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歌方式變化的20年背后,還有什么秘密?
“明天你是否會想起,昨天你寫的日記,明天你是否還惦記,曾經最愛哭的你”。看到這句歌詞,有的朋友可能心中已經自動“唱起來”了。如果你熟悉這首老狼的《同桌的你》,那你一定也不陌生聽歌方式變化的這20年。
隨身聽:聽的是歌曲,隨身的是回憶
小編的聽歌生涯是從一部隨身聽開始,2004年,林俊杰憑借一曲《江南》火遍大江南北。《第二天堂》《美人魚》《就是我》都是傳唱一時的歌曲。
那個時間段,港臺歌手們紛紛涌入內地,周杰倫,孫燕姿,SHE等等的歌曲也在隨身聽中輪換播放著。一盤盤磁帶既是“重要家產”,也是跟好友的“友情傳遞”。
MP3:聽歌不是兩三天,戴上耳機心就能沉淀
爺爺還在一篇篇撕著日歷,大家已經告別隨身聽開始用上了MP3,MP4,聽歌方式不知不覺邁入了“數字時代”,但這時候國內的音樂平臺普遍還未“起勢”,直接從網頁上搜索免費下歌是大家的首選方式。
按鍵手機:那些年,我們打馬而過的青春
后來,大家開始用移動通話工具聽歌,諾基亞的這款經典滑蓋手機就是當時小編的日常聽歌工具。音樂平臺開始崛起,大家開始學會在音樂平臺上搜索下載歌曲,當然,還是免費的。
智能手機:移動的音樂天地
隨著手機進入智能時代,聯上WiFi動動手指就能“想聽啥聽啥”,對比以前資源和存儲空間都受限的聽歌方式,大眾聽歌越來越自由,個性。
那些年大家聽歌的方式其實不止這些,小編只是列舉了幾種主流方式,畢竟小編也有過外婆在家中開著傳統大音響聽《四渡赤水出奇兵》《十送紅軍》的經歷。
簡單回首,會發現這些年變化的除了聽歌方式,還有歌曲的獲取方式,大眾的聽歌意識。
記得音樂平臺的會員制剛出來時,坊間一片罵聲,大眾已經習慣了輕而易舉在網上獲得免費音源,能從其他渠道獲得的免費歌曲為什么還要去平臺花錢,至今有不少用戶覺得為版權歌曲付費是“交智商稅”。盡管如此,仍有大量用戶為音樂人付出時間心血的作品買單。
近期在網上引起討論的,會員到期無法再收聽下載歌曲,歌曲緩存離線以后無法再收聽等問題,看似是“逼”著大眾續費的圈錢方式,實際上是版權時代來臨,國內音樂平臺效仿國外音樂APP做出的舉措而已。
許多人喜歡感慨國內“唱片已死”,而曾經華語歌壇的黃金時代,又何嘗不是歌迷買磁帶,買專輯,買CD撐起來的天地。
與其吐槽,不如考慮買個會員,僅花一杯奶茶錢,就能為支持華語音樂市場的發展出一份力,讓音樂人看到付出有回報,讓音樂平臺有錢去買更多版權歌曲。
聽歌方式發展的這20年,也是盜版歌曲泛濫的混亂時期。如今,隨著市場發展的不斷規范,人們版權意識的不斷加強,音樂平臺也開始通過下載歌曲格式加密的方式,從源頭杜絕盜版歌曲流出。畢竟你聽盜版我也聽盜版,正版無人問津,音樂人和唱片公司顆粒無收,所有的付出都只有“一江春水向東流”。
回顧聽歌方式這20年來的變化,或許我們是時候應該明白:為版權歌曲付費,最終受益的也還是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