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熱播劇《生逢燦爛的日子》,以收視25天電視黃金檔排名第一、網絡點擊量12億的驕人成績完美收官。故事通過70年代一個北京普通家庭四兄弟的成長歷程,以溫情的敘事講述了那一代人對理想的堅守。
《生逢燦爛的日子》再現了那個理想至上的年代,人們對于理想和信念的追求如同火焰,無論時代變遷、愛恨離愁也無法將其磨滅。劇中,老大在草原上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老二則建立了自己和孩子們的“理想國”,老三選擇了責任和擔當、依舊追隨著自己的夢想,他們的故事不僅僅要向觀眾傳達年代的情懷,更多的是引起新一代年輕人對于理想的思考。
理想的形式會改變,但理想的本質不會變
毛主席曾說:“一個人活著總是要有點精神的”。而這“精神”的含義更多的是關乎理想。
當我們談論理想時,很多人會說,理想離現實很遠,它只是件奢侈品。現實生活的重負,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把理想隱藏了起來,放到一個不輕易觸摸的角落。而《生逢燦爛的日子》卻告訴我們,理想并沒有這么遙遠,它一直守在我們身邊, 在披荊斬棘的路上,為了遠方的理想可以昂首闊步。
少年老二的理想是當一個國民黨的官,那是出于尚武年紀的男孩的英雄夢;青年老二希望靠自己的努力做大買賣;中年后的老二更希望給孩子們一個理想王國能看著他們健康成長;少年老三的夢想是想給媽媽買一臺洗衣機,讓她不再為洗衣服而凍壞手;青年老三不想碌碌無為,希望通過自己的學識改變自己的人生;中年后的老三希望回歸平靜的生活,卻依舊懷揣自己的夢想。他們的經歷告訴我們,理想是一種讓人感到堅持就是幸福的東西,理想的形式不會一成不變,但理想的本質永遠如一盞盞的航燈,照亮我們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哪怕黑暗籠罩世界,理想也會光芒四射
有人說,有理想的生活是火熱的。《生逢燦爛的日子》故事背景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北京,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重要時期,大多數人們以保守的觀點應對這種轉變,能在這個時期不畏輿論壓力堅持理想就顯得尤為可貴。
老二最早開始“創業”,而在那個時代卻“腹背受敵”,是在家人和外人看來是沒有前途的“二道販子”,但老二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創業夢想;同樣執著的還有老三,放棄國家干部的職位和待遇毅然選擇下海炒股,在認準地產行業的前景后背負家人的怨懟和巨額的債務,多次義無反顧地堅持著自己的理想。在當今開放的社會里,人們可以有著無數的途徑、無數的選擇,人人都在利益和現實之間尋找平衡點,理想好像成了不現實的空中樓閣,離我們漸行漸遠。“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是那一代人的精神,正是這樣精神,理想才可以有燦爛的光芒。
理想不僅關乎利益,更要關乎社會責任
如今“什么賺錢就干什么” 也許是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不過總有這么一些人,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和挫折都初心不改,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把理想照進現實,《生逢燦爛的日子》中,老二說:“人到中年,明白了有些事情可以放棄,有些事情值得珍惜,新事物未必全都是好的,舊物件往往值得傳承”。這就是那一代人的情懷和格局----個人的理想承載著社會責任。
大結局中,我們看到了兄弟幾人最終的理想都無關利益,只談情懷與責任:老大繼續在草原上騎馬、歌唱、飲酒、做著旅游的小生意,告訴人們原來生活可以如此詩意;老二看著孩子們自由快樂地成長,親近自然,傳承禮儀,幫助孩子們健全的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老三則悟到了生活的真諦,人生縱然有無數種可能和選擇,但幸福其實可以很簡單,他想告訴大家,往事并不如煙,前程一定似錦。
《生逢燦爛的日子》想告訴人們,沒有最好和最壞的時代,我們生逢的日子,都是燦爛的日子。既要面對現實也要堅守理想,不畏艱難,且歌且行。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主人公們的逐夢之路非常簡單:坦然接受生活的美好與殘酷,熱愛自己、熱愛家人、熱愛生活,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穿過喜怒哀樂,穿過愛恨情仇,穿過一切,去看看大海上的春天,和那里盛開的花朵。這也許正是70后的精神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