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扇清風》道法自然的宋代生活美學雅集
2017年9月14日,《宋扇清風》系列劇第一部劇《聽琴》在宋扇生活美學館展開工作,曾多次任新年戲曲晚會演出總監的池浚先生身兼編劇導演,著名團扇舞蹈專家鄭維忠教授為大家詳細講解了宋扇的歷史文化與藝術造詣,表演藝術指導張博老師對演員在劇中應有的狀態提出了許多專業建議。
出品人張靜娜女士秉著極大的熱情,全程參與本次活動,在被問到是出于何種原因打造《宋扇清風》系列劇時,身兼全球宋代生活美學倡導者、宋扇品牌創始人、中國傳媒大學MBA媒體產業聯盟秘書長、國際城市文學學會宋詞研究中心主任數職的她表示,宋文化是她一生摯愛,尤其藝術,因為它展現了生活之美。美好的宋文化便如同太陽的光彩,絢麗奪目,照耀眾生,而太陽的核心又是什么,是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像太陽的內核,擁有具大的質量和能量,我們通過肉眼,通過一生的修行也很難看到它的全部,但是我們通過宋代文化藝術的光彩能感受到它驚鴻一瞥的美麗與善意,這足以表達我們對傳統文化敬意,這是張靜娜女士做《宋扇清風》系列劇的初衷。
張靜娜女士還表示,希望做這個舞臺劇的時候,能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這一場宋代生活美學實踐《聽琴》排戲雅集,能夠將大家聚集在一起,希望大家能共同尋找,互相激發,很多東西需要大家實實在在去經歷,你最后才會有自己的發現和總結。我們很多的知識是通過書本傳播,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終歸還是要親身體驗,印象才能更加深刻。
張靜娜女士希望這次舞臺劇對中國的琴文化、及琴棋書畫詩酒茶花香這樣的雅文化、甚至更廣闊的說是我們的傳統文化,能有一定的推動。她期望大家能夠通過體驗去攀爬,通過美感與光彩去被它吸引,希望大家能從傳統文化中找到更多的感悟與力量,與時俱進,為當今世界帶來光彩。我們的雅集更可以與國際接軌,與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坐而論道,一定可以碰撞出精彩藝術。
平時酷愛閱讀《中華道藏》的張靜娜女士還表示,中國傳統文化非常奇妙,各種的神話、地理及人文,有許多驚人的巧合,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精彩,它給人們的精神享受猶如上蒼對生靈的莫大賞賜,必須同時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古人許多雅集,猶如濃縮版的神話。
她說雅集是中國傳統文化里非常寶貴的現象,古代很多偉大的杰作都誕生于雅集,宋代的西園雅集,當時的大文豪蘇軾、黃庭堅、秦觀、晁無咎等等,由曾集會西園,時人畫為《西園雅集圖》。米芾、楊士奇又都作了《西園雅集圖記》,傳為文壇不朽之盛事。再往前,晉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也是作與雅集之上,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亦是即興創作,巨大的體量,于席間頃刻完成。
雅集上,每個人都在全心全意享受它,每個人都是創造雅集的成員和觀眾,即是在享受別人創造的藝術品,也是自己的靈感被激發的暢快瞬間。這種雅集的形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宋扇清風》這部舞臺劇便是這樣做的。她認為一個藝術家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和技巧后,更需要的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的愉悅,這種愉悅若是沒有精神層次相同的伙伴去刺激的話,很難再進一步。《宋扇清風》之一《聽琴》從排戲開始,便開啟了一場華麗的古今交融的宋代生活美學雅集。
始于精,止于技
藝術家從事藝術,日久天長,反復錘煉,很容易會成就其高深的技術,但要達到最高境界,基本是依靠精神支撐,宋文化藝術就是如此,宋畫無論大小,無不體現藝術家們對生命的熱愛與自然的熱愛,這份誠誠與謙恭與歡喜,足以帶領他們找尋到藝術的真諦,卻不被技術困頓。張靜娜女士認為,當一個事業你從內心熱愛它,才會想去做好它。
我們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問你自己你是不是熱愛它,如果不是,請你調頭離去,去問自己愛什么,找到它,然后卯足了勁兒,將之當做一生的事業,去將它變得完美。
講到此處,張靜娜女士引用了道家文化的不爭,她理解的不爭其實就是不要跟自己爭,告訴自己,不要做任何違背自己內心的事,接受自己的局限,尋找自己要攀登的高山,之后一無反顧。
前提是你要知道什么是善
前提是你要知道什么是善。此處的善,不光是慈善,還有妥善,圓滿,這需要大智慧,才能圓滿。張靜娜女士之所以做宋扇,也有追求圓滿的意思。圓滿是一個很廣褒的概念,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天是圓的,地是圓的,太陽是圓的,所有的東西都是圓的。一個圓的東西意味著它有萬維,你見到一個圓的東西,從遠處看,它是圓的,從近處看,它可能就不圓了。任何事物我們不能用一個角度去下定論,這不全面,不全面的判斷便不圓滿,這是一種智慧、哲學。
我們無時不刻不在跟著時間行走,這世上最偉大的便是時間,我們生命中最珍貴的乃是當下的一分一秒,當你發現生命中的每一秒都很珍貴時,你絕對不會再去干任何違心的事情,你會把生命的過去全都變成你未來的成本,這跟經商投資都是一樣的,當你珍惜每一秒,那你的過去一定像寶藏一樣豐富,成為你攀登高山的能量和營養。
人一定要用萬維的思維去思考問題
