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31日和9月1日,北京文化藝術基金2017年度資助項目,深圳市福田區公共文化體育發展中心聯合出品,中國廣播藝術團重點打造的中國民族交響樂歌劇《莫高窟》將在北京天橋劇場奉獻第二輪精彩演出。據悉,《莫高窟》是中國歌劇史上首次采用民族管弦樂伴奏,并將意大利歌劇唱法和中國民族唱法完美結合的大型原創民族歌劇。歌劇《莫高窟》聚焦絲綢之路文化,助力中國文化自信建設。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向世界輸出中國優秀文化藝術精品的一曲時代組歌。該劇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頌揚和平與發展的主旋律。它的出現填補了在中國歌劇藝術中對敦煌歷史文化表現的空白,更為現代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促進文化交流,尋找文化共同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藝術總監、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擔任該劇出品人;中國廣播民族樂團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彭家鵬擔任總策劃并執棒指揮;編劇王景彬、作曲家劉長遠,總導演梁宇等行業翹楚組成豪華主創團隊;優秀青年歌唱家于海洋、岳璐、張偉、高瑞璇擔綱民族唱法及美聲唱法組的男女主演。
大型原創民族歌劇《莫高窟》以絲綢之路為背景,敦煌壁畫為題材,講述了在唐代天寶年間,發生在莫高窟畫工“李工”和石窟供養人“翟蜜兒”之間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通過小人物在歷史大背景下的悲歡離合,描繪出一副豐富多彩、跌宕起伏的西域絲綢之路的生活畫卷。
《莫高窟》采用民族管弦樂伴奏形式,這不僅是在中國歌劇史上的大膽創新和有益嘗試,同時與西方歌劇中的西洋樂器伴奏相比較,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更能原汁原味地講述華夏大地的底蘊深厚的歷史故事。歌劇通過“古為今用,中西合璧”的藝術追求手段,將意大利歌劇唱法和中國的民族唱法相結合,并采用中國特色民族交響樂器伴奏,把中國戲曲“緊拉慢唱”演唱形式,植入豐富多彩的節奏及和聲變化,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宣敘調藝術。藝術家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喚起國人的文化自信,開啟中國歌劇全新的發展階段。
歌劇《莫高窟》強大的主創班底為打造藝術精品提供了堅實保障,該劇編劇王景彬是著名歌劇導演、男低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著名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教授劉長遠擔綱作曲。執導本劇的導演梁宇曾參與《紅河谷》、《大漢蘇武》、 《傷逝》、《北川蘭輝》等多部舞臺作品的導演工作。舞美設計師丁丁、燈光設計師王雷、音響設計師王軍鵬、服裝設計師蕭文雄,化裝設計師劉紅曼,道具設計師金繼峰,都是在業界享有盛譽,擁有豐富舞臺藝術創作經驗的金牌團隊。
歌劇《莫高窟》的主演根據唱法分為民族組和美聲組,優秀青年歌唱家于海洋和岳璐擔任民族唱法組的男女主角,飾演李工和翟蜜兒,而美聲唱法組男女一號由張偉和高瑞璇扮演。這幾位青年才俊都是廣泛活躍在國內外藝術舞臺的中堅力量,經過第一輪演出的默契合作和藝術感悟,此次他們將以入木三分的人物內心刻畫與飽含激情、絲絲入扣的真摯情感詮釋,再度聯手在《莫高窟》第二輪演出中為廣大觀眾奉獻更加精彩傳神的演出。
據編劇王景彬介紹,歌劇《莫高窟》講述的故事聚焦了唐代的畫工,以畫為中心層層遞進,向大家講述畫作的由來和創作背景,揭開“誰來畫?為什么畫?”的謎底。通過畫工“李工”和“翟蜜兒”之間的愛情,用小人物的內心獨白和命運走向真實反映出當時的時代風采。之所以選擇中國唐朝作為故事的歷史背景,是想告訴世人,文化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國家的強大和興盛。
對于此次歌劇采用民族管弦樂的藝術表現形式,作曲劉長遠表示,莫高窟壁畫上所展現的樂器都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樂器,很多民族樂器追根溯源都是來自西域的少數民族,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長河文化的演變和相互吸收之后,逐漸融合成為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文化。希望通過歌劇《莫高窟》的音樂創作,向觀眾全景呈現具有中國特色、華夏風采的民族文化大融合理念。
導演梁宇接受采訪表示,“故事背景設置在唐朝天寶年間,男女主角李工與翟蜜兒的愛情,在莫高窟的壁畫中埋下種子;在多彩的畫筆中生根發芽;在絢麗的胡旋舞中綻放盛開;在國家戰爭的人物命運中凋零凄美。”梁宇表示,作為導演在二度創作中,必須脈絡清晰、主題突出,在打造氣勢非凡的歌劇精品同時,將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形象生動地全景展現在舞臺上。
更加感動心靈的深情演繹,更加美輪美奐的舞臺藝術魅力,必將點燃首都演藝舞臺的激情無限、奉獻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成就中國民族交響樂歌劇經典。這個金秋時節,讓我們相約天橋劇場,以原創歌劇《莫高窟》為情感紐帶與廣大首都觀眾再續前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