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綜藝?”這句話逐漸成為了年輕人之間流行的問候模式。隨處可見的屏幕,綜藝總能輕而易舉留住人們的遙控器,成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綜藝延展的話題也比其他類型節目要廣泛得多。說綜藝節目開啟“霸屏模式”一點也不為過。視頻網站的興起,與電視頻道共同為綜藝的成長培養了優渥的土壤。面對如此競爭的激烈,衛視綜藝節目如何立足?《非正式會談》用二線衛視的非主流,用綜藝+文化的非典型,詮釋了一種更有機的綜藝模式。
從重口味到輕綜藝
綜藝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是為了區別嚴肅正經的新聞模式。惡搞、挑戰、戶外成為了綜藝節目最明顯的標識,這也成為了日本綜藝火爆亞洲圈的理由。日本綜藝擅長整蠱、重口味,用超脫常人思維的“極端”、“極限”模式來刷新三觀。在前幾年中國和美國還流行一段戶外闖關的綜藝模式。不過這些形式都漸漸“遇冷”,觀眾們對這些“身體力行”的競技感開始審美疲勞,隨著生活節奏的緊張和加快,人們越來越期待從綜藝中獲得一種放松和愉悅,《非正式會談》連續三季幾乎足不出戶,僅僅用一個室內演播廳玩盡花樣,每一次都讓觀眾感到新鮮。
嘉賓之間沒有殊死拼搏卻不乏火花,利用外國人對中國文化的獨特見解,衍生出脫口秀、辯論、朗誦等多種語言魅力的碰撞。周五晚上,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各抒己見,就像一次咖啡館的沙龍或者朋友間的聚會,用一個破冰游戲拉近彼此的距離,摘掉綜藝的夸張和用力過猛,《非正式會談》用慢節奏、輕互動營造一種全新的有氧體驗。
從娛樂圈到文化圈
說起對“男神”的定義,是70后心中張國榮、費翔的風度翩翩,是80后小虎隊的唱跳俱佳。然而在90后、00后心中,對于“男神”的理解也有越來越多樣化,這也是綜藝節目百花齊放的影響所在,對于明星、名人的展現不再拘泥于唱歌跳舞的娛樂圈,讓年輕人看到了更多元的人格和氣質。
隨著綜藝節目的成熟發展,一些“清流綜藝”脫穎而出,去年大火的《朗讀者》、《見字如面》,跨界當偶像的高曉松、梁文道、竇文濤都說明了這些原本不入流的學院派,越來越能用文化的魅力滲透人心。無獨有偶,《非正式會談》里鮮少有見流量小生的面孔,留住觀眾的是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
每次看到他們,就像遠程觀摩了一場模擬聯合國,圓桌模式打破了地域、年齡的限制,從殖民文化到AI智能都有他們的聲音。這些訪談類節目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除了文化本身深厚的底蘊,離不開現代人的精神文明焦慮,人們對于綜藝節目的口味多了分挑剔——對知識的期待。《曉說》是高曉松獨家解讀世界,《非正式會談》用12名年輕人的視角更全局地看世界,兼聽則明,就算沒有娛樂圈明星的加盟,全球文化的交融碰撞也讓《非正式會談》蓬蓽生輝。
從顏值經濟到知識經濟
從快男超女時代的手機短信投票,到SNH48組合的發放握手券,為了牢牢抓住粉絲這一龐大的潛在消費群,明星藝人幕后推手都煞費了苦心。“始于顏值”成為粉絲買賬的決定因素,明星的變現能力也常常與他們的顏值掛鉤。然而任何小鮮肉都有保鮮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也深得人心,這也是《非正式會談》、《奇葩說》等節目能夠在顏值當道中殺出重圍的原因,事實證明只要你足夠有人格魅力,能夠帶來足夠的精神享受,即使你是脫離大眾審美的“奇葩”,也能圈粉無數。
《非正式會談》將12名年輕人打造出風格各異的意見領袖,他們分別代表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背景,就算他們唱歌跑調,跳舞同手同腳,也不會阻礙粉絲們對他們的喜歡,“陷于才華”成為《非正式會談》粉絲黏度頗高的理由。《非正式會談》中日本代表YOYO在微博上開設日語教學,澳大利亞代表貝樂泰等在喜馬拉雅聽書上開設付費英語教學,就像米果傳媒打造的話語王國,《非正式會談》仍有一大片未知的前景等待挖掘,這些都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愿景。
在很多人心中,《非正式會談》是一檔小而美的節目,它避開了傳統綜藝的枯燥和沉重,又能恰如其分擴展文化的維度。《非正式會談》用三季經驗說明,綜藝和文化可以是場趣味又不失風度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