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上午,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承制的六集大型紀錄片《中國1927》在北京電視臺舉行看片會。來自黨史、軍事、社科、傳媒等領域的專家學者、部隊及大學生代表、30多家媒體記者提前觀看了這部紀錄片,并現場表達了對這部視角獨特、制作精良紀錄片的觀后理解。
看片會上,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總編輯李明圣表示:“《中國1927》用新方法講舊故事,用舊檔案說新話題,用真場景演繹大歷史。抓住了重大的歷史樞紐,在宏大的敘事中講述生動的歷史故事,揭示了深刻的歷史邏輯,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偉大的政治初心和歷史使命,是獨具匠心的精品力作!”
(北京市委前線雜志社總編輯李明圣)
一、大風起于青萍之末:用一個年份,看透一個時代的走向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承制的大型紀錄片《中國1927》將于3月5日至7日每晚22:15在北京衛視兩集連播,用全新的表達方式,講述最復雜的歷史,解讀不為人熟知的“那一年”。
1927年,對于世界來說,歌舞升平,水波不興。
1927年,對于中國來說,腥風血雨,風云激蕩。
這一年的中國,內憂外患,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革命浪潮風起云涌,無數國人都在黑暗中摸索與奮斗,中國該往何處去?誰在救中國?誰能救中國?
(劇照海報)
這一年,張作霖在北京成立安國軍政府,成為北洋政府的最高統治者;這一年,北伐軍勢如破竹,把吳佩孚和孫傳芳打得抱頭鼠竄;這一年,國共兩黨從攜手走向分崩離析,國民黨反動派向共產黨舉起屠刀;這一年,汪精衛、蔣介石為了爭當老大,互相叫罵;這一年,從尸山血海中爬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發動三次武裝起義,創建了自己的軍隊;這一年,毛澤東帶著革命的火種走向了井岡山,開始了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道路新探索。這一年,黑暗沉沉的中國,在歷史的夜空煥發出一抹亮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天曉認為:“1927年對于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是中國共產黨真正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年份。《中國1927》用平實的口吻回答了中國為什么選擇了共產主義,能夠讓大家重拾初心,這正是成功之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黨委書記趙天曉)
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羅亦農的孫女羅渝女士在看片會上也分享了她對于初心的理解:“我們在普普通通的工作崗位上,從沒有忘記我們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中國1927》這個作品正是要告訴我們,要清楚我們的來處,還要清楚我們以后往哪走。”
(羅亦農的孫女羅渝)
如果把1927年前后發生的歷史事件細細梳理,追根溯源,會發現很多看似沒有關聯的故事,其實都是環環相扣的,而歷史走到1927年這個節點,又成為了歷史的一個起點。1927年,中國面臨的是最復雜的一個分岔路口,中國當時的選擇,決定了中國之所以會成為今天的中國——從一個內憂外患、積弱積貧的舊中國,成為到當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富強中國。《中國1927》這部紀錄片將告訴你,1927年的中國,到底發生了什么?1927年的中國,為什么會走到歷史的分岔口?1927年的中國,究竟該往何處去?1927年,又對今天的中國有著怎樣的影響?
