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路31號》試圖打開一個時光窗口,用影像語言,將里面蘊藏的信息解讀出來。
“孤山不孤,斷橋不斷,長橋不長”被稱為西湖三絕。西子湖畔孤山南麓下的西泠印社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經百余年傳承,融詩、書、畫、印至臻造詣于一體。隨處可見的摩崖題刻,層層疊疊有靈魂會說話的石頭在時間之河的另一端向我們默默訴說。
近日,《孤山路31號》的主海報征集結果正式公布,同時發布的,還有節目的SLOGAN:“一起到孤山尋寶吧”。與主海報征集結果的懸念同樣引人期待的,還有這部紀錄片的內容與敘事。
據介紹,《孤山路31號》即將于11月中旬在浙江衛視播出,總導演許繼鋒率領他的團隊正準備打開《西泠印社》神秘的庫房,以及蘊藏在寶物后面的傳奇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次與總導演一同進入《西泠印社》庫房的還有《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核心主創團隊。
徹夜追月,只為幾秒鐘的鏡頭
7月27日,對于《孤山路31號》攝制組來說,注定是個不眠之夜。當天后半夜,將上演本世紀持續時間最久的月全食奇觀。攝制組在西泠印社的保安室里早早就整理好所有設備,肩扛手提著,摸黑登上西泠印社的最高點。
《孤山路31號》攝制組在西泠印社已經守候了將近兩年的時間,拍攝了大量特殊天氣下的西泠印社(比如臺風與暴雨天氣),這次的月全食,也是不可錯過的景觀。為此,他們提前兩天就根據天文App測試了月亮的運行軌跡,定好了延時拍攝的機位。總共是6個機位,分別是城隍閣、北山街、雷峰塔,以及西泠印社孤山上的提襟館、華嚴經塔和石牌坊三處。
月全食開始后,城隍閣、北山街和雷峰塔幾個點的拍攝比較順利,但是西泠印社這邊的3個小伙子有點抓狂了。因為月亮的位置比頭天夜里來踩點時看到的,明顯要“高、遠”許多,再加上西泠印社植物郁郁蔥蔥,拍攝環境不如其他幾個點那么開闊,月亮的軌跡也不像預想的那樣,很難將西泠印社內的景物和月亮同框拍入。于是他們不停地在尋找拍攝點、拍攝角度,嘗試各種打光模式,可月亮的移動速度相當快,好不容易找到一個還不錯的位置,沒幾分鐘就出框了。
最終,在攝制組不懈的努力下,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在攝影師的鏡頭里,月亮分成清晰的兩部分,明晃晃的亮白與陰影處的暗紅。每隔兩個小時就出來“巡山”的保安大哥一看到這情景也很是興奮,連忙跟著攝制組一起,挑了個好地方拍月亮。組員們笑稱,可能這天晚上全孤山的蚊子都被他們承包了。
這樣徹夜辛苦,最終呈現在紀錄片里,可能就是幾秒鐘的鏡頭。而這,是《孤山路31號》的拍攝常態。
攝制組近日公布的三張主海報,以“探秘”系列海報的設計作為基本框架,并巧妙結合了其他系列中“印石”與“四季”的元素,海報中醒目的標題“一起去孤山尋寶吧”,作為《孤山路31號》的標語口號,也是制作組對于觀眾最主要的一條倡議。
首張海報是郁郁蔥蔥的孤山之景。透過“尋寶”的放大鏡,便可看到——像草木一樣生機勃勃列于山間的,還有那些一筆一劃雕刻出的碑文印記。第二張海報的視角逐漸縮小,來到一面月亮門前。門外是斑駁的樹影和盛開的紅花,門內則是放大鏡下古人邁開腳步的背影,仿佛在默默提示觀者,跟上他的腳步,開啟一段跨越時光的文化之旅。第三張海報,著眼于整部紀錄片的主角——文字。這張海報的主體在于甲骨文與青銅器上銘文的搭配,印字雖小,帶來的歷史景觀卻豐富龐大。
凝視傳統文化,景觀背后有何寓意
