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六代導演”之后的新生代,他們沒被概之以第七代或者第八代,卻在市場日趨火爆的近幾年呈井噴式爆發,以即將過去的2017年看,華語影視整體進步神速,《戰狼2》的票房記錄,一部紀錄片《二十二》票房過億,口碑零差評,這一切預示著未來真的屬于年輕一代,曾經把持市場半壁江山的那些名導大導今年上半年票房市場集體缺席。與之對應的是生于70、80、90年代的一大批新人導演迅速崛起。作為第六代著名導演路學長導演生前的愛徒馮海濤導演,79年底生人,具備70年代人的做人做事肯干務實,又兼具80年代人的靈活變通。當年中國電影導演協會最年輕的會員,從表演轉行導演這個更大的舞臺,已經十幾年了。作為年紀輕輕就合作過馮小剛、李少紅、滕文驥、張一白、滕華濤等大腕的新生代資深人士,對于如何打磨新生代里的實力派導演,馮海濤有著自己的獨家理解。
新生代導演面對的是需要提供全民自嗨和情懷當道的多重作品屬性需求的新紀元
說起大家耳熟能詳的第五代電影人——張藝謀、陳凱歌、李少紅等人是之后,80 年代涌現出的導演。而后的第六代導演代表有路學長、賈樟柯、王小帥、婁燁等,他們更關注現實社會,尤其是年輕人所面臨的問題。與第五代、第六代導演的成長路徑相比,年輕導演的隊伍越來越多元化。
馮海濤表示,“第五代導演大都是從電影學院科班出身,經過了電影廠的一級一級磨練成長起來的導演,一般的路徑是先進攝制組學習,然后做助理導演、場記、副導演,一步一步地晉升為導演,第六代導演的成長軌跡也很類似。如今的新導演來自各行各業,攝影、編劇、演員,作家、歌手,還有普通大學的理科生之后當導演的。”大眾會看到這些人最終在另一個中國背景之下成長起來。他們的影視作品不再彰顯集體主義,而是個人表達。因其所面對的是娛樂主導的新紀元,極致個性化與其說是機會更不如說是坑。
馮導預言,中國影視產業的未來會有兩種人最有市場,所以很稀缺:一種是制片人型的導演,另一種是導演型的制片人。
有關資料顯示,從影視市場來看,前幾年國產電影年均上映700多部,第四、五、六代導演的作品加一起不足15%,剩下的都是新生代導演的作品和根本上不了院線的作品。但現實是:年輕導演機會不少,優秀作品并不多。
而說起新人導演出頭之路,馮海濤挺感概自己當年沒有這么多好的機會和平臺,只能一步步從基礎做起。這些年像徐靜蕾、趙薇、徐崢、韓寒、郭敬明等一類跨行導演都依靠自己強大的個人號召力,讓自己的作品當仁不讓成為市場焦點,也就是常說的“自帶光環”,自身能力加有效推廣,想不成都難。其他的主要途徑也就是那幾條:第一,在某個著名導演、監制、制片人的庇護下,利用對方大樹資源推廣自己;第二,像“筷子兄弟”那樣,依靠拍廣告和微電影起家,網生粉絲熬成大IP;第三,拿獎,先憑借各種電影獲得各種電影節的獎,有了知名度就有了下一步談資和機會;第四,參加各項電影節的創投項目,或者加入新導演扶持計劃。在圈里,尋找一個伯樂是最重要的,各大影業公司和專業協會等都相繼推出了各自的新導演扶持計劃,但能出來新人的鳳毛麟角。
馮海濤導演自己三十出頭就曾經被有海外合拍背景的影視公司相中,手捧一份誘人的工作室合約。甚至在到期后緊接著就憑一部網大,又是獲獎又是得到巨額基金扶持。各路資本和制片方的認可不是沒有道理,很多公司對于沒有太多硬實力做儲備的新導演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般的又愛又恨。即便是有了一定的大氣候,但終究還是需要新生代導演圈定自己的個人發展路徑。針對這個話題,馮海濤的個人理解是,把握住中國影視的未來,其屬于兩種人:一種是制片人型導演,一種是導演型制片人。將制片人理性思維和導演感性思維進行有效率地結合,從影視項目的前端介入,判斷市場、抓本子、判斷藝術商業化過程的可操作性,從而把握市場機會和創作效果,最終合作產出具有市場生命力和影視故事深度的優品。很多人說制片方和導演是對立的,其實是很業余的一種說法,這兩方的關系說俗一點兒應該是像兩口子一樣,相互理解、互相扶持、互相鼓勵、相互配合,目標一致的前進下去,絕對不是簡單描述的一個花錢一個省錢的互相看著不順眼的對立關系。記者很好奇問起小馮導自己要往兩種人中的哪種人發展?他回答說:目前先做好導演,努力修煉成這兩種人。
自己是一個險些被埋沒的“爆款”!
