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6日,《中國慈善家》雜志將發布“2018慈善名人榜”。
該榜創立于2013年,旨在對包括藝術家、演藝明星、運動員及主持人在內的公眾人物在公益慈善領域的表現進行年度評價,發現并致敬慈善榜樣,借助其廣泛的影響力,弘揚和傳播慈善文化。
與之前的榜單有所不同,“2018慈善名人榜”首次將公眾人物的評選陣容,由原來的30人增加至40人。
此次陣容升級,既是希望將公眾人物在公益慈善領域的善舉予以更全面的發布,同時也是對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積極投身公益慈善事業的客觀呈現。
此次榜單評選采用綜合評價法,結合定量與定性評估方法,通過對年度個人捐贈額、年度個人間接募集額、年度個人公益行動、年度個人公益影響力等四個評價指標分別評分。
其中,定量指標直接采用客觀數據進行排序,定性指標由顧問團根據綜合定性指標標準進行評分。最后,根據一定權重,得出每位候選人的最終得分,由此評選出2018年度入榜前40位的慈善名人。
從最初的慈善捐款,到身體力行于公益事業第一線,再到成立公益慈善基金或基金會、利用自身影響力號召更多的人投身公益,公眾人物在踐行公益慈善事業的方式方法上,正逐漸呈現出持續性、多樣化與專業化的面貌。
這背后體現出的,既是物聯網與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公眾人物踐行公益慈善提供了更多可能這一現象;同時也彰顯了公眾人物對公益慈善的理解與思考,正變得越來越深刻而廣泛。扶貧、教育、環保、醫療、關愛野生動物乃至對于國學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過去的一年中,公眾人物在各個領域的公益動作頻仍。在付出大量資金、時間及鏈接資源,以傳統的方式持續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拓展出了新的維度。
2018年,徐崢主演的《我不是藥神》,成為社會力量推動政府公益加速、助力民間公益行動的典型,在公益慈善界引發了一輪關于民間力量開展公益倡導創新的討論;顧佳斌的“榮耀之箱”項目,為偏遠地區的支教老師提供現代化住宿條件,在保證綠色環保的同時,也解決了在偏遠山區施工困難的難題;鄒市明、冉瑩穎夫婦,則通過推動拳擊運動的普及,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不遺余力。
無論是持續經年踐行公益慈善事業,抑或是新近加入到這一潮流之中,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將其社會影響力用于公益事業,是社會之幸。
那么,在過去的一年中,究竟是哪40位公眾人物行走在公益慈善事業的潮頭?3月26日,讓我們一同揭曉最終的答案。它不會太意外,但一定很溫暖。
2018慈善名人榜,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