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之子》第二季可謂是今年截至目前在“賽制創新”上最有研究價值的綜藝:
第一階段5期錄播,節奏之快、規則多變——第一、二期,新手戰(81進27);第三、四期,組內淘汰(27進18)、賽道個人對抗(18進13);第五期,升級戰:賽道組合對抗(13進10),推進的速度、變化的頻率幾乎是其他同類綜藝的2倍速,由此創造出更燃、更緊張的觀看體驗;
第二階段7期直播,直播占比之多,堪稱同類之最——從第六期起,通過粉推,從已經淘汰的選手中復活2名選手,以直播的方式決逐最終的“最強廠牌”。
7月28日,《明日之子》第二季第一階段錄播的最后一期節目上檔,我們不妨來階段性地復盤一下《明日之子》第二季在賽制創新上的思維與運用。
一個賽制核心:一戰到底
錄播階段的最后一期是“升級戰:賽道組合對抗”。為什么一個主打“個人廠牌”的節目,要進行“組合對抗”?
如果你理解《明日之子》第二季賽制的核心——一戰到底——也就不難解釋了。
相較于《明日之子》第一季,《明日之子》第二季在賽制上最大的變化便是找到了“一戰到底”這個賽制之“魂”:
《明日之子》第一季在進入九大廠牌之后三大賽道便融合為一,《明日之子》第二季則從三大賽道集結完畢之后便以賽道身份戰斗到最后一期,因此選手們不但為“九大廠牌”而戰,也是為“三大賽道”而戰,勝出的不僅是一位“明日之子”,還是一個“賽道精神”。
因此,找到了這個賽制之“魂”的《明日之子》第二季,首先,體現出了更強的團魂、更大的凝聚力,這一賽制給節目賦予了精神層面的“聚氣”;
其次,體現出了更有規劃、更有戰略、更有布局的結構感,從新手戰選人、內部淘汰篩人、升級戰出人應戰,賽道星推官在進行每一個選擇的時候,都必須更通盤地考慮選手的獨特性、賽道的對抗性,因此,這一賽制讓節目在視聽享受之余,賦予了智計謀略的意味;
再次,體現出了更鮮明的個人特色、更獨特的個人表達,每個賽道的人選有限、對抗激烈,因此選手需要更努力地放大自己的廠牌特性、魅力特征,為個人及賽道爭取更好的成績,因此,這一賽制又激發了選手最好的“廠牌表現欲”。
由此,你便不難理解,為什么在《明日之子》第二季錄播與直播交接的這一期,要選擇以“組合對抗”的形式完成這樣一場過渡:
其一,它在進階九大廠牌一步之遙的關鍵一期中,突出強調了“團魂”之于本季《明日之子》的重要性。在此期之前,主要是各自為戰;在此期之后,仍然主要是各自獨當一面,然而,這一期便要以“同進同退”的團體規則鞭策參賽選手,這個舞臺需要懂得合作、懂得交流的明日之子,他的獨特不應該是傲慢的、不兼容的、不開放的,他的獨特應該是可以相互碰撞的、可以相互升級的、可以相互成就的。
其二,它進一步放大了策略安排在于本季《明日之子》中的重要分量。在本期的賽制中,賽道星推官要做兩個抉擇,第一,如何分組;第二,如何出牌。兩個決定都直接影響了賽道選手的晉級命運,這樣的賽制設計,不但增加了節目的可看性,更是進一步締結了賽道選手與賽道星推官之間的情感連接,由此形成“命運共同體”。
所以,你才會看到吳青峰主動請纓要為選手們做編曲;你才會看到盛世獨秀賽道全員晉級后,小風車晉級后感慨“我們這四個小孩,終于用自己卑微的力量,給老師帶來了一絲幸福”;你才會看到盛世魔音賽道兩次惜敗之后,花花難過得不能自已,不但在節目上為文兆杰鳴不平,又在微博上為他聲援,甚至作為文兆杰對手的其他選手也都為他拉票,而文兆杰也在自己的實力與大家的助力下,支持聲量反超,創造了粉推的奇跡。
其三,它也在正式進入直播階段之前,為各個候選“九大廠牌”的明日之子做了一次更全面的人物刻畫。由于本期的賽制是“組合對抗”,當記錄與表演從一個人的狀態進入兩到三人的狀態,便會顯現出不一樣、更豐富的人物個性與人物故事,這恰是在直播之前對人物塑造最有必要的補充。
三個賽制支點:極致、人性、多元
“一戰到底”是《明日之子》第二季的賽制核心。圍繞著這一核心模式,《明日之子》第二季又從三個價值表達出發,對賽制進行了全方位的細化處理:
其一,追求極致。
《明日之子》的英文名是“the coming one”,它要尋找的是能夠代表2018盛夏正流行的“最強廠牌”,因此,“寧缺毋濫”成了進化到第二季的《明日之子》一個十分鮮明的特色。
最讓人眼前一亮的便是新手戰階段之時的一個賽制規則——沒有待定,要么入選九大席位,要么直接淘汰出局。九個席位可以不坐滿,但一定不能超,不優秀的一定不能入選,入選超過的一定要優中選優,保證只有最優九人。
