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爍婚服大片
還記得《歡樂頌2》那個低音炮嗓、八塊腹肌撩妹高手小包總嗎?最近“小包總”楊爍和妻子王黎雯要在巴厘島補辦婚禮消息上了熱搜,《時尚新娘》為他們拍攝了一組喜服照。坐在大紅喜床上的兩個人選擇的就是一套獨特剪裁設計的中式禮服,霸氣側漏的小夫妻別有一番韻味。不止小包總鐘愛中式禮服呢,你能回想起的明星婚禮和重頭頒獎典禮,中式禮服也成了搶鏡的重要元素。劉詩詩的盤絲孔雀手繡禮服,蔡琳婚禮的龍鳳吉祥旗袍,田亮與葉一茜的中式喜褂,讓女明星的好身材顯露無遺,驚艷四座!最重要的是他們都出自繭跡品牌設計師李吶之手。
劉詩詩盤絲孔雀手繡禮服
左:蔡琳、高梓淇大婚 右:田亮、葉一茜
設計師李吶照片
不得不說近兩年的古裝劇也助推了中式風格的回歸,《如懿傳》最近終于漸入佳境,周迅的演技和顏值回歸,讓追劇黨們舒了一口長氣。小主們都被第一二集不走心的調色給氣死了,瞧瞧把我們迅哥兒給欺負成什么樣子了!后期制作出來挨打。
要知道周迅演古裝那是什么地位,她可是憑一己之力開光了“秀禾服”的人吶。自她在《橘子紅了》里演繹了秀禾這個楚楚可憐的角色,中式婚禮上就多了一種禮服式樣。
除了秀禾服,龍鳳褂的名號在中式禮服領域也算是無人不曉吧。號稱老師傅三個月到半年才能做出一件,金絲走線把整件禮服的紅底鋪滿,密不透風,取金玉滿堂之意。婚禮當天再掛滿至親摯友饋贈的各色金飾,嚯!好一對富貴逼人的小夫妻。
周迅《橘子紅了》中的秀禾服
常見的龍鳳褂
但在定制禮服領域,有一種喜服比傳統的龍鳳卦還要尊貴三分。在懂行的人眼里,一身合體貼身的大面積漸變立體彩秀禮服,花費的心血遠遠超過一身金黃打天下的龍鳳卦。而率先將這類訂制禮服推廣開來的就是原創禮服訂制品牌繭跡的首席設計師李吶。
按照一般人的想象,喜服的設計師應該一臉歲月靜好,慢條斯理地坐在繡架前與眾繡娘一針一線過日子。繭跡80后設計師李吶打破了我們的傳統觀念,她性格直率,對中式禮服有獨到見解,天生完美主義締造了一件件繭跡不平凡的作品。
《穿越時空的東方禮》系列作品集
《浮華一夢繪琉璃》系列作品集
《熙美圖》系列作品集
《淸曉集》系列作品
從十年前就開始研究和設計中式服飾,但比起嚴守老式樣,她更愿意大膽地嘗試西式剪裁和面料與中國傳統美學的融合。在2016年的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上,繭跡發布《念千里》主題時裝,出乎意料的演繹了中國山水與搖滾元素的結合,現場還擇取了邁克爾杰克遜的經典元素:酷炫亮片、鉚釘與爵士帽,而模特們卻身著手作傳統藍染土布和獨特的山水暈染面料的現代時裝。這些看似毫無聯系的元素卻被巧妙串聯融匯到了一起,將中西合璧的風格展現的透徹蝕骨。“我喜歡融合與提煉,中國傳統的美如何表達我們當下的時代,中式服裝也可以很自然、潮流、甚至是百搭”。在一團合美的喜服背后,李吶留下了一抹堅持創新的底色。
念千里的模特走秀圖
傳統的中式喜服都是平面式剪裁的,往往受限于制作周期長,還要多留出一些尺寸上的富余。新娘子穿上后往往不隨身,從視覺上顯得臃腫。繭跡融合了高級面料和3D剪裁,不僅讓衣服更貼身輕薄,還大膽設計了過肩繡、拼接繡等圖樣,大面積的彩繡圖案設計也讓繭跡的禮服在一眾金晃晃的中式禮服中顯得格外有詩意。一片葉子就要三四種彩線來過渡,顯得如畫出來一樣的自然,整條的龍或鳳都要進行無縫拼接,繡繭跡的一條喜服,江南巧手繡娘說這可比繡一件龍鳳褂還要難上一倍,這些細節足以體現出一位中國本土設計師的匠心精神,她締造著的是可以傳承的經典。
繡娘花絮照/李吶工作照
正在刺繡繭跡作品的蘇州老繡娘,老人家雖然年事已高,但是對刺繡的認真分毫不減
工作中
李吶的堅持不是沒有緣由:“中國人講究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你看皇室大婚留下的喜服也不會滿繡,小到一朵牡丹和百合花在不同年代也有不同的涵義。繭跡做的就是讓結婚的祝福回歸喜服的設計,傳統設計里受限于技術做不到的,我們現在能做到,那就做出來。”
美輪美奐的工藝細節
這種不計成本的心氣兒,讓李吶在看面料和輔料的時候眼光格外高,往往入得了她眼的都是超級昂貴的限量進口材質。繭跡品牌的主理人潘悅一邊心疼成本,一邊欣賞著老婆的藝術才華。“只要她看上的面料,我都大力支持買,大不了之后再嘮叨她。”而李吶選擇的繡娘團隊則遍布全國三四處地方,一片布料往往要依次經過京繡師傅、蘇繡師傅、粵繡師傅的手。團隊里的裁剪師開玩笑說,這些布料在開始裁剪成衣前,飛行里程都能升金卡了。而在真正交給客戶之前,還要經過堆繡、串珠、貼片的最后修飾,工藝師們手上針線飛舞,錦上添花。
從古至今,婚禮都是人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儀式和盛典,一個女孩的蛻變從此展開全新的生活,而喜服上密密麻麻的針腳不就是對舊時光的眷戀與新一天的美好期待嗎?成立11年以來,繭跡服務了成千上萬對新人,很多新人都表示期待有一天把自己的喜服傳給自己的下一代,這也許是最有意義的禮物吧。
中式婚禮的興起代表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興趣,對繭跡和李吶來說,這不僅是商業上的機遇,也是一種記錄時代的藝術方式。“用現代的方式演繹中國傳統的刺繡靈魂,這大概是獨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