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蔡澤鋒
今夏7月,微博公布了最新的視頻原創機構和MCN機構排行榜,一家名為“蜂群文化”的新媒體企業中以綜合指數滿分1000的成績位列榜首。加之此前5、6兩個月份,該機構已連續三個月蟬聯視頻機構原創榜單第一名,與此同時又在MCN機構榜單中以高達15億的播放熱度位居亞軍之席,其黑馬般的傲人姿態吸引了全行業的目光。
(圖:微博視頻機構榜單,蜂群文化連續三個月蟬聯榜首)
*注:微博視頻合作MCN機構綜合實力排行榜,是根據微博平臺算法對機構旗下原創視頻賬號的播放量和互動量兩個因素進行計算得出的綜合排名指數,其中播放量占60%互動量占40%,以此指數彰顯相應機構的熱度。
蜂群文化,全稱:深圳市蜂群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立于2015年,不僅公司員工清一色年輕人,就連創始人都是微博段子手出身的90后。
(蜂群文化CEO 莫力洋)
莫力洋,搞笑博主@精分君 本尊,蜂群文化CEO,坐擁300萬粉絲,旗下現簽約“留幾手”“我的前任是極品”等優質博主百余人,公司專注新媒體內容原創、IP孵化,網紅經濟,為客戶提供整合營銷策略支持,品牌影響力傳播等服務。
段子手CEO的Q&A
Q: 賺錢的門路千千萬,為何選擇成立這樣一家公司?初衷是個啥?
莫: 初衷就是想給國內的內容原創者提供一個優質的發展平臺。現如今自媒體遍地開花,有才華的草根原創者太多了,每隔一段時間就能看到某個作者因某條內容躥紅。但他們中大部分原本默默無聞,突然進入大眾視野,難免會有些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針對這些有才華的原創者,蜂群建立的初衷就是為了把他們都納入我們的矩陣,將其包裝并進行一整套后續的商業規劃,讓他們能夠把精力都放到生產內容上。
Q: 那又是什么契機,使得幾位合伙人一拍即合?
莫: 我本身也是原創者,還沒畢業時就在網上寫段子(@精分君)。2014年考研那段時間因為無聊,靈感迸發,寫了幾條萬轉的內容,被我們董事長馬力看到了,于是約見我。那時我還很業余,對行業的事根本沒啥概念,和他聊完才明白原來做內容的不僅能紅,還能賺錢。那時也深感很多像我一樣的原創者,就因為缺這么一個平臺,懷才不遇,最終選擇不喜歡的傳統工作謀生。細聊下來,越發覺得做原創者矩陣這事兒能成,就干脆放棄讀研,來深圳跟他一起成立公司。也是因為那時已意識到新媒體發展太快,要等讀完研就太晚了。事實也證明,不過短短三年時間,自媒體市場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Q: 公司現在的業務布局如何?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何想法?
莫: 目前我們旗下博主分為兩類,一類是內部孵化的,另一類走簽約。兩年下來,公司內部孵化流程逐漸形成工業化:微博的圖文賬號2個月漲粉100W、視頻紅人兩個月漲粉50W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比較有代表性的如星座博主@陶白白sensei,一年內微博漲粉350W,公眾號累積100W關注,還在微博上找到女朋友,月初結婚的時候直播,一天有一千多萬播放量,粉絲的活躍度很高。而簽約博主方面像@馬克malik等也一直跟公司緊密合作。所以自營博主和簽約博主始終會是我們發展的重點。
除此之外,公司也注重市場的開拓。我們市場部還很年輕,成立僅一年營收卻翻了五倍,市場部功不可沒。接下來市場部會更重視整個市場的數據分析以及公關策劃能力的加強。整體來說我們公司未來會往內容工業化,市場數據化,公關精品化發展。
(圖:蜂群文化簽約博主:微博@馬克malik )
(圖:蜂群文化 旗下星座博主:微博@陶白白sensei )
Q: 現在業內競爭挺激烈,也常有相互抄襲的現象,對此你怎么看?
莫: 我認為目前都是良性競爭,競爭越激烈越能刺激頭部的誕生,頭部越多市場才越會被重視。就像papi醬出現后,國內短視頻才開始受到資本青睞,我們會力爭讓這些現象級頭部誕生于蜂群。很多人覺得短視頻已經進入下半場,能玩的創意都差不多了,現象級IP越來越難造,但往往這樣埋怨時又一個頭部誕生了。我就認為現在短視頻的競爭還只是剛剛開始,等別人問一個學生畢業后找什么工作,他能毫不尷尬地說自己要做個短視頻紅人,那時行業才算是受到大眾認可。
至于抄襲問題,經驗證明抄襲的一方永遠成不了頭部,模仿的內容如果沒有加入差異性的創新元素,沒有一個能大火。反觀,歷年來的現象級頭部無不是在內容上開創了新形式。而且如今國內網友的版權意識也越來越強,抄襲一旦被扒就會留下黑歷史。
對于我們這種內容生產商而言,創意就是第一生產力。如果覺得最近沒有什么新的后起之秀,那就是創意還不夠,不能賴市場。蜂群也一直在努力輸出優質的創意內容,力求將原創作為核心競爭力。
Q: 外界也詬病這一行太過浮躁,針對圈內一夜爆紅的現象你又是怎么看的?
