻文看起來和教科書上的文字相差很大,但我們現用的漢字卻是由甲骨文演變發展而來。”透過直播屏幕,金鵬饒有興致地向孩子們介紹。
“請同學們看‘監’字的甲骨文,就像一個人彎著腰,睜大眼睛,從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監’字在古代就是鏡子的意思。”在講解唐代弈棋人物鏡時,金鵬從先秦著作中“人監于水”的記載入手,借助東晉顧愷之名作《女史箴圖》,向孩子們普及文物背后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
金鵬坦言,給孩子們準備公益課著實費了一番功夫。“文物蘊含的美學意義和文化價值對于孩子們來說比較抽象,所以還需要增加一些便于孩子們理解的知識點。”在介紹‘月有食’卜骨時,金鵬引用了月食形成的天文原理、天狗吃月亮的傳說和唐詩詠月名篇等內容,并以十二生肖為例,解釋甲骨文的象形功能,“立足孩子的知識儲備而又生動有趣,才能讓孩子們記得住”。
“直播+”刷新博物館美育新方式
“卜骨在古人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為什么選擇用龜甲在制作呢?”“圍棋的棋盤為什么是方形的?”
來自貴州省興義市馬嶺鎮龍井書院等四所學校的孩子們,通過與直播現場連線與金鵬互動交流。通過直播公益課,金鵬發現鄉村學生非常聰明,缺少的是對世界的了解,而互聯網直播技術讓他們可以獲得前所未有的體驗。
“博物館不是枯燥呆板的陳設,而是開啟孩子對文化、歷史、科技、藝術、自然等興趣大門的鑰匙,借助直播讓知識變得更加生動立體,吸引孩子們互動體驗。”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庫區鄉翟嶺小學的老師在觀看完直播課后深有感悟。
《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提出,要全面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填平補齊公共文化資源,推動區域間、城鄉間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開發和提供適合未成年人、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等群體的基本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據介紹,陌陌在2018年就曾發起“給鄉村孩子的最美傳統文化課”直播公益課,邀請名師名家講授漢字、書法、詩歌、節俗等,通過互聯網直播技術,釋放優質教育資源,讓鄉村的孩子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今年3月起,“帶鄉村孩子走近博物館”直播公益課全面啟動,邀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專家學者,為鄉村孩子們提供深入淺出啟迪心靈的博物館美育課,讓更多鄉村孩子從課堂走到課外,從課本知識走向親身實踐,真正打破了學習空間和時間的界限,通過“直播+”賦能鄉村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