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揚
2013年,一部《環太平洋》實現了全世界“直男們”對怪獸與機甲癡迷的夢想,電影中神秘的海洋、陰暗的環境、未知而恐怖的怪獸、冰冷卻勇敢的機甲、末日危機的陰郁等元素吸引了一大批忠實的電影粉絲。這部電影幾乎給商業電影創造了一種新的可能:機甲VS怪獸。時隔5年,《環太平洋:雷霆再起》定檔3月23日,這部由傳奇影業、環球影業和善為影業聯合出品的電影續集,將延續《環太平洋》第一部的世界觀和線索繼續發展,并致力于完善傳奇影業打造“怪獸宇宙”的巨大工程。
《環太平洋》的前世今生
《環太平洋》第一部講述了在2025年,太平洋海底深處出現了一個平行宇宙的“蟲洞”,一種未知的巨型怪獸(kaiju,源自日文“怪物”)從中躥出攻擊了人類城市,造成世界一片生靈涂炭。隨著怪獸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攻擊愈發猛烈,人類實行了“獵人計劃”(Jaeger Program,也有翻譯為“賊鷗計劃”,因為jaeger的英語釋義是“賊鷗”,但電影中其實是選用德語單詞釋義為“獵人”)制造一些巨型機甲兵來對抗怪獸大軍,而這種機甲的運作需要匹配到合適的“機甲戰士”,通過連接神經來掌控。
在《環太平洋》中,墨西哥“鬼才”導演吉爾莫·德爾·托羅將影片的重心放在幾位“機甲戰士”的心理變化上:在無盡的戰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面對親人、朋友的相繼離去,忍受獨自駕馭冰冷的機甲戰斗在生死線間徘徊的孤獨與無助。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使得電影中冰冷的機甲有了溫度,弱小的身軀獲得了勇氣。
對比前作,《環太平洋:雷霆再起》采用的新劇本和故事主軸,導演斯蒂文介紹,故事發生在2035年,講述了海底蟲洞再次被打開,地球再次陷入被巨獸侵襲的危機。機甲與怪獸相互融合的設定依舊被保留了下來,但與前作不同之處在于,此作品中將會出現升級版的機甲,擁有著更優化的性能。
陀螺的靈感從何而來?
《環太平洋》第一部由吉爾莫·德爾·托羅(也即陀螺)導演,此次《環太平洋:雷霆再起》雖不是他本人親自操刀,但由其制片并擔任編劇就決定了續集將會延續前作的風格。在剛剛過去的第90屆奧斯卡頒獎禮上,陀螺憑借“怪物片”《水形物語》獲得了最佳導演獎,同時還拿下了最佳影片獎項。作為一個資深恐怖電影迷和推理小說迷,陀螺給電影世界帶了一種只屬于他的風格:迷影的、陰郁的、瑰麗的暗黑童話系。
據陀螺本人透露,《環太平洋》的靈感來源于他某次在海邊散步,霧中的海洋給了他一些想象。但不可否認,《環太平洋》系列中總能找到日本動畫的影子,機甲戰士的經典之作當屬EVA系列和高達系列,電影中關注“機甲戰士”心理狀態的重心同樣移植于EVA。不僅如此,電影還借鑒了《進擊的巨人》中的末世危機世界觀,尤其是關于“高墻”的設定。除此之外,陀螺也坦言,在創作《環太平洋》中機甲形象時,深受日本繪畫大師葛飾北齋和法國浪漫主義畫家戈雅的影響。
”復仇流浪者“經典動作回歸
對陀螺影像風格的影響,很少有人會關注到游戲制作人小島秀夫,他因在Konami研發《合金裝備》系列而名聲大振,而《合金裝備》中的機甲和戰斗風格對也深深地吸引了陀螺。隨后他們還一起合作了《寂靜嶺》,成了恐怖游戲的經典之作。作為一對“好基友”,小島秀夫對陀螺的影響幾乎不可忽視。
《環太平洋》開啟傳奇影業“怪獸宇宙”新篇章
傳奇影業成立于2004年,在這14年間,它基本已經為電影世界搭建了一個“怪獸宇宙”:從最早的《史前一萬年》《諸神之戰》《諸神之怒》開始,就涵蓋了遠古怪獸和神話怪獸;隨后又制作了《環太平洋》《哥斯拉》《侏羅紀世界》,同樣提到遠古怪獸,還開辟了全新的機甲大戰外星怪獸模式;近兩年的《魔獸》《長城》《金剛:骷髏島》,打開了怪獸電影新領域;而今年的《環太平洋:雷霆再起》,以及2019年推出的《哥斯拉2:怪獸之王》和2020年的《哥斯拉大戰金剛》,都在不斷完善其“怪獸宇宙”的宏大世界觀。
在嘗試了將神話怪獸描摹復刻、將東方怪獸(哥斯拉、饕餮)納入世界后,此次《環太平洋:雷霆再起》幾乎明確了傳奇影業的“雄心壯志”,《環太平洋》也將為這一宇宙開辟全新的可能,機甲的加入使得人類與這些怪獸(無論是自然的還是非自然的)有了對抗的能力。
我們可以大膽試想,如果《環太平洋》系列能夠進入怪獸宇宙,“機獸融合”有可能開啟全新怪獸電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