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嘗試都曾是遐想,有的一剎煙花,有的成為燎原的星火。雖然,只有少數人在做。有幸觀看了獨角戲《老人與海》的彩排場,深受震撼。
環球評報網訊 | 全球 96部作品經過層層遴選,最終6部入圍。獨角戲《老人與海》作為第二十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委約作品,由戲曲教育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京劇研究所所長趙景勃擔任藝術顧問,中國戲曲學院教師馬笑擔任編劇、導演,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劉大可主演,將于2018年10月20日、21日、22日在上海戲劇學院華山路校區“新空間”劇場上演。
獨角戲《老人與海》無論是從藝術形式的突破創新,藝術載體的結合,還是造型、念白、身段以及舞美、音樂等,都堪稱“繼承與創新”的一次成功實踐。中國傳統戲曲與國外經典文學作品的完美融合,想沐浴一場藝術“風暴”你不必漂洋過海,瞧!已有人踏浪而來。
導演馬笑(左)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劉大可(右)
導演馬笑說:在《老人與海》的創作過程中,有登上過高山峻嶺時縱覽無余的喜悅,也有步入到峽谷沼澤時無路可循的迷茫。
導演馬笑自幼學習京劇,本科學習話劇表演,師從戲劇表演藝術家張家聲;研究生學習戲曲導演,師從著名戲曲教育家、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趙景勃。他直言做“演員”時曾經歷過一段很痛苦的時間去“脫掉”戲曲的外殼,尋找話劇舞臺上的表演形式,但心底始終敬畏的為戲曲保留著一塊凈土。做“導演”后,經過無數的推倒重來,磨合嘗試和碰撞,他內心堅定了一個想法,此后無論創排什么,都要從戲曲中找一些東西拿來用,因為戲曲對他而言,更自由。
美國作家海明威的小說《老人與海》家喻戶曉,小說,電影,動畫之外的戲劇,把小說改編成“獨角戲”的,馬笑導演大概是世界第一人。先河已開,任爾奔流。
創作獨角戲《老人與海》的想法,源于2017年底,京滬高鐵上,導演馬笑和國家京劇院一級演員劉大可從現今戲劇藝術的創作、制作、演出形式談起,直至聊到“獨角戲”,二人一拍即合,計劃排演一出獨角戲,《老人與海》這部作品便順流而來,巨浪翻開,搜集相關文字、圖片、影像資料,7天,劇本初稿一氣呵成。
從導演到演員,一樣的熱血,一樣的誠摯。為能實現他們的創作理念、能實踐對中國戲曲傳統樣式創造出新的“范本”,兩人開始了一次沒有任何經費支持的艱苦歷程。就這樣,獨角戲《老人與海》“二人組”正式建組。一稿,二稿,三稿,初排,還是7天,基本架構完成。
導演主導下的演員中心制”,是二人創作的第一準則。在排練的過程中,兩個人并沒有刻意的職能分工,互導互演。內容以話劇的形式立起來了,導演馬笑卻始終覺得沒有發揮出演員劉大可太多優勢,這不是他想要的樣式。于是,重新從劇本出發,在文學劇本的基礎上,將戲曲身段、韻白、技術技巧根據情節進行借鑒、化用、重組,找到新的方向;劉大可從京劇傳統戲、現代戲以及地方劇種中找到很多可以借鑒的依據,大大豐富了人物形象和提升了舞臺呈現的難度系數,形成了“話劇與戲曲結合樣式”;在此基礎上,再進行打磨、精進,第三次形式結構大改變,劇本6次修改,排練8個多月,形成了現在的純戲曲式的表演風格和舞臺呈現的“獨角戲”版本。
導演馬笑對于藝術傳承的柔軟和細膩,對于藝術創新的靈感,讓他放棄了恢弘的大制作,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人,一只船槳,一條長綢,一塊精簡的天幕,用一部小成本、小制作的劇目使虛擬性、寫意性等這些所屬戲曲本體內容“回歸”到舞臺,成為排的起、演的起、看的起,且能經住藝術規律和社會大眾考驗的劇目,也剛好契合了導演和演員二人共同的創作起點和藝術追求。
創作的過程無疑是艱難的,如抽筋剔骨一般。導演說:在《老人與海》的創作過程中,有登上過高山峻嶺時縱覽無余的喜悅,也有步入到峽谷沼澤時無路可循的迷茫。坐在臺下看舞臺上表演、身段、技巧方面的編排,道具的運用,尤其老人特殊的造型——戲曲元素的臉譜勾勒出的“獅形”,每一個細節都看到了導演和演員對于藝術創作拿捏的精準和對于藝術探索的良苦用心。
50分鐘的一部獨角戲立于舞臺,故事很短,道理卻很真——“人可以被摧毀,卻不能被打敗”。海明威賦予作品的精神意義彰顯著文化的無國界和屬于馬笑與劉大可的文化自信。
那個引吭高歌,御海出航的老人,好像叫亞哥,又叫劉大可。
天幕拉開,一位老人蓬頭白須乘船而來,他畫的臉譜類似花臉形似獅子,不怒自威,莊重威嚴,他身披漁網腳踏草鞋開口念到:看前面,波浪洶涌,暗流重重,老頭兒,你要仔細了哇,你要打定了!一股寒氣襲面,巨浪滔天,一瞬間全場掌聲雷動。
已經八十四天釣魚無果的圣地亞哥,困頓疲憊,卻還精神抖擻,第八十五天,他決定駛向遠海,好戲開始了!
