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火爆的《中國有嘻哈》已經落下帷幕,戲劇化的雙料冠軍加上前期的“freestyle體”和“diss”的流行讓嘻哈這種曾經長期盤踞于地下音樂圈的小眾舶來品擁有了第一批主流受眾和粉絲。
不過,《中國有嘻哈》炒火嘻哈的同時,也把另外一種真正土生土長的說唱帶入公眾視野——吳亦凡將選手南希的作品評為“像是在讀有韻腳的詩”,并以“不知道天佑是誰”作為補刀,狠狠打擊在中國受眾比嘻哈多不止一個數量級的喊麥圈。由此引發嘻哈和喊麥群體間的互撕大戰。緊接著,喊麥聚集地YY平臺上的頭部喊麥主播齊聚《中國有喊麥》系列直播,以喊麥著稱的主播MC九局的《喊麥之王》和MC阿哲的活動同名曲《中國有喊麥》更是正面硬懟嘻哈,一時間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嘻哈喊麥同根同源 相爭只為一口氣?
眾所周知,嘻哈源頭是美國黑人的街頭文化,最初就是美國底層青年發泄情緒的一種簡單粗暴體現。說白了,就是苦中作樂,釋放壓力,是當時美國精英階層不屑的東西。
“寶寶心里苦,還不讓吐槽了?!”
這是不是跟目前喊麥的主要受眾群體和他們的心理訴求如出一轍?
喊麥的誕生融合了大量本土曲藝如二人轉、數來寶等元素,也在發展中不斷吸納很多流行音樂的元素。至于歌唱的內容,更是非常類似于嘻哈初始階段,以喊出底層屌絲的心聲為最高成就——豪情萬丈奮勇向前,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房子、車子、票子、馬子大把,生活樂無邊。
都是發源于社會底層人群,起點、地域、表演技法、文化特性上的差異并不能改變嘻哈和喊麥在社會歸屬和生命力源泉上同根同源的本質。現在兩個年輕群體在輿論裹挾下的強烈對立,看似水火不容,但說穿了跟上個時代IT行業盛行的“土鱉”和“海歸”如出一轍。大家見面就掐架,但缺了誰都不行。“土鱉”與“海歸”之爭,最終的結果還是要融成一體。真正要說爭出個輸贏說法,無非是最重以誰為主。比如被業界傳為佳話的“土鱉”馬云和“海歸”蔡崇信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東北炸文化PK西南炸文化
喊麥和嘻哈其實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在于,它們都特別擅長帶動氣氛。用《中國有嘻哈》中火起來的一個字來說,那就是很“炸”。與“freestyle體”和“diss”不同,這個“炸”是最典型的“土鱉詞匯”,充滿著中國本土的草根范,也更貼近嘻哈起源時期的那股“土鱉”勁兒。
所以,無論是怎樣相互鄙視,嘻哈、喊麥其實都屬于那種不被上流精英階層認可的底層文化。
關于這種底層文化,國內知名樂評人李三木老師曾提到,“那種仿佛無處不在、無可安置的張揚、炸裂,其實并不僅限于喊麥。從古至今、無論中外,處于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無不青睞于這種爆炸般宣泄。這種宣泄的載體或許各有不同,但其內在的‘炸文化’特質則無人能夠否認。”
因此籠統把嘻哈喊麥等說成是“底層文化”或許遠不如稱之為“炸文化”更為貼切。
當然了,正如不少音樂形式呈現出鮮明的地域色彩,炸文化也一樣帶有地域特征:以嘻哈為載體的“西南炸文化”和以喊麥為代表的“東北炸文化”。于是嘻哈和喊麥的互撕,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吃瓜群眾喜聞樂見的地域文化沖突標簽。
YY力挺東北炸文化,喊麥要搞首場線下演唱會
當前喊麥的粉絲和創作人群明顯多于嘻哈。而輿論上,關于喊麥和嘻哈的非議都數不勝數。至于背后助力,我們不妨對比一下《中國有嘻哈》和YY的喊麥爭霸群星歡唱會——
從《中國有嘻哈》節目中頻繁出現的“巴適”、“勒是霧都”和選手出身來看,節目組偏重于宣揚中國版嘻哈的西南標簽,站隊“西南炸文化”。盡管分享冠軍的PG One是土生土長的東北人,但也改變不了嘻哈中心在西南的公眾認知;而作為目前最大線上喊麥社區的YY選擇東北地區的沈陽作為首場線下喊麥演唱會《喊麥爭霸群星歡唱會》的舉辦地來看,力挺“東北炸文化”的意圖已經表露無遺。
在娛樂消費的普及程度上,對比西南的嘻哈陣營,喊麥的勢力也毋庸置疑。在東北甚至整個北方地區,喊麥早已經廣為流傳。當你走到沈陽、哈爾濱、濟南的街頭,喊麥音樂隨處可見。毫不夸張地說,以東北為中心的北派喊麥“炸文化”已經不只是是一種音樂形式,而是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因此,從生活源頭和創作根基、人群共鳴上,可以追溯到二人轉時代的“土鱉版”東北炸文化,顯然要比嘗過洋面包回來的“海歸版”西南炸文化更有號召力。而且作為東北炸文化老前輩的二人轉,如今早已把影響力輻射到大江南北,算得上登堂入室。由此普及的“東北風”被后繼者喊麥繼承也算是順理成章。但不容否認的是,嘻哈發展至今,創作深度和演唱技法,以及音樂理論上都遠超喊麥。這個方面的短板如果不能盡快彌補,再大的優勢也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