《光明日報》駐北京記者站副站長董城認為:“《中國1927》從大歷史的縱深來解讀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時刻,重溫紅船初心,有助于增強四個自信,讓思想迷茫的人更清醒,給精神補鈣!“
(《光明日報》駐北京記者站副站長董城)
二、窺一斑而知全豹:用六個城市,讀懂一個國家的命運
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中國史室副主任王學斌,曾參與《中國1927》的前期策劃,提出“六城記”的想法。而最終導演組將這一想法升級精準實現在拍攝制作中。紀錄片《中國1927》在1927年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地圖上,選取了六個點,來劃分整部紀錄片的分集,形成六個地理坐標。而這樣的篇章結構,“把人性的細節、歷史的細節和地域風俗的細節糅合在一起,非常厚重真實,又不失趣味性。”
(中央黨校文史教研部中國史室副主任王學斌)
第一集:日暮
坐標北京。1927年前后,掌控北京政府的北洋軍閥集團走向落幕,他們無法解決晚清以來中國的內憂外患,甚至讓中國變得四分五裂,中國新的社會矛盾催生了一種新的取代北洋軍閥的革命力量。1920年代,中國的社會、思想文化、政治軍事產生著劇烈的震蕩和變遷,伴隨著一個時代的暮色降臨,中國漫長而黑暗的歷空星空中,即將升起一顆閃亮的新星。
第二集:暗涌
坐標廣州。北洋政府的日薄西山,伴隨著的是南方革命力量的興起,新的思潮在不斷發酵。在國共兩黨的合作下,大革命轟轟烈烈的展開,北伐戰爭成燎原之勢,然而,國共兩黨因為宗旨與代表階級利益的不同,國共合作從一開始就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分裂的種子。隨著北伐一步步走向勝利,中國共產黨一步步走上歷史舞臺,成為一股更加向上的力量。
第三集:突變
坐標武漢。武漢是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地,也是大革命的轉折地,從量變到質變,為什么中國革命的轉折點和矛盾會在武漢集中爆發?1927年的武漢是各種力量博弈的中心,國民黨內部通過蔣介石汪精衛的斗法,完成了國民黨的歷史蛻變,在短期內看似是蔣介石汪精衛贏得這場博弈的勝利,他們最終站在了大資本家的立場上,把共產黨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但當時的得失也并不能掩蓋住歷史的發展對真理的選擇。
第四集:風暴
坐標上海。上海獨特的政治環境,決定了上海不同于中國當時任何一個城市的繁華,各種文化思潮在這片土地上發酵,中共領導下的第三次工人武裝起義在這里成功。然而,一場血腥屠殺的反革命政變深刻的影響了中國近代史的走向。一個影響近代中國史走向的事件,究竟為何會發生?又是如何改變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第五集:余波
坐標南京。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將當時即將統一的中國再次撕裂,讓原本以為看到希望的國人再次陷入絕望。雖然之后國民黨在形式上統一了中國,但無論是政治、軍事,還是文化、教育領域,分裂的現象都一直存在。而這種分裂的存在,對于國家發展和經濟復蘇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甚至對于十年之后的日軍侵華都有著必然的聯系。
第六集:驚雷
坐標南昌。血的代價,讓稚嫩的中國共產黨從創痛中清醒: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革命的領導權,必須認識掌握革命武裝的極端重要性。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在失敗中,一部分共產黨人找到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1927年,成為了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希望和火種在中國更廣大的農村點燃。
著名學者、新聞評論員郭松民認為:“《中國1927》是對歷史虛無主義強有力的回應,有著中流砥柱的意義和作用,以六個城市為串聯,透徹地講述了國民革命為什么會失敗?人民革命為什么會興起?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什么會興起?”
(著名學者、新聞評論員郭松民)
廣州、武漢、上海、南京、南昌。這六個城市的1927年,幾乎構成了中國1927的整體風貌,但又因其不同的地理特性和歷史因素,顯現出了1920年代中國多面的特質。這六個城市作為《中國1927》歷史敘述的坐標,有效擺脫了單一時間線索帶來的線性局限和流水賬感覺。每個城市承載一個主題,凸顯一種調性,既相互關聯,又獨立成章。每個城市的發力點是人,屬于不同階級不同集團不同斗爭鋒線的人,在人物命運的輾轉過程中,自然呈現出歷史在那個時段上的特質。該片用人的多元復雜,來顯示1927年中國的多元復雜,避免教科書式的宏大表述和冰冷呈現。
三、全新呈現創造全新歷史表達:講述人化身“時間操控者”,群體講述人情境講述
