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娛打挺疼在#理娛播放破百億福利周#的第三天,做了曾經在演技大賞點評過的50位良心演技派的“演技高能瞬間”。
其實拜持續半年、慘無天日的劇荒所賜,上半年的演技大賞,理娛一直進行得格外艱難。不光演技不好的在演爛劇,就算聚齊老中青三代實力派演員:劉燁、林依晨、胡先煦,一塊送上一部《老男孩》,這劇依然難以下飯——劇本實在是太爛了。
國產劇的劇本到底怎么了?國產劇的編劇到底怎么回事?幾乎每一個觀眾都會質疑這個問題,所以理娛在播放量破百億的重要時刻,搞了一件大事——采訪了幾位專職編劇,想通過他們,給“編劇行業”看看診。
我的劇本未必是“我的劇本”
理娛從編劇們那了解到,國產劇的劇本,除了每日在編劇懷里正經打轉外,一般分四頭走:制片、責編、導演、演員,這群人每人都得來回來去研讀好幾遍劇本。
這本身不是個壞事兒,如果五方重重碰撞、日日精進,本來很可能得到一個良心作品,比編劇自己閉門磨出來的劇本更飽滿。
然而,在大量不專業的人涌進這個行業的同時,這個機制成了環環相逼,一環更比一環爛。
一個專業技能合格的普通編劇要跟完劇本的整個前期后期過程,到底需要埋過多少坎兒?
大家都知道,近兩年IP熱。但是一般情況下只有專業的、有資源的人才能抓住極少的大IP。大部分制片人只能盲目跟風的去抓住小IP,只可惜這些小IP其實并沒什么收視號召力,甚至質量都沒什么保證,同時又因為小說和劇本完全是兩種體系概念的文體,燙手山芋就直接扔給了編劇。
編劇抓心撓肝,苦坐家中夜以繼日瘋狂碼字,把20分的小說改成60分的劇本。接下來,很可能會迎來第二尊大佛:責編。
責編也是編劇的一種,負責幫助制片人審核劇本。目前國內當責編的通常是剛畢業的學生,實操經驗不足。理娛采訪到的幾位編劇中,有一個經常被責編逼瘋的,還有一個自己當過責編的人。
他們給出了一個統一的觀點:國內責編這個崗,是沒有意義的。
大部分情況下,他們還沒有能力對劇本給出成熟的改進建議。只是,既然吃著這碗飯,就必須在劇本里多挑毛病,以彰顯自己的工作量——順便逼瘋編劇。
甚至出現過一些強人所難的情況,比如小說里很難用影視畫面體現的、對劇情毫無作用的、純粹是文筆好才讓人覺得美麗的筆墨,原本無需保留,可是責編或者制片人喜歡,得留。
編劇又一次抓心撓肝,苦坐家中夜以繼日瘋狂碼字,花了200%的精力,自己都不知道本子是改的更好了還是更差了,先通過再說。
這種感覺就像是你明天必須要得畢業論文,不交拿不到畢業證,沒有畢業證你就找不到工作,沒有工作你就吃不上飯。鑒于最后結果,你就只能硬著頭皮先把論文寫完,讓它通過了再說。
等到本子順利通過,片子順利立項了,劇本的調整打磨不是跟著結束了,而是進入了更為折磨人的階段。
和好萊塢的“制片人中心制”不同,國內的整個制片流程是混亂的,通常情況下是誰咖位最大誰中心,如果是導演,那就要依著導演的修改意見再修改;如果不幸的是演員,那就要依賴于這個演員是不是靠譜以及專業了。
等落地開拍,編劇并不可以萬事大吉say goodbye,得跟組,這是整個劇本創作最痛苦的階段,每天呆在劇組的一個小黑屋里,負責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改劇本需求。
天下雨了,導演想把外景改內景,你請坐下改;道具找不到合適的,管它是不是關鍵道具、是不是之后20集里都會貫穿始終,你請坐下改;
演員覺得這塊兒我演技hold不住,不想暴露自己的短板,你請坐下改;還有各種你聽過的、沒聽過的、合理的、不合理的東西,歸為一個字:改!
