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臺里特批的經費,加上贊助商的支持,《非正式會談》節目組終于有錢給粉絲舉辦一場見面會。
七夕當天,幾百名從全國各地自費來到武漢的粉絲坐滿了小劇場,現場氣氛火爆如同大牌明星演唱會,無論是主持人還是外國嘉賓,都有人為之尖叫。
“裸奔”一段時間后,走到第三季的《非正式會談》兩個月前終于獲得了冠名。坦白講,節目的收視率與一線衛視的綜藝大制作不能相提并論,但出于節目的口碑和收益表現,湖北臺還是特批了資金,對節目進行嘉獎。
然而,這筆錢節目組并沒有內部分掉,而是舉辦了這場見面會來回饋粉絲。
《非正式會談》,這檔收視與口碑明顯不匹配的老牌節目,既折射出了眼下二線衛視在綜藝節目上面臨的窘境,也折射出了市場中那些并不知名的優秀制作團隊,他們的辛勤與堅守。
號稱“窮穿地球”的節目組能有多窮?
今年5月,一則《非正式會談》“暫停更新一段時間”的微博消息讓粉絲們炸開了鍋。成千上萬的評論隨即涌來,表達了困惑、擔心、不舍種種心情。
不少粉絲猜測,這可能是因為節目組遇到了“錢”的問題。事實上,從第一季開始,《非正式會談》制作經費短缺的問題一直存在,而節目組也并不避諱這點,稱自已是“窮穿地心”。
無怪乎,觀眾在節目中會看到一套服裝嘉賓輪換著穿,讓他們比拼速度的奔馳奧迪是紙板做的。尤其是到了2017年,節目組甚至忍痛割愛,取消了絕大部分外拍,因為一離開攝影棚,肯定會增加各種經費。
“我們一直也很想做一套新的舞美,目前的這套已經用了三年。”節目總制片人余晴介紹,那套實木制作的舞美根本架不住三年的折損。
“粉絲天天吐槽,說我們不擦桌子,其實那個桌子是擦不干凈的;然后地板也被吐槽,但那個地板損壞程度很高,更換的成本沒有辦法承擔。所以我們只能努力糊糊裱裱,盡量讓舞臺上看上去還不錯。”
作為一檔周五黃金時段播出的口碑節目,《非正式會談》仍然存在如此捉襟見肘的窘境,多少反映出了二線衛視的艱難生存狀態。
節目唱主角的是11個普通的年輕“歪果仁”嘉賓,沒有明星號召力,也沒錢去進行大規模宣傳,影響力、收視率自然上不去。然而就是這樣一檔節目,在它天然受限的傳播過程中,收獲了令人驚訝的高口碑和鐵桿粉。
不可思議的豆瓣評分與令人動容的狂熱粉絲
在口味最為挑剔的豆瓣網友那里,2016年開播至今的《非正式會談》第三季評分達到了8.9,評論人數超過了一萬。而相比之下,同年開播的《中國新歌聲》評分為5.1,《我是歌手4》評分為6.7,并且評論人數離破萬都還有一大截。
事實上,第三季的評分雖然如此之高,節目組感到的卻是憂患,因為《非正式會談》第二季的豆瓣評分是9.5!而無論是衛視重金打造的電視綜藝,還是走網播小眾的網絡綜藝,豆瓣評分過9的只能用稀有來形容。
同樣讓人驚訝的是粉絲的熱情和忠誠度。曾經,有粉絲看到了速遞柜上有當紅藝人的廣告,進而了解到這是個不錯的廣告投放形式,便立刻做了投放攻略共享到粉絲群,隨后,來自全國各地的粉絲紛紛應援,在半個月內完成了6個省份的節目廣告投放。
節目組的“窮”,讓粉絲操碎了心。在節目沒有獲得冠名的日子,他們紛紛跑到各大品牌的官方微博里,去“安利”這檔節目,希望能夠引起金主們的興趣。而在節目暫停更新的日子,他們甚至想發起眾籌,讓節目辦下去。
停更一個月后,節目傳來了獲得魅族冠名的消息。而這次贊助合作之所以能夠達成,也得益于魅族公司的《非正式會談》粉絲向其上級積極推薦,經過魅族仔細嚴謹的考察后,最終確定了冠名支持。
而魅族在官方微博宣布合作后,熱情高漲的粉絲紛紛跑過去表示感謝,節目嘉賓也頻頻與之互動,讓魅族見識了“非正式”家庭的強大。
不過,節目組仍然很“窮”,盡管獲得了魅族冠名,但是受限于二線衛視的吸金能力,冠名費用并不能支撐節目的全部成本。不過,這次冠名仍意味著節目獲得了知名品牌的肯定,讓整個節目組的士氣為之一振。
市場不乏競爭者,“窮”節目為何能俘獲粉絲?
