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華服加身,也沒有常見的舞臺架勢,當歌唱家雷佳用一場“新國風”的民歌專場音樂會,將中國各地的15首民歌娓娓唱出時,觀眾感嘆:“哦,原來民歌還可以這樣唱。”
無論是流行天后的御用編曲人撈仔,還是導演張藝謀、演員劉濤,無論是民歌屆的“大拿”閻維文,還是當紅的流行歌手金志文,都被這種“新式”民歌的表達方式打動,為“新國風”點贊。
返璞歸真:還原民歌本來的樣子
民歌是源自民眾、民間的歌謠。但也不可否認,當民歌成為一種專業的、系統的表演形式后,其在演唱中帶上了許多程式化的色彩。由于種種原因,人們逐漸把民歌與晚會歌曲畫上等號。
但雷佳的這場音樂會,顯示出了民歌一種返璞歸真的創作導向。她在導師的指導下,與團隊用近兩年時間在各地采風,最終把成果以一場音樂會的形式展示出來。
這些民歌無非都是些兒女情長和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場景:母子親情的《搖籃曲》,兩情相悅的《繡荷包》《洱源情歌》,生活細節的《洗菜心》《看秧歌》《丟丟銅》。但它們都真實地反映了不同地區人們,用音樂表達心情的質樸沖動。
這其實也是音樂最本真的樣子。
雷佳和團隊用適合當下的音樂形式進行打磨、再現,就像《詩經》的“國風”記錄當時民間生活狀態的一樣,雷佳用“新國風”也記錄了當下各地民眾的生活狀態,讓民歌從晚會語境再次回到民間表達,返璞歸真。所以當觀眾聽完這場音樂會發出“民歌還能這樣唱”的感慨,就不足為奇了。
技驚四座:半個娛樂圈為“新國風”點贊
很少有一個廚師能把多個菜系的菜都做得好吃且地道,同理,也很少有歌手能將各地的、不同方言的歌唱得好聽,并且具有當地韻味。但雷佳的表現讓人折服。
120分鐘,15首歌,使用多種不同語言和方言,覆蓋6個民族,這些看似不可能的數字都統一在雷佳的表演身上。
“我特別喜歡這個形式,這種音樂沙龍的形式,真的是讓我大開眼界。因為我也算是走南闖北的人,從來沒有過一晚上聽這么多風格的民歌,而且對于這些民歌的來源娓娓道來,長了很多見識。”張藝謀說。
“當更多人去聽到這些民歌,能夠享受民歌帶來的一種情感和快樂,還有就是我們對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他的特點,這是我們作為中國人需要去了解、去探討、去回憶的,然后去感受,把它發揚光大。”劉濤說。
“這是我聽過最特別的一場民歌的音樂會,今天所有的曲目都深深的刻在了我的腦海和心中,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民歌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配器,讓它流行化,讓它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今天對我來講有很多很多的收獲。”金志文說。
“我們應該讓雷佳這樣的民歌可以唱到世界上去,因為最美好的民歌其實都是世界共享的,我們的民歌早就應該用最好的形式,更圓潤、更美好的聲音能夠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被更多的世界觀眾所接受。”蔡國慶說。
……
除了音樂同行,當晚到場的嘉賓覆蓋半個娛樂圈,包括導演、演員、主持人等,都表達了自己對雷佳演唱技巧的贊嘆和對“新國風”民歌的喜愛。也可以看出,只要回歸民歌的本源,民歌的受眾面其實并無行業、年齡和藝術形式的限制。
在120分鐘的演出中,除了中間短暫的休息,雷佳幾乎一刻不停地在表演,期間還不乏多次動情落淚,也帶動現場觀眾的情緒時起時伏。同時,為了讓觀眾更關注音樂本身,雷佳此次表演只著兩套仿古素衣,頗有仙風道骨的味道,引領大家去體味民族的氣韻。
“我覺得雷佳一下讓我們看到了這是我們現在中國民歌真正應該走的一條道路。”閻維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