恰如《明日之子》第二季監制馬昊所言:“為什么我們要去強調‘九’這個數字?因為最終終極戰也是‘九’,我們就從開始預埋了‘九’這個數字,總有‘九’個機會等著選手,因為你不能夠被待定,所以你就一定要發揮到極致,要么入選坐上去,要么更優替換掉,因為這個池子里只能有‘九’個席位。”
其二,追求人性。
首先,上文所提的九強可以更換的賽制,不但能夠保證選手們能有更極致的現場發揮,也能避免因為選手的先后出場順序的賽制漏洞所造成的滄海遺珠。與幕后人員可以多次、私下與選手見面、交流不同,明星嘉賓往往只有短短的幾分鐘就要當機立斷地給選手決定命運,這種“一次性”的選擇,無論是對嘉賓還是對選手,其實都是不公平、不人性的,因為時間過于倉促、因為參照坐標尚未明確,而《明日之子》第二季推出的這個“九強更換賽制”,則避免了以往同類節目中由于賽制不靈活所帶來的不公平。
其次,不但明星嘉賓可以替換選手,而且賽道選手也可以改選賽道,在賽道星推官進行搶人動作的時候進行再判斷、再選擇。談到對這一賽制的設計靈感時,馬昊表示,這實則受到了報高考志愿的啟發,其實在最初報考志愿之時,絕大多數的人不是那么篤定、略有迷茫的,而《明日之子》第二季通過讓三大賽道的選手與星推官齊聚一個場域,讓他們在關于音樂、關于態度上有交流、有碰撞,讓他們在有改選賽道的機會之時有更內心明確的價值判斷、最終選擇。這樣一來,一方面增加了節目的沖撞性、戲劇感與吸睛看點,另一方面其實也體現了更雙向、對等的公平精神。
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明日之子》第二季的賽制體現出了非常強烈的基于人性的“活泛”,不囿于既往同類節目賽制僵硬的、刻板的、教條式的局限,只要是符合人性的、符合擇優的,都可以一路綠燈地打破框架、再定新規。
其三,追求多元。
推選屬于2018年“明日之子”的有三股力量,他們分別是——第一,粉絲群體的粉絲推薦;第二,賽道星推官的專業推薦;第三,廠牌星推官的廠牌推薦。這實則代表了塑造“明日之子”的三重不同的價值判斷——
粉絲推薦,側重在所推的明日之子是否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市場接納度,所以,你看到在錄播階段有現場粉推的參與,在直播階段有全網粉推的助力;
專業推薦,側重在所推薦的明日之子是否有良好的業務能力、專業水準,所以,你看到三大賽道星推官都是有作品、有觀點、有才華的潮流音樂領軍人物;
廠牌推薦,側重在所推薦的明日之子是否有獨特的廠牌魅力、個人特質,所以,你看到《明日之子》第二季邀請了既有第一季經驗,又是藝人老板中在藝人經紀上做得最風生水起的楊冪擔任,因為她具備挑選出藝人發展性、廠牌可塑性最強的專業眼光。
而將三重標準融入在一個節目中,我們大概可以理解,《明日之子》第二季節目組所認為擔當得起“明日之子”名號之人,必定需要能夠同時接受得起粉絲的眼光、專業的眼光、廠牌的眼光的多重考驗,他必須要得到文娛生態中所有群體的接受與認可,才是能夠在行業內持續發光發熱的明日之子。所以,其實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樣的賽制也為最終推選出來的明日之子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鋪好了花路。
1號結語
《明日之子》第二季的賽制之所以應該引起業內的注意,不僅僅是因為賽制節奏的快速、多變、靈活,不僅僅是因為直播比重的分量之重、難度之高。
我們看到了從《明日之子》第一季到《明日之子》第二季賽制變化了什么,更應該看到為什么變化:
其一,它找到了一個核心——一戰到底。它讓節目有了凝聚力的團魂,有了策略性的編排,有了鮮明化的個人表達,也有了更加合理、一氣呵成的結構;
其二,它找到了三個支點——追求極致、追求人性、追求多元。這無疑都是更符合于當代青少年正能量價值觀的表達:在能力上,要有更極致的錘煉與發揮;在競爭上,要有更人性、更平等的環境;在價值觀上,要有更多元的觀點、更豐滿的視角。唯有如此,這樣的規則才是經得起推敲、看得出深度的。
所以,賽制的創新與設計,其落腳點仍然是價值觀的表達。先有價值觀的升級,方有賽制創新的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