莫: 很普遍,也無可厚非,畢竟自媒體環境給了這些人土壤,至于能否產生后續價值則要看他們怎么抉擇。由于一夜爆紅的大多是草根,他們不了解互聯網,曝光后的人氣難免會讓他們沖昏頭腦,覺得穩了,這輩子賺翻了,但卻沒想到網友的記憶就像魚一樣只有7秒,關注過后就會馬上遺忘。葉良辰、藍瘦香菇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如果想多紅一陣子走長線發展,我會建議他們簽我們這類型的MCN或網紅經紀公司,不然沒有后續良好的包裝經營的話,真還不如撈一筆就走。而且也要做好準備,過氣是遲早的,花無百日紅嘛,只是周期長短的問題,不是說簽了公司就能一直紅下去,只是能避免走一點彎路,生命周期延長,將價值最大化。
Q: 那既然你說過氣是一定的,貴公司又是怎么解決過氣的問題?
莫: 首先肯定是能避免則避免,任何一個有潛力的個人IP,我們都會搭建起策劃團隊為博主出謀劃策。有些博主形式單一粉絲看膩了,就給他新方向讓其轉型;有的實在是江郎才盡想不到腳本了,我們也能幫他策劃(當然大多數博主不喜歡接受別人的創意,這取決于博主本身)。
如果博主對漲粉已經失去激情,則會讓該博主往管理層發展,為其組建團隊,在維持自身活躍度的前提下帶領開展新項目。雖然他創作不出新東西了,但至少他自身火過,網感肯定還是很棒的。將一個管理者培養到有網感很難,但讓一個有網感的人學習管理相對簡單。如果團隊帶領得好,甚至會為他成立子公司孵化出去。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公司高管本身都是KOL大V的原因。事實也證明這種機制所產生的效益是良性可觀的。
Q: 覺得蜂群在短視頻MCN機構中持續領跑的優勢在哪里,能具體說下嗎?
莫: 作為MCN機構,需要為內容原創者提供的幫助主要是內容、流量、商業變現。內容方面我們是比較有優勢的。因為公司所有高管,包括我在內,都是微博大V或者段子手出生,我們本身網感都比較好,會親自參與視頻的策劃,能夠為內容提供意見,讓視頻更“年輕”更“互聯網”。
流量方面,我們公司本身自有兩百多個賬號都能為內容帶流量(當然前提是調性合適的好內容),只要是優質內容,上千萬閱讀量是穩保沒問題的。
商業變現方面,廣告或是代言始終是目前自媒體收入的大頭。我們市場部已經有50多人,合作客戶超過2000個,只要是優質博主,廣告是不會缺的。除了廣告外,電商,IP開發等變現渠道我們都有專門的團隊。
所以,有了以上三方面的支撐,一般簽約的人或團隊,只要專心做內容,就能收獲與他才華相當的粉絲與收益,這就是我們的優勢。
Q: 公司現在的發展,是否讓自己滿意?能否順便說下公司未來的目標?
莫:總體情況還是滿意的,公司成立兩年多,到現在已有400多人,子公司有蜂群影視,天眼影視,蜂群電商,蜂群娛樂等,目前在深圳北京都有點,上海也即將設立分公司。
至于目標,力爭做國內最大的泛娛樂MCN機構吧。這么說吧,倘若有天有個才華橫溢的新人原創者,他想紅,他想找公司,第一時間就會想到蜂群,這就是我們現階段和未來共同的目標。當然,距離目標現在還是起步階段,還需要更加努力。
Q: 展望一下蜂群在業內的前景吧
莫:挺好的。就不自賣自夸啦。
(圖:蜂群文化獲行業嘉獎)
編者按:
采訪是國慶期間在莫力洋的辦公室進行的,本以為會是個西裝筆挺的嚴肅老板,沒料想迎門的竟是個身穿粉T,頭戴鴨舌帽的潮男。“叫我小MO就行了,喝點茶么,還是給你調杯酒”,沒有絲毫的客套官腔,張口便是90后的隨性親近。
訪談過程也很順利,對公司問題的見解也好,對行業的評判也罷,都是干貨滿滿,邏輯甚佳。適時的例證也讓人看出,他顯然是對新媒體營銷有過分析思考。采訪之余偶爾顯露的段子手屬性,倒也讓訪談趣味許多。
傳統媒體行業一直叫嚷著轉型轉型,然而似乎在自媒體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從業者們與他們的企業,并無需太費氣力,他們年輕的基因里,就寫著“新媒體”的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