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科幻巨著《沙丘》橫掃圖書市場,成為繼阿西莫夫《銀河帝國》系列之后,第二部在國內取得銷量突破的科幻小說。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科幻這一原本小眾的文學品類在國內大行其道,究其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外,還與以《三體》為代表的國內科幻小說在世界文壇屢獲大獎也不無關系。
作為國內科幻的最高杰作,《三體》不可避免地被讀者拿來與各種作品相比較。而科幻經典《沙丘》在美國文壇甚至世界文壇的地位,與《三體》在國內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十分相似。
史無前例的獲獎記錄
發表于1965年的《沙丘》一舉拿下了雨果獎和星云獎兩項科幻領域的權威大獎,這在歷史上屬于首次。值得一提的是,《沙丘》更是星云獎的首部獲獎作品。除此之外,它也是著名科幻雜志《軌跡》評選的“20世紀最佳科幻小說”第一位,入選了美國亞馬遜、美國國家公共電臺、英國BBC等評選的幾乎每一個“一生必讀”的書單。后續作品也都陸續獲得各類獎項,整個《沙丘》系列6部曲,是科幻小說史上的至高經典。科幻小說大師阿瑟·克拉克更是認為它“獨領風騷……只有《指環王》可以媲美”。
《三體》則在經過星云獎、普羅米修斯獎、軌跡獎、坎貝爾紀念獎等科幻類大獎提名后,在2015年一舉拿下了雨果獎,劉慈欣本人也成為亞洲首位獲得雨果獎的科幻作家。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嚴鋒評論:“在讀過劉慈欣幾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懷疑,這個人單槍匹馬,把中國科幻文學提升到了世界級的水平”。而在此之前,《三體》三部曲在國內亦已經獲得了中國科幻文學銀河獎、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等重磅獎項。
文學層面取得新突破
《沙丘》與《三體》在文學開創性層面上的相似,也是有目共睹的。
以當代視角來看,《沙丘》的故事其實不能算新鮮:單一主角少年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的成長故事。這一模式甚至不是它所開創的,許多經典文學巨著也是類似的內核,而后世也不斷有各種各樣的文學、影視作品沿用這一模式。但考慮到《沙丘》所處的時代背景,它在科幻史上仍然有著開創性的意義。
經過早期科幻的發展,人們對于那些執著于技術描寫的傳統科幻已經開始厭倦,迫切需要看到新的東西。進入六十年代,這一狀況被所謂“新浪潮時期”打破,作為其中“軟科幻”的經典代表,《沙丘》就大幅度抑制了技術描寫,而是以宏大的世界觀,構建了整個完整的沙丘世界,比起科幻小說,更接近《指環王》這類奇幻小說。同時,書中又有著大量對政治、生態等學科的探討,現在來看依舊是一部包羅萬象、令人嘆為觀止的小說。
《三體》中則有著豐富的技術描寫,但劉慈欣不滿足于此,而是自始至終都貫穿了對人類命運的深切思考。在超凡卓絕的想象力之外,他又在書中注入了銳利的思考和批判。他探討的是精神、人性、道德、信仰這些沉重的社會議題。也正因如此,《三體》被認為具有深切的社會意識,它以科幻小說的形式,反映的是來自現實和歷史的真實道德困境。
令科幻文學走向大眾
《沙丘》問世后的三年內,作者弗蘭克·赫伯特憑借此書得到了約2萬美元的版稅收入,這一數字今天看來平平無奇,但比起當時大部分科幻作家數千美元的版稅,已經接近天價。高昂的版稅收入當然來自更高的銷量,而《沙丘》作為一部篇幅是一般作品3-4倍的大部頭小說,取得這樣的成績更是不易。
其后的二十年里,赫伯特又陸續推出了5部《沙丘》系列作品,令這套偉大的作品走入更多人的視野。1976年《沙丘3:沙丘之子》出版,精裝本和平裝本更是同時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這是科幻小說首次獲得這樣的待遇。
《三體》的影響則更不必說。2015年摘得雨果獎后,迅速引發了國內的科幻熱潮,促使讀者開始關注起晉康、何夕、寶樹等國內科幻作家的作品;同時,國內引進的科幻作品數量也出現了突破性增長。大批經典科幻作品再次煥發生機,包括《沙丘》在內,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威廉·吉布森等大師的作品都能在電商銷售榜上占據一席之地。
據悉,自《沙丘》出版半個世紀以來,多次被改編為影視、游戲等相關作品,早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風靡世界。而《三體》作為國內最炙手可熱的科幻大IP,其改編權亦早已售出,各種舞臺劇、電影、游戲等衍生品也都相繼推出,進一步將科幻推廣到更廣泛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