舞臺上空無一物,質樸的燈光,意境充滿。50分鐘的時間演員一人立于臺上,或念,或唱,或舞蹈,或技巧,都讓人屏氣凝神。劇中,演員單腿站立,配合一系列高難度的動作長達5分鐘,掌聲和喝彩聲讓人看的直呼過癮;“船槳”是演員的道具,也是人物的武器,中間與鯊魚搏斗的片段展現出的“船槳舞”頗具觀賞性;長綢在戲曲行當里男性角色極少用到的道具,劇中6米的長綢象征著“大魚出海”,在演員手中輕盈飛舞,考驗演員極強的控制力和手力功夫。
老人圣地亞哥的扮演者是國家一級京劇花臉演員劉大可,超前的創作意識和多年的舞臺經驗,加之個人的生活與藝術的心路歷程,使劉大可與圣地亞哥合二為一。在演員劉大可身上,你看到了老人乘風破浪與海搏斗,與鯊魚搏斗,無懼無畏的精神,你也看到了中國傳統藝術京劇在他身上扎實而又完美的傳承。這部劇之所以能有這樣高的完成度,得益于演員劉大可良好的基本功和舞臺功底而演員亦在演出中將自身的專業技術發揮到了極致。這對于喜愛京劇藝術和舞臺藝術的觀眾來說無疑是一場饕餮盛宴。
劉大可,圣地亞哥非你不可!《老人與海》非看不可!
窗戶是陳年的梨木,一場雨后,開出花來。
京劇是中國傳統戲劇藝術,沉淀著中華美學精神和國人的審美標準。二百多年的歷史中有非常多的經典劇目流傳至今,今天你在劇場里看到獨角戲《老人與海》,你卻不見它從話劇到話劇與戲曲相結合,一直到公演時候的純戲曲形式的艱難蛻變。
世界經典,中華風范。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獨角戲《老人與海》把國外經典文學作品以中國傳統戲曲樣式呈現于舞臺,導演馬笑希望該劇能經過反復打磨,成為一部對戲曲程式有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具有學術研討價值的劇目;成為一部京劇凈行、生行、丑行演員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皆能演出的實驗折子戲劇目;成為戲曲專業院校學生訓練、演出、再創作的劇目,這也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文藝創作要“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指導方針。第二十屆上海國際藝術節“扶青計劃”中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的96部作品,眾生百態,形式多樣,《老人與海》能突出重圍,留到最后,一定有它不可替代的原因。
今天戲曲的受眾或者說懂得欣賞戲曲的人不比從前少,因為無論到了哪個時代,大家都是“審美”的。但是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卻越來越少。在這樣的時期,還是有人愿意懷抱那顆敬畏之心去傳承它,手持那份熱情去改變它。就像馬笑和劉大可,他們始終自覺身上肩負著一份責任,一份“傳承和創新”的責任。
先河已開,獨角戲《老人與海》便是那窗戶上那陳年梨木開出的花,即使無法阻止風雨,但是,初心如初便不懼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