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6日,由中央音樂學院主辦的2018北京現代音樂節在京舉辦。經過15年歷練,北京現代音樂節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具過磨合影響力的音樂文化盛會,成為中國音樂文化走向世界舞臺的橋梁。今年,為期8天的音樂節,多位全球音樂專家學者、作曲家匯聚北京。來自中國、美國、德國、俄羅斯、新西蘭、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20多家知名樂團傾情獻演,提前引燃夏日激情。
在如此豪華的音樂節陣容中,有一家樂團格外特殊。與諸多歷史悠久、蜚聲國際的老資歷國外交響樂團和中國觀眾熟知的中國國家交響樂團等演出團體相比,大部分京城觀眾還沒有看過它的現場演出,甚至沒聽說過它的名字——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一家2017年12月24日才建團、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年輕團隊。
此次參加北京現代音樂節,是蘇州民族管弦樂團首次在京城舞臺亮相。樂團的藝術總監、首席指揮彭家鵬與藝術顧問朱昌耀帶著全團的年輕人以《長歌行》民族管弦樂作品音樂會的形式亮相5月21日晚的北京音樂廳。整場音樂會由彭家鵬擔任指揮。不管是國外作曲家創作的《遙遠的心Ⅱ》《艾米克斯》兩首作品,還是對《莊周夢》《長歌行》《澳門隨想曲》等國內經典作品的演繹,都讓人感受到了這支新生樂團的蓬勃朝氣以及樂團立足江蘇,打造國際知名民族音樂品牌的潛力。
江南水鄉孕育出的民族管弦樂團
從富饒的江南物產,到數不勝數的歷史文化名人,從古樸悠遠的古琴、典雅精致的昆曲,到享譽世界的蘇州古典園林,得天獨厚的歷史地理條件構成了蘇州深厚的文化積淀。與此同時,現代城市規模的擴充,經濟發展所帶來的文化需求,使蘇州在成立了交響樂團、芭蕾舞團等文藝院團之后,仍不斷探索豐富百姓多元化文化生活的新舉措。
2017年下半年,《蘇州高新區文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發布,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文藝精品生產能力、文化產業提質增效、歷史文化傳承、文化對外開放提出具體計劃,以提升區域文化實力。蘇州民族管弦樂團落戶高新區,應需而生。
2017年12月24日,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建團揭牌。樂團是蘇州市和蘇州高新區共建的市級公益性職業樂團,立志打造“蘇州品質、江南風格、中國氣派”的民族音樂品牌,通過排演一批中國民族音樂經典和具有蘇州特色的民族音樂,推廣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展示蘇州風貌。
樂團聘請連續13年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指揮中國新春民族音樂會的指揮家彭家鵬擔任藝術總監、首席指揮,二胡名家朱昌耀擔任藝術總監,曾有數十年藝術院團管理經驗的成從武為總經理。
藝術總監彭家鵬
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創新事業單位的編制制度,實行聘用制,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形成筑巢引鳳、活水養魚的用人機制。最終,樂團聘請作曲家趙季平、劉錫津、王書偉、顧冠仁擔任藝術顧問,并在海內外500多名應聘人員中錄用了85名演奏員。這些演奏員由海內外知名演奏家及各大音樂學院的優秀畢業生組成,來自包括香港和臺灣在內的國內18省份36市,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他們中不少人放棄了此前待遇優厚的工作來到蘇州,追求自己的音樂理想。前段時間,通過半年來對團員的考核,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結合自身發展定位和演奏員的整體質量,辭退了14人,擇優錄用了14名新生力量。可以說樂團始終在以科學有效的管理和前沿的藝術理念推動院團發展,以培養出可以站在國際舞臺中央展現中國文化自信的藝術人才。
作曲鄒航
作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長遠對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在成立之初就表現出的蓬勃朝氣很是欣賞:“我們國家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確實需要一個能夠代表新生力量的民族管弦樂團。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的成立充分體現了我們的文化自信,這支隊伍年輕、富有激情,演奏出來的聲音干凈、準確,這非常難得。作為作曲家,我也會盡最大努力支持樂團建設,希望樂團早日躋身世界一流樂團的行列。”