人一定要用萬維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要立體全面去看待一個事情,這樣你既有自己真我的圓滿修行,能夠智慧地處理事情,最后也能跟世界萬物相通。當然,想要求得圓滿,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生靈可貴的地方便在于對圓滿不斷的追求,即便知道自己不能成為陽光,也要向著陽光不斷生長。
譬如不同的季節,它通過酷暑嚴寒鍛煉你錘煉你敲打你,但你不被這些干擾,只修行自己的圓滿的時候,這一切都不重要了。當你有了這樣的心態,會怎樣看待過去和未來呢?會非常平靜,你看所有的東西都會恬淡清遠。就像一棵樹,不僅要生長,還要長得很茂盛,長出自己的姿態,我不管我長成什么樹,我只知道我要向著陽光努力生長,當你有這樣的方向的時候,你會發現你的根已經深深扎在傳統文化中。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思考這棵樹給世界帶來了什么,這是你的圓滿小世界和外圍世界的關系。
遇到任何困難困惑,我們都應該用萬維的、樂觀的眼神去看待它,把它看成喜,這樣你才會覺得自己身上什么負擔都沒有,任何事情在你身上都不會變成灰塵。這很難,能感受到它的難,其實也是一種智慧。
跟著時間走,熱愛時間里的一切事物。人世間的一切都太豐富了,每一件事物都能讓人感到快樂,在萬維的角度里,它都有可愛的一面,不用局限的眼光看一個事物,不給每一個事件下定義,這世上沒有什么終極定義,這是可以指導我們去做事情看事情的一個理論,我們的生活也好,事業也好,都可以這樣去看待它。在萬維的眼光下,我們才能獲得些許安全感。什么是安全感?就是真。不用去總結,預判,該來啥來啥,這是最安全的感覺。
天真是最好最成功的境界
天真是最好最成功的境界,天真的時候人身上沒有負擔,可以非常真實地做自己,與天合一,與時間合一。這也是從事文化藝術所需要的狀態,藝術家們更需要自由寬松的環境,宋代文化藝術現象,從不殺文人到繪畫納入科舉,為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的廣闊的創造空間,從某種意義上說,宋代,也是人類文明史中,最具大眾創新精神的時代。
當今信息化時代,每一秒種都有新的信息、新的科技誕生,我們要熱愛時間,擁抱時間,擁抱任何的變化,享受它。看到一株葉子變青綠了,知道它正煥發著生機,看到秋葉落下,你知道它是在結果了,你會不高興嗎?這樣的心態便是在擁抱它。時間永遠都在進行中,不會為任何人任何事而停留,在時間的長河里,沒有哪一件事情是可以終止的,你永遠不用想答案,你只需要像水一樣跟著時間走下去,遇到高山,你就是瀑布,遇到臭水溝,你能孵化出美麗的荷花,遇到了大海,你就跟魚兒天真的玩耍,這是很快樂的事情,當你這樣跟生活中的一切去交流,你會很快樂,沒有負擔。一個人找到讓自己天真如孩童的事業,是一樣幸福的事,大幸也,這樣的生存狀態,就很美。
圓滿的最佳形態是水的形態
圓滿的最佳形態是水的形態,上善若水,它能跟任何事物融合,它是不爭的,沒有矛盾的,這是巨大的包容。水在天上為云,在山間為溪,它甚至能地下孕育生命,樹是怎么長出來的?就是水跟泥土孕育的,它能造化,它將自己放在極低的位置,甚至低于地面,但它卻孕育了許多生命,這就是上善若水,是我們一生要追求的。當我們用萬維的眼光去思考,我們就能像水一樣跟一切和平相處。和平,也是平和,我想這也是當今我們與國際交流所需要的心態吧。
水可以萬變,卻又不變,它還是屬于它自己,它既是最小,也是最大,這便是妥善,圓滿。任何一個有形的東西,都是不是單一的,這便在圓滿中又回到了萬維。萬維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同的時間看相同的東西也都不一樣。你不會被關在牢籠里你是在一個廣闊的宇宙中去看待它,能看到一萬種形態。有了這樣思想的人,他一定能跟各民族去融合,即有一個堅定的自我,圓滿了自己,也圓滿了他人,修行就是解決自己跟世界的關系,怎么跟自己和自己的世界相處。張靜娜女士衷心認為,人類始終追求這一個東西就行了,如水般,追求自己的圓滿。
《中華道藏》中講,道家的中心理論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張靜娜女士認為這個一,就是找到自己的統一思想,找到自己永遠不變并可以為之付出生命的意義,用一輩子去堅持都不會違背自己的東西,比如善良,正義,包容,這是一,是自己的原則,也是追求圓滿的精神寄托。
追求自己的原則,便是追求自己的圓滿。我們要一直往前走,生生不息,去最后看看。這很難,但是還是要走下去,帶著你的一,你的原則走下去。歷史上的偉人,不管是有心還是無心,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都有原則。首先能成為一個偉人,能成為一個在一段時間內被大家信服的人,他一定是利益眾生的人,他為眾生帶來的福報能經過很長時間的考驗。
宋代文化藝術,在今天看來都是一座高山,在國際上亦被公認且享有美譽,我們要感謝宋徽宗整合了傳統文化儒釋道的理論并以帝王之身踐行之,精美的藝術品用無聲的語言為我們傳遞著這一信息,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藝術品可以逾越時間的界限。全人類的精神文明高度在宋代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因為在追求自己的圓滿,所以真實的表達。宋扇、宋詞、宋瓷、宋茶、宋琴、宋代家具、宋代建筑等,依然以其獨特魅力向世人展示風采,說明宋代所創造的文明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滿足了人類精神上的需求,這不是很偉大嗎?這些文明讓子孫萬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它的兼容精神、創新精神和物以載道,將引領更多信息化時代唯美不破的年輕群體走進傳統文化,是謂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