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三木
作者簡介:李三木,國內知名樂評人、作詞人。2008年進入互聯網音樂行業,先后在千橡、百度等互聯網公司從事音樂產品工作;并為羽泉、tfboys、李榮浩等多位歌手撰寫歌詞;同時其對于音樂行業、歌手、唱片的評論也常見于各大媒體。
---------正文----------
當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被《中國有嘻哈》、freestyle、supreme各種洗腦刷屏的時候,小城市以及廣大農村地區的當地年輕人或者到大城市務工的年輕人似乎并沒有太多參與感,在他們的世界里,主播、喊麥、鬼步舞才是時髦的傾訴。
去年一首《一人飲酒醉》首次打破了城鄉的界限,讓喊麥徹徹底底的火遍了全中國,殊不知這種喊麥形式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在YY這樣的直播平臺聚集了大量的粉絲,對于很多城市務工人員來講《一人飲酒醉》、《淚三年》、《大話西游》就是支撐他們的精神良藥,其直白的表達,英雄困頓,懷才不遇的唱詞讓這些極度缺乏娛樂活動的年輕人迅速找到了靈魂共鳴。雖然喊麥的音樂形式一直飽受詬病,可并不影響這種音樂形式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從東北到華北,從山東到陜西,整個北方地區幾乎被這種音樂形式所占領,當你走在沈陽、濟南、石家莊、太原的街道,隨處可聽到喊麥音樂灌入耳洞,甚至很多大賣場的戶外活動也都是以喊麥的方式進行吆喝,喊麥之于北方已經不是一種音樂方式而是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那種仿佛無處不在、無可安置的張揚、炸裂,其實并不僅限于喊麥。從古至今、無論中外,處于社會底層的年輕人,無不青睞于這種爆炸般宣泄。這種宣泄的載體或許各有不同,但其內在的“炸文化”特質則無人能夠否認。
你可以對它不屑,但無法忽視它的影響力。隨時打開音樂播放器,搜索一下喊麥歌曲,其龐大的歌曲數量會讓不了解這方面音樂的城里人嚇一大跳,怎么會這么多啊。是啊,就是這么多,看一看中國的人口分配比例就不會這么困惑了,草根階層依然是占大多數的,只是他們的聲音通常不會像精英階層那么嘹亮,我們看到《中國有嘻哈》里一個個偶像的誕生,他們受到主流媒體的青睞,推波助瀾,很紅很強大,但YY上幾百萬粉絲甚至幾千萬粉絲的喊麥主播也比比皆是,只是他們因為不符合媒體審美,即便有更多的人喜歡他們、崇拜他們,也不會變成PGONE那樣一夜爆紅的明星。
可如果非要追根溯源,喊麥主播比《中國有嘻哈》里這些地下RAPPER更嘻哈!嘻哈是老美的黑人街頭文化,說白了就是美國廣大的底層群眾表達情緒的一種娛樂方式,通過RAP、涂鴉、以及服飾穿搭等各種藝術形式集合成的一種草根文化。嘻哈的起源是苦中作樂的,是釋放壓抑的,是美國“農民工”的低俗音樂,是精英階層不屑的東西,但因為它代表了大部分美國人心理需求,才在后來的幾十年時間里迅速壯大并且成為當下美國主流文化之一。對比中國現階段的嘻哈,喊麥看起來更像美國嘻哈文化起源時候的雛形:上口的音樂、滿足普通老百姓的娛樂需求,更契合普通人的表達方式,說白了就是在唱屌絲的心聲,而不是所謂的嘻哈在唱著鈔票、車子、馬子、各種不屑各種不服、各種玩命造,各種奢侈品,這樣的內容除了城里的富二代和想當富二代的中產階級后裔能產生共鳴,普通年輕人都不知所云,沒有辦法附和這種潮流。除了歌詞內容,在音樂形式上,現在的嘻哈就是西方音樂的直接復制,整個制作打的標簽就是“美國制作中國話”。喊麥與西方舶來品無關,它融合了本土曲藝的很多概念,某些唱法和演繹與東北的二人傳,河南的豫劇有異曲同工之處,雖然很多人會覺得夸張,但喊麥確實是對民俗文化的一種傳承,且結合了新的流行元素通過YY這樣的平臺對年輕人進行傳播。
只是現在野蠻生長的喊麥還缺少與音樂的更深融合,一直用現成的伴奏這種方式來演繹,勢必難以從草根階層傳到精英階層。不過《一人飲酒醉》的成功會讓喊麥主播們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網上最火的以及在KTV里面點播的版本都是YY重新進行制作的錄音室版本,而不是主播間直接錄制的版本。今年比較火的一首喊麥歌曲《大話西游》也是YY平臺組織專業音樂人重新進行了制作后推出的。若想從草根群體發起成功逆襲,勢必就要找到一個好的突破口,更為音樂化的表達是一個正確選擇,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喊麥的原滋原味。
不敢說喊麥是否一定會成為“中國式嘻哈”的代表,最終從草根階層突圍,到達精英階層,但如今中國已有的嘻哈群體想要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主流文化,就必須要吸納喊麥元素,表達當下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和感受。無論是否承認,喊麥和嘻哈,從源流和發展上,都有著如出一轍的“炸文化”套路。最終能否在中國這個巨大的文化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看看諸如二人轉這樣的同屬“炸文化”的“前輩”曾經如何登堂入室,走向全國,無疑是具有很大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