今年,“西泠印社”系列的首部作品《孤山31號》即將出現在觀眾面前。其中共有三集,分別是“湖山記”“草木記”和“石頭記”。《孤山路31號》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自然元素的切入點之后融入“人文紀錄片”的敘事要素。第一集《湖山記》中,從西泠橋到白堤,這些湖山之景代表的是一線江南文脈,紀錄片便由此開始講述西泠印社的結社過程,引出“三面湖山一面城”的中國文化傳承。第二集《草木記》則聚焦放鶴亭到四照閣之間小小的隱逸天地,并在敘事中滲透出“梅妻鶴子”的中國文人底氣。最后一集《石頭記》則從巍峨的孤山講到桌上的印石,從山河沖刷到金石鐫刻所寓意的,也是“西泠印社”百年的經歷與流變。
據介紹,這部即將播出的《孤山路31號》與《西泠印社》系列的其他作品,都志在打破人文紀錄片與自然紀錄片之間的邊界。
孤山以前廣為人知的是“梅妻鶴子”,這只鶴,來過了又離去了。現在在西泠印社悠閑徜徉的,是鴛鴦,是麻雀,是更多野鳥。一只鳥眼里看到的西泠印社,是怎么樣的風景?一條錦鯉經歷的百年生涯,又在孤山留下怎樣的痕跡?“我們現在看西泠印社的主人是人,但換個角度想,這里也是鳥的家園。雖然仙鶴已經不在,但是枝頭的麻雀,依然也是這里的主人。”許繼鋒說。一只鳥,抑或是一片苔蘚一塊石頭,在許繼鋒看來,這是西泠印社真正的主人。一百年沒有變,一千年也沒有變。這些沉默的見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生命體系。《孤山路31號》試圖打開一個時光窗口,用影像語言,將里面蘊藏的信息解讀出來。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將目光投向了傳統文化。那在眾多以傳統文化為外殼的作品之中,怎樣才是尊重歷史并推陳出新?《西泠印社》系列的答案,是古今交疊的敘事,與積極擁抱時代的媒體矩陣。
《西泠印社》系列的故事圍繞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展開。草書花鳥,是文化孕育之初的見證者,金石文字,則是直通古今的精神媒介。據許繼鋒介紹,在《孤山路31號》以當下景觀見文化風骨的敘事之后,正片《西泠印社》將繼續循序漸進的節奏,從西泠大師們的歷史故事轉向一位90后的“金石人生”。
除了這位90后的故事,8月17日攝制組還巧遇了很多年輕人,那些自稱“稻米”的《盜墓筆記》粉絲鋪滿了整個西泠印社。已經辦了13年的“稻米節”,規模不容小覷,這樣的場面不僅吸引人,更觸動了導演。許繼鋒希望能用《孤山路31號》這個故事來對照今天更多的青年,讓他們了解,孤山是怎樣的一個圣地,曾經是誰的圣地?“其實西泠印社當年的創社四君子與早期成員里,很多都是20多歲的年輕人。他們為了同一個愛好聚集到了一起,當時的愿望可能很樸素,就是收集天下名石與同好者共享。這部紀錄片希望能推開時間與空間的大門,讓當下的年輕人可以看一看,相隔100多年前的那群年輕人,是如何一不小心,搞出了一個‘百年爆款’。”
許繼鋒認為,紀錄片需要重建生態,通過吸引年輕人來吸收新的能量。現在很多年輕人來到西泠印社,是因為《盜墓筆記》中吳邪的古董店就在西泠印社旁,不少年輕人甚至會把“泠”念作“冷”。因此,許繼鋒和他的90后新媒體團隊提出了“西泠不冷”的概念,希望西泠文化能夠與年輕人的精神氣接軌。
《西泠印社》的英文名譯為“Seal intime ”。正如許繼鋒所言,“西泠印社就像一個被時間封存的文化寶藏”。為了讓傳統文化以更加貼近時代的方式走進更多年輕人的視野,《西泠印社》在傳播方面做了許多創新。隨著作品的播出和預熱,制作組將向觀眾展現他們獨特的全裸式創作模式,將社交與內容生產密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