所有的數據都指向一個好的未來,2018 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產量最大的電影電視劇市場。
雖然中國本土影視投資不斷上漲,市場規模擴大,現金流洶涌,眾多二三十歲的影視導演人仍然面臨融資難、制度不支持等問題。
馮海濤自稱,自己就是一個險些被埋沒的“爆款”。多年走下來,打造自身更全面的導演能力,尤其是在規定預算內將作品質量最大化,控制預算絕不超支、時間絕不超期,就是馮海濤面向資方的最大殺手锏。這種掌控力并非與生俱來,而是一個實力派新生代導演,通過多年厲煉最終“脫秀”于眾多新人、獲得資本青睞的獨家天賦。
馮海濤還表示,某種層面而言,影視行業制作人才需求的迅速擴張為新生代們提供了更多的機會。網生代導演出名獲利日趨普遍,網絡作為傳播途徑不斷發展,從膠片時代到數字時代短短十幾年,技術進步就已經翻天覆地,各種新鮮手段和設備都在降低著影視行業的準入門檻。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但要想成為爆款人才需要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大智慧。自習作業:天天必須看片
周星馳的無厘頭,徐浩峰的武術,蒂姆·伯頓的哥特,阿莫多瓦的色彩,邁克爾貝的炸藥。馮海濤指出,當所有知名導演用獨家個性闡釋自己對影視的極致性理解,他們的作品都會帶有最標簽化的身份牌。
導演,需要首先做好自己的功課。你如果不看片、不把自己沉入眾家作品的解讀里,就無法跟上產業創作的發展。在一個做導演的前期,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你可能會遇到很多麻煩,非常需要你去即時反應高速整合,基本功必須過硬,領悟力必須要強。所以多年以來也是師父路學長導演在世的時候傳授給自己的一個“笨方法”就是——多看片,一天至少看一個片子,是不能斷的自我修為,后來有聽過北京電影學院著名教授王紅衛教授的視聽語言和影片賞析的課程,掌握了觀片要領和儲備能力。馮海濤笑道,這樣一年下來再加上在影院里看的,也就才看6、700部而已,劇也就是不到百集,有的還是當補課快進看的。真的是沒有那么多整塊時間。所以很羨慕網站影視頻道的看片專員和編輯,可以拿看片當工作。
有人說當導演的,最討厭的就是“整個劇組,會錄音的當錄音,會攝影的當攝影,會化妝的當化妝,會編劇的當編劇,什么都不會的當了導演”這個笑話。馮海濤則說,這個笑話對于我來說正好反了,我是制片、場記、攝影、演員副導演、執行導演、編劇、演員、剪輯、監制都干過了,所以只能正好當導演了。有一年在香港開兩岸三地導演會,時任香港導演會會長的爾冬升導演引薦我們一些內地年輕導演和成龍大哥聚會,我斗膽邀請大哥一起唱完《壯志在我心》后和大哥喝酒暢聊,聊起成龍大哥心目中的導演應該具備的素質,他告訴我,一個有能力的好導演一定是從各部門做過后一步步走上來的,不要你很精通但至少你要懂各個崗位的工作內容,才好理解和要求他們,導演的椅子不是誰都能坐的,你如果內心不夠強大不夠有底氣,那么你根本不配做一個合格的導演。成龍大哥的話也正是應驗了為什么現在內地有很多票房和口碑都很好的電影均出自香港導演之手。一個導演編劇能力和剪輯能力是最重要的核心技能。同一個故事讓不同的導演講一定是不同樣子的,但電影只分兩種,好電影和壞電影。所以希望更年輕的電影人多加基礎磨練,當你足夠強大時,你的電影自然會呈現出不一樣的氣質來。
看來,對于所有導演來說,不管你有什么超能力,總得有那么一兩項能力是別人無法企及的。就像馮海濤導演一樣,經歷越多也就越發從容,而成為新生代導演中的中堅力量則需要超常的韌性和情懷,在別人低頭掃貨發微信看朋友圈的時候,小馮導已經又完成了一天的必備功課,看了一部電影,領悟到一個經驗,等待合適的時機用在自己的新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