熬過了跟組編劇,劇本十有八九又是全新的了,編劇又脫一層皮。
然而,災難還沒有結束。直到此時,小編劇努努力至少還能拯救自己的劇本,等拍成素材到了后期手里,生死才是真的由天了。
集數有限、需要爆點、演員分量,等等因素,都可能神奇地扭轉你原定的劇本。
劇本創作打磨必須經歷這些環節,只是,如果大家并非以專業考量出發,去精進一個劇本,而是摻雜進偷工減料、個人計較,劇本的打磨就會變成環環相逼
,一稿更比一稿爛。更可怕的是,你甚至無法搞清問題出在哪,更別提問責方向、甚至解決方法。
唯一能確定的是,爛劇本,絕不是編劇一個人的鍋。
編劇的自救
上面說的這些,基本上是每一個編劇都會經歷的過程,就是國產劇編劇們的常態。
但很少有編劇,真的會一次一次地跟完劇本打磨的全過程,很多人應該都無法理解“劇本寫一半、扔給別人”這種做法,理娛也是。但是當他們聽完一個編劇的故事,才發現這其中有很多的無可奈何。這位編劇曾經花2年時間,跟完一個院線電影的項目,這個過程不止耗光了他畢業后的所有積蓄,而且是他最掙扎的一段時間。
當時他入行3年,第2年拼命接活攢了小十萬,有機會接觸到一個院線的優質項目,想要擁有一次完整成片的作品。就咬了咬牙,從有五險一金、能穩定接活的公司跳出來,進了那個項目組。
接下來的日子,他除了真的全程跟進了上面講得整個劇本流程之外,他還一直在為工資和署名權發愁。
在工作室里,他先是做前期編劇,趕了6、7個月的劇本。轉身進了劇組,每天起早抹黑,劇本會能持續開一周,每天能開到后半夜,跟到電影終于拍完,扒了一層皮。
這中間,他沒有拿到1分錢的稿費,固定工資刨去五險一金只有3、4千,生活在北京的孩子應該知道這日子會多絕望。同時呢,他沒爭取到能有署名權的合同。如果導演不給他署名,他沒任何說理的可能,這2年等于白扔在那里了,只能當買個經驗。
和他聊天中途,理娛的編輯有三次覺得要落淚了···
第一次是他說到,中途他有想過離開那個導演,他停頓了一下,聲音有點不好意思的說:“之前一個人其實還好,后來我結婚了,就……不一樣了。”
第二次是講到這部電影終于上映了,他語氣輕松起來,急趕著去看了首映,看到最后竟然真的出現了自己的名字,“那時候才算是松了一口氣。”
第三次,是理娛問他覺得現在編劇最缺的是什么,他第一反應先往自己身上攬責任,回答地特別認真:“還是最缺定力,我其實有一些自己比較滿意的原創項目,就是一直都忙著掙錢,所以沒有完全推行下去。”
明明是這個行業,是所有不尊重編劇、不尊重劇本的人,在快速消耗這些還需要成長的年輕編劇,他們并沒有把時間都花在抱怨上,而是積極在自救。
朋友圈里中戲編劇研究生畢業的學長,畢業即失業,那就緊緊巴巴在家埋頭寫劇本,朋友圈只有劇本被買的時候會詐尸。年輕時候編劇夢沒實現的大哥,現在開了編劇網店,天天給想考編劇專業的小孩找便宜教材。
還有簽了編劇經紀平臺“如戲”的年輕媽媽,你問她覺得怎么樣編劇們的情況能好轉呢?她說能怎么辦,好好寫嘛,寫好了就能有更大的話語權,而且現在大編劇們已經在給整保護法了呀!
理娛的后臺,經常會收到粉絲留言,說其實很想當編劇,但是稅改之后,編劇的生存環境更惡劣了怎么辦?所以理娛送給所有有編劇夢、或者是對國產劇編劇有誤解的孩子這樣一篇采訪。
編劇講故事、造夢,但這行從來就不是夢幻的行業。甚至,國內的環境已經決定了,編劇行業體系要完全健全,也絕不是一夜間就能完成的事。
還是那句話,只是一味的吐槽、指責并不能解決問題,大多數的編劇是希望把“編劇”做的更好,在努力讓編劇這個行業更好的。
而作為觀眾,唯一能做的,就是識別出真正的誠意之作,寬容之;識別出所有投機取巧者,唾棄之。
畢竟,真正能決定娛樂圈追夢人們是否能成功,如何成功,甚至何時成功的,是屏幕前的你我。就像理娛最初做《演技大賞》的初衷,他們想讓大家看到真正好的作品、好的表演,理解什么才叫真正“好的作品、好的表演”。
觀眾的取向,往往就決定了這個行業的模樣。觀眾的審美提高,這個行業的未來才會更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