作為一檔訪談類節目,《非正式會談》展示了身處腹地的湖北衛視仍然具備了國際視野。節目中,11個不同國家的國外青年與4位極具特色的主持人坐在一起,圍繞熱門話題和年輕一代關注的問題,展開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語言的“激情碰撞”。
節目展現了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間的差異之處和共通之點,進而展現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文明交流、碰撞與融合。由于節目的話題設置和對話形式,世界衛生組織還專門發函,感謝《非正式會談》對于其工作的支持。
事實上,《非正式會談》的節目形態在內地綜藝圈并不少見,而它之所以能夠與《火星情報局》《天天向上》一起位列金塔獎“2016年度大學生喜愛的綜藝節目”前三,自然有著過人之處。
從話題而言,《非正式會談》每期都將豐富的“全球創意素材”包裝成接地氣的大眾文化,形成了非常有趣的文化大爆炸。節目的文化娛樂話題,比單純的娛樂搞笑更具營養和深度。
就場上成員而言,《非正式會談》分為4人的主持團和11國的代表團。在第三季,由大左、楊迪、陳銘、陳超組成了主持團,他們風格各異,卻能各司其職,在合作之中相得益彰。
而11國代表的選擇,則顯示了節目組選角的功底。這些外國人基本都是素人,在場上能夠通過中文表達展示出強烈的綜藝感,自帶標簽屬性,并且都收獲了大量粉絲,無不證明了節目組的毒辣眼光。
就臨場表現而言,各成員之間“接話”很順,“玩梗”很溜,并且還自然不尷尬。看似七嘴八舌,但是話題發散有序,邏輯完整,能讓觀眾的興趣點一直聚焦,再加上每個人的特色表現,話題串聯很容易實現共鳴。
就后期來說,節目剪輯緊湊,少有“尿點”,在后期特效上既有衛視綜藝的清新樸實,也有網絡綜藝的活潑奇特,很契合節目特點和受眾人群。
然而,這些或許只能造就一檔受觀眾喜愛的綜藝,《非正式會談》之所以能夠讓粉絲甚至節目成員如此“忠心”,還有工夫在詩外。
相愛相殺,好節目并不是單純“拍”出來的
談到《非正式會談》的特點,總導演李琳脫口而出提到了“有愛”。
“有愛這個點真的是很神奇,反正跟這個節目有關聯的都很愛它,而且不容許說這個節目不好,不容許別人傷害它,就是很愛這個節目。”
首先是導演組所有人都特別愛這群嘉賓。“一開始選角的時候,我們就萌發了粉絲心,很愛這些嘉賓,真心愛他們。做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們的嘉賓團隊,包括主持人,就都很愛這個節目。”
節目組和節目成員的交流之多,甚至多過于他們最親密的朋友。“當你聊了這么多之后,相互之間就很信任。很多嘉賓,親人都上過我們節目,他們和節目的關系,很像一個大家庭那種感覺。”
正是由于“有愛”,總有主持人和嘉賓不計報酬,堅持留在了節目中,有的主持人更是三年都沒有加過勞務費。
“如果只是相愛,也沒什么”,李琳又補充,還重要的還有一點,就是“相愛相殺”,也就是“嘉賓的相互吐槽,以及主持人的那種毒舌。”
這樣的“相愛相殺”,給粉絲的感覺就是節目就像一個大家庭,很溫暖,充滿歡樂,但是笑點不尷尬,很自然輕松,每期都如同“老友記”。
這種氛圍,輻射到粉絲那里,讓他們對節目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除了節目外的各種狂熱支持,他們還在內容上為節目奉獻,比如在B站上密集發布彈幕,為節目提供了很多梗,節目組又把這些梗轉化成了新的內容。
節目組也非常在意粉絲的看法,根據反饋不斷加以調整,甚至有一期節目,最后的重要議題就是針對粉絲對節目的評議。
磨合十年的優秀團隊,癡迷節目的工作狂
優秀的節目背后必然有一支優秀的制作團隊,產生的過程也并朝夕之功。
《非正式會談》總制片人余晴從業時間15年,總導演李琳從業時間12年,她們操刀過包括游戲、戶外、談話的各個類型的節目,團隊的核心成員也都有過人之處,無論是前期還是后期,都有一幫“大神”助力。
早在2009年,這個團隊就操刀過一檔文化訪談類節目《世界大不同》,10多位外國人嘉賓與主持人集體對話,展示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差異。
多年的經驗積累,團隊練就了許多“秘技”。比如面對一群完全沒有電視經驗的普通人,“把合適的人挑出來,然后去挖掘他的性格,塑造他、培養他,我們在這方面還是很有眼光的”。
這話顯然不是空穴來風,《非正式會談》的素人們雖然表現各異,但每個人都有一批粉絲,節目也如同一架造星機器,好多原本藉藉無名的人,眼下都成了綜藝圈的熟客甚至紅人。
團隊的核心成員在一起已經將近10年,這在人員走馬燈式輪換的綜藝制作團隊中是很少見的。“大家在一起時間很長,相互之間什么秘密都知道,磨合久了,默契很強,團隊非常穩定。”
整體上,團隊年齡層豐富,囊括了七零后到九零后,既有能把控大局的老江湖,也有專攻“二次元”的小清新。而且他們“想得很簡單”,業務能力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這是一群癡迷節目的工作狂。在做《非正式會談》的三年中,“基本上,每天睜開眼睛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節目。最瘋狂的時候,每天臨睡前都把節目微博刷一下,然后看一下B站上面的評論,再瀏覽一下節目相關信息再睡覺。”
而為了縮短制作周期、節省成本,他們常常是把兩期節目放在一天里一起做,無論是主持人、嘉賓還是節目組都要連軸轉。“因為經費問題沒有辦法,所以我們就這么折磨他們,折磨自己。”
就是在這樣的“折磨”中,這個因愛凝聚在一起的“非正式”家族時刻上演著相愛相殺,“窮穿地心”的節目組澆灌出了綜藝界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