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俐(文藝評論家)
我本漢唐人,托生在今世。
因為早有這種穿越百代的豪興,就更為出席湖北棗陽大型漢文化多媒體主題秀《尋夢大漢·漢頌》公演儀式而亢奮莫名,如遇知音。這是一臺真乃歷史歲月“水與火”的激情呈現,270度劇場大屏幕的光影斑斕,觀眾頭頂“從天而降”的渾天儀牽魂攝魄,而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的故事,借助音樂、歌舞、戲劇、曲藝等多重藝術手段,敘述得大氣磅礴而又活色生香……
湖北棗陽——乃千古龍興之地,諸位何妨駐足;“尋夢大漢”——為萬世華彩樂章,游人盡可觀賞。
且不說“昆陽之戰”的金戈鐵馬,也不論以布衣身份登基的光武帝王。我們尤其欣賞,這部多媒體劇中,表現漢文化之不朽文脈的諸多細節,如睹月下澄江靜謐、深沉地流淌。而漢光武帝時,所謂“風化最美,儒學最盛”的景象,也頗可想象。開篇,即見髫齡之子,在私塾老師的帶領下吟誦《詩經》之《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劇中,又聞漢高祖劉邦之《大風歌》的豪放歌吟,“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書法舞蹈的翰墨淋漓,漢畫像磚人物的跳脫動漫,古琴演奏的莊重典雅,武術拳腳的虎虎生風……
而全方位地充分利用劇場空間、將舞臺延伸至觀眾席的演出方式,雖此前多見,卻惟此為最。婚禮的花生仁拋灑如注,喜酒的醇香久久不散,身姿窈窕的雜技目眩神迷,峨冠博帶朝貢的使節正從身邊走過……
作為一名現場觀眾,你可以聽到美艷動人薄莎酥胸的空中舞者微微嬌喘,甚至依稀得見她們那宛若天仙的白皙額頭的汗漬……對于那些稍有浪漫遐思之人,尤其是成年男性,保管你渾然入夢,不覺以楚王自命……
我們都知道,大漢時代文學昌盛,以賦聞名。西、東兩漢,約四百年間,四大漢賦家——賈誼、楊雄、司馬相如、班固,各逞“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之能事,留下“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的瑰麗篇章。而這部多媒體劇《尋夢大漢·漢頌》,正是21世紀的中國人運用舞臺形式所撰寫的一篇文采飛揚的“漢賦”,它可讀、可觀、可賞、可嘆。在此,籍此,我們何止“尋夢”,實則“魂系”,何止“魂系”,實乃“托生”,我們物質與精神的生命“托生”于大漢先人,久矣!
文化、旅游,是許多像棗陽這樣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發展的雙翼。而駐場表演的多媒體主題秀《尋夢大漢·漢頌》,可以產生其許多衍生產品,如“漢城”一日游或三日游——穿漢服、吃漢飯、承漢輿、住漢房、游漢宮、飲漢酒……如此這般,就可以讓觀眾身份的游客,或游客身份的觀眾,不僅僅在劇場里魂牽夢縈的“尋夢大漢”,而且是在劇場外身體力行地“體驗大漢”。
我們不僅在夢里做一回漢代人,還要在現實生活中做一回漢代人。(文/彭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