在紀錄片《中國1927》中,主講述人譚江海化身“1927時光照相館”的主人,他將以這座上下兩層具有多重功能的照相館作為主講述場景,打通時空的屏障,用歷史全知者的身份講述故事,展示挖掘到的珍貴檔案材料,解開歷史謎題,并通過與歷史人物的互動,生動解讀歷史。同時,他也會走出“時光照相館”,成為時間的“操控者”,帶領觀眾穿梭于1927年前后的時空,而在每個歷史的關鍵時刻,他都會出現在這個重大歷史事件的還原現場,用一只可以操控時間的懷表將時間凝固住,而他始終以歷史的旁觀者的身份給觀眾翔實展示那一個個即將改變歷史的瞬間,拆解個中細節。
(主講述人譚江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表示:“《中國1927》選用‘時光照相館’的形式,將歷史定格在爆發的一瞬間,給大家帶來一種電影化的驚喜。城市地標、年代緯度與歷史瞬間的組合,讓《中國1927》做成了一部活起來的黨史,有助于讓更多的年輕人對歷史發生興趣。”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
紀錄片《中國1927》除了沿用《檔案》的王牌講述人譚江海作為主要講述人,片中還啟用了10位特邀講述人,他們與主講述人譚江海不同,是以1927年歷史的親歷者身份,演繹和講述發生在歷史那一刻的故事細節。在這里,你不僅能看到很多著名影視演員,還會看到北京電視臺眾多臉熟的主持人,他們會以另一種形象出現。比如正襟危坐的新聞播音員鄔曄緯、孫揚,或化身激情澎湃的學生,或化身憂國憂民的學者,或化身早起喝豆汁的市民百姓;你還會看到《養生堂》主持人劉婧、《生活面對面》主持人王倩坐著黃包車穿梭在1927年中國的大街小巷;還有科教頻道的主持人關文平,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伐軍的軍官,講述他在各個部隊中碰到的奇聞逸事。而曾經在《檔案》欄目做過講述人的演員張弓、趙巖松,以及《北平無戰事》中的孫秘書孫之鴻,青年藏族演員楊秀措,法國演員勃小龍等,也會在這里發揮他們演員的本能,扮演各種歷史角色,并游走于歷史角色與講述人之間,你會覺得他們不僅僅是優秀的演員,更是完美的歷史講述者。
(劇照)
武警北京市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六中隊指導員王光輝表示:“這部紀錄片是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一種形式,讓人眼前一亮。對我們部隊官兵來說是很好的載體,能夠讓我們每一名年輕官兵,真正地了解新中國是怎樣成立的,更好地激發每一名官兵的愛國情懷。”可以成為部隊官兵的“新兵第一課”。
(武警北京市總隊執勤第四支隊六中隊指導員王光輝)
四、一代青春對話另一代青春,追問一段歷史,探尋一個主題
《中國1927》由北京衛視金牌欄目《檔案》團隊擔任主創,這支年輕而又驍勇善戰的紀錄片團隊曾先后拍攝制作了《偉大的抗美援朝》《偉大的貢獻》《紅軍不怕遠征難》等紀錄片精品力作,并先后獲得第13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八屆北京市文學藝術獎”、“第23屆中國電視紀錄片年度收藏作品”等眾多獎項。
(吳志勇)
(檔案團隊)
此次拍攝主創團隊用了八個月的時間,走遍了上海,南京,武漢,廣州,北京,南昌,長沙等城市以及周邊的紀念館,得到了很多一手資料,采訪了50多位專家學者和將帥后人,通讀了上百本專業歷史書籍和回憶錄,才逐漸從一片混沌中捋清了1927年前后的歷史脈絡。如果你是歷史小白,或者你是近現代史的歷史愛好者,或者你即將面臨近現代史的考試,甚至是一個專業的學者,觀看《中國1927》將會是不錯的選擇,它不僅梳理了這段歷史的脈絡,還會有深刻的解讀,更值得期待的一點是,它會以一種全新的歷史表達方式呈現這段最復雜的歷史,讓1927年的風雨歷程不再是一段枯燥冰冷,雜亂無序的史料堆積,而是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一幕幕有生命的活劇。
《檔案》團隊以當代年輕人的青春對話革命先輩的青春,進而喚醒了更多關于青春、激情、初心的共鳴。看片會上,來自中國人民大學的95后大學生們非常興奮,他們認為《中國1927》當中有很多真實的、動人的故事,非常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口味,看的時候都不舍得眨眼睛,希望這樣的紀錄片能走進校園課堂,讓更多的大學生受啟發。
(大學生)
看片會的最后,北京電視臺衛視節目中心主任馬宏提到:“《檔案》用幾部作品梳理了中國幾十年的歷史脈絡,用這種學術式的研究,為我們還原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并從歷史當中得出我們今后前進的更明確的方向。而在嚴謹的內容之外,《檔案》也一直在尋求突破,突破自我、突破創作形式上的禁錮。這也是我們牢記使命、牢記初心、擔負這份歷史責任的一種表現。”
(馬宏主任)
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承制的大型紀錄片《中國1927》,將用6集,每集55分鐘的篇幅,讀懂1927,參透2017,從一個黨最慘痛的歷史境遇中,看到它向死而生的力量所在,從成敗興亡的轉換,從利害得失的取舍,看中國復興使命最終落在誰的肩頭。3月5日-7日每晚22:15,北京衛視《中國1927》兩集連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