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間,導演邵亞峰的三個電影項目全都夭折了。直到收到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入圍通知,邵亞峰覺著,好運氣可能要回來了。
上影節組委會看中的是邵亞峰首部院線長片《俠路相逢》,這部由邵兵、姜武、姚嬈領銜主演的警匪類型片從200多部報名影片中,被選入“華語新風”單元的16部影片之一,電影節期間,《俠路相逢》向來自全球電影人公開放映。
崔永元“選出”的第一名
入圍上影節展映不是邵亞峰第一次引起行業關注,7年前,崔永元發起的那場曾轟動電影圈的“新銳導演計劃”競賽中,北京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的邵亞峰曾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參賽的2000多名青年導演中脫穎而出。
邵亞峰對那場競賽的印象是,“透明、公平”,他回憶說,“報名表上不準寫簡歷,連哪個學校畢業的都不讓寫,當場打分,出結果。”
遺憾的是,這個有著巖井俊二、李滄東等八位世界影壇大師專程來華支持,高群書、張元、寧瀛、劉杰等擔任評委的青年電影導演選撥由于種種原因,最終沒能走到最后,但在當時,幾乎中國電影圈大部分青年導演都提交過參賽報名表,包括后來導演了《誰的青春不迷茫》的姚婷婷,因《白夜追兇》名聲大噪的五百等。評委余華對那批青年導演的參賽作品的評價是,“我看到生活的粗糙、艱難和生機勃勃。”
一周后,姜武就同意了
這場“透明、公平”的比賽與邵亞峰的性格似乎有著某種深層的契合,他不愛混圈子,不善于自我推銷,用他的話說,這些年沒主動去敲過一家電影公司的門,他總覺著,把創作做好,機會自然會來。
不拍片的時候,邵亞峰的大部分時間是悶在家里寫劇本,拉片子,他頗為得意的是,“我能把《美國往事》《這個殺手不太冷》從第一個鏡頭背到最后一個鏡頭”。他沒想到,這樣的性格竟一度導致“粗糙、艱難和生機勃勃”成了他電影創作之路的現實寫照。
“新銳導演計劃”之后,許多投資人找上門來,要給他投片子,“我一直沒閑著,有人要投我,我就開始寫劇本,這些年前前后后我大概做了有三四個項目,不過,都黃了”,邵亞峰打趣道,有一次都快建組了,攝影師把投資人“拐跑了”。
邵亞峰總覺著,人情、背景從來不是做電影的“必要條件”,盡管這樣的想法曾讓他”吃了不少虧“,但《俠路相逢》請來姜武和邵兵出演,從200多個片子中被上影節選入展映單元,卻真真的沒有一點兒“人情關系”。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俠路相逢》開拍前,劇本我只給姜武和邵兵看過”,邵亞峰有些自豪,“我們這個片子沒有什么背景,也沒有大人物來背書,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把劇本發給了邵兵和姜武,沒想到,一周就收到了回復。”他還記得姜武看完劇本后的原話,“這故事還真有點兒意思。”
黃河邊的“萬里追兇”
電影里,“匪徒”姜武沿著黃河跑,“警察”邵兵順著黃河追,萬里追兇的故事,就此在黃河岸邊,正式上演。
邵亞峰告訴記者,《俠路相逢》的拍攝幾乎貫穿陜西黃河沿岸,“大概跑了整個黃河中游,一千多公里,我們劇照在黃河邊來來回回一共跑了得有一萬公里”。
在黃河拍片,遠沒有想象中美妙。“陜西的黃河太野了!”,邵亞峰還記得,上游放水時,黃河水就會變得渾濁而湍急,即使壯年船夫也得老老實實把救生衣裹上。他親眼看到,夾著泥沙的河水把胳膊那么長的黃河鯉魚給嗆死了。而他們的攝影機就架在離懸崖不到一米的地方,攝影機的另一邊,是連護欄都沒有的公路,拉煤的貨車貼著身邊疾馳而過,劇組的工作人員不得不手挽手,拉在一起,“不開玩笑,那地方掉下去,救不上來,直接順著黃河水卷走了,連人影都找不著。”
盡管如此,邵亞峰也沒想過放棄實拍,他說,當他第一次站在黃河岸邊,身處群山之巔,腳下是萬丈懸崖和洶涌奔騰的黃河水掀起的巨浪,他就知道,“我想要的英雄蒼茫感出來了。”
原諒你的不完善,看到你最珍貴之處
上海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官方對《俠路相逢》成片給出了一個頗高的評價:“《俠路相逢》在警匪類型本土化方面作出了獨到嘗試。影片試圖在平實影像中建構黃河流域的粗獷氣質,在現實場景里復原武俠文本的精神框架,汽車行駛鏡頭的大量重復,對照古裝片策馬狂奔的段落,竟著實接續了90年代大陸武俠的某種西部氣息。”
在邵亞峰看來,令他欣喜的不只有電影節對自己作品的肯定,還有這個國際A類電影節“透明和公平”,一如當年的“新銳導演計劃”競賽,“這個電影節,它不需要人情,不需要背景和家世,它會原諒你的不完善,卻能看到你最珍貴的地方。這是當下中國青年電影導演的一份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