琵琶羅慧芳
好作品是立身之本
當談到民族音樂時,人們多想到《花好月圓》《步步高》《二泉映月》等經典曲目。但一家院團不能僅躺在前輩的功勞簿上過日子,在繼承經典的同時,更要打造一批高藝術水準的作品。為推動民樂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以“絲竹里的江南”為定位,聘請海內外一流音樂家委約創作,通過到蘇州深入采風,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
經過深入采風,樂團首批聘請的音樂家和委約創作作品已陸續完成,如作曲家李濱揚創作的《煙雨楓橋》、郝維亞創作的《來自蘇州的聲音》、張朝創作的《中國之夢》、劉長遠創作的《絲竹交響》、王丹紅創作的《四季》等。
作曲 基里卡德拉伯克
其中,朱昌耀將昆曲與民族管弦樂深度融合,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牡丹亭·游園》。整支曲目豐富飽滿,由昆曲表演藝術家王芳飾演杜麗娘傾情獻唱,賦予了昆曲新的韻味。作曲家劉錫津創作的《姑蘇印象》以“今月曾經照古人”的情懷撫今追昔,感念日月滄桑,驚嘆姑蘇今日輝煌。采風中,劉錫津不僅領略了蘇州景色宜人的老城區,還到高新區感受時代變革中的新蘇州風貌。因此,在《姑蘇印象》中,人們既能聽到蘇州評彈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催人奮進的號角。
尤卡 蒂恩蘇
這些作品無一不體現了蘇州民族管弦樂團提出的委約創作思路——“蘇而新、新而蘇”。“蘇 ”即體現蘇州地域特色,“新”即用國際通用的音樂語言,開展中國民族音樂交響性的探索與實踐。
此次參加北京現代音樂節,《莊周夢》《長歌行》《澳門隨想曲》3首作品各有特色也各有難度。作曲家趙季平歷經10年打磨而成的大提琴協奏曲《莊周夢》采用大提琴與中國民族管弦樂隊協奏的形式,表現莊子的哲學觀。更難得的是,西洋樂器和中國民族樂器運用得當,以深刻內涵和深切情感而動人。作曲家鄒航的《長歌行》既有歌唱、遠行之意,亦有宏大詩篇之喻,樂曲主題提取于湖南桑植縣經典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的部分音樂,同時融入了花鼓戲、湘劇等具有湖南地域性特點的音樂素材,再加以當代作曲技法創作而成。作曲家王丹紅創作的《澳門隨想曲》共有五個部分:教堂之光、葡萄牙節日、漁火、憧憬和焰火,展現了澳門地區多元化色彩的共融文化。
“走出去”與藝術普及兩手抓
樂團成立之后,蘇州民族管弦樂團緊接著啟動了2018年音樂季,音樂季共有五大板塊60多場演出貫穿全年。除了在蘇州人民大會堂開展大型音樂會外,音樂季還以蘇州高新區科技會堂為主陣地,開展輻射周邊鄉鎮(街道)的市、區民族音樂普及工程,并受邀走進上海、南京、無錫等周邊地區開展演出。
定期舉辦中小型民族音樂會,結合民族戲曲和樂器進行知識講解、演奏家進學校開展藝術指導,在有條件的學校組建打擊樂團、弦樂團、彈撥類樂團等小型民樂隊……為了推動高雅藝術進校園常態化、機制化,蘇州民族樂團的一系列民族音樂普及活動目前在各中小學校展開。
為了向外界擦亮這塊金字招牌,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已分別在蘇州文化藝術中心、蘇州人民大會堂、江蘇大劇院、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等成功舉辦了《絲竹江南絲竹交響》《未來的希望》《春天的交響》《華樂蘇韻》《琴動山河——梁祝·黃河》等多場音樂會,所演之處獲得了極高的專業評價以及良好的票房市場收益,使觀眾對中國民族音樂有了全新的認識。此次結束在北京的演出之后,樂團還將在無錫大劇院、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林肯音樂廳等地繼續巡演,以建設有新時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為己任,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打造蘇州品質、江南特色、中國氣派的民族音樂品牌而不懈努力。
“蘇州民族管弦樂團就像一張白紙,將來會一點一點地穩步成長。我們首先會向國家院團學習,學習他們的優良傳統,不斷加強和他們的互動,分享各自的資源。”彭家鵬說,“我想打造的蘇州民族管弦樂團一定是世界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管弦樂團,把中國的文化、中國人對和平的追求通過音樂展現在世人面前。通過我們的演奏,觀眾一定會感受到中國的美麗與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