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綜內容創作者都在挖空心思考慮:年輕人的style是怎樣的?他們的關注焦點到底是什么?如何能抓住他們的視線并在這一群體中打出聲量。在以《奇葩說》《大學生來了》等為代表的一批網綜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曾幾何時,內容創作者們的焦慮范圍除了傳統平臺的日漸衰落,也逐漸拓展到對于受眾的把握上。隨著在線視頻平臺的崛起,純網綜藝經過逐漸摸索,已經告別低門檻,低成本,向著出奇、出新、引領和品質的方向邁進。
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網綜內容創作者都在挖空心思考慮:年輕人的style是怎樣的?他們的關注焦點到底是什么?如何能抓住他們的視線并在這一群體中打出聲量。在以《奇葩說》《大學生來了》等為代表的一批網綜中,或許能找到答案。
內容:對接網絡原住生活關注年輕人心理訴求
與市場上的網絡影視內容題材更加多元化,主題更加鮮明不同的是,除了《奇葩說》《大學生來了》《火星情報局》等少數幾個能夠引起年輕人熱議外,市場上能夠完全展現年輕人真實想法或審美的純網綜藝內容屈指可數,這也說明目前的網絡綜藝在把握用戶“痛點”方面仍處于“猜測”階段,年輕化網綜空有其名。
從上面幾個成功經驗中可以看出,想要做好網絡綜藝,首先是對內容把握,如何吃透,吃準所謂的網絡原住民——年輕人一代的關注點和訴求點。
換句話說,節目內容首先是接地氣,有創意,切中年輕人之所想,又能表達年輕態度的東西。
這中間,最具品牌的當屬以巧妙辯論切入思想表達的愛奇藝《奇葩說》。在這個節目中,通過主題設置給年輕人以代入感:無論是以戀愛、情感為議題;還是以職場生存法則等個人發展議題;都切身關系到年輕人的日常生活,吸引年輕人關注和參與討論就顯得信手拈來。
與《奇葩說》不同的是,延續到第二季的《大學生來了》從選題內容切口上做文章,就更專注和垂直,聚焦大學生群體。無論是內容還是嘉賓,出發點都更貼近大學生這個群體。
如果說《奇葩說》是動態關注年輕人的成長,那么《大學生來了》就是專注正在經歷大學生活,享受極致青春的體現。
例如關注校園霸凌的社會話題,以及既有生活費用和大學生整容的生活話題,也有玩樂青春的乃至亞文化的話題——嘻哈潮流,小眾文化。
與此同時,節目組也會特別注意引導,無論是張大大聲淚俱下反對校園霸凌,還是每期獻上的“金錢無法帶來滿足,安全感來自大腦”,“如果聽取了他人的意見,即使是錯了,也不要怪罪于人”等等雞湯金句,建議同學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鼓勵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充實自己,實現夢想。
《大學生來了》真正為年輕的大學生群體打造了一個觀點的表達場,傳遞“不定義、不評判”理念,同時也展現了個性鮮明又兼具青春正能量的大學生一代的思想潮流,成為當之無愧的"極致青春觀點秀"。
形式:明星嘉賓和話題對碰的精彩演繹
作為專門為年輕人打造的純網綜藝,除了話題要是年輕人所關心的,形式感也很重要。
從整體的舞臺打造,到主持人、明星嘉賓的選擇,乃至到用詞、宣傳,都要跟年輕人肩并肩,時刻滲入到這個群體中間去。
無論是《奇葩說》的馬東、何炅、蔡康永到奇葩辯手團,還是《大學生來了》第二季中大張偉和張大大的聯手,甚至到邀請撒貝寧來跟年輕人聊消費觀、選專業的那些事兒,其實都體現了節目組對年輕觀眾的口味的鉆研,在好感度上撥得頭籌。
不僅如此,事實上每期節目的特邀嘉賓都自帶話題討論度,無論是脫口秀黑馬池子和李誕、相聲二代郭麒麟和歡樂頌五美之一的喬欣,都給節目本身增加了看點。
在形式上,這些節目也聚焦話題本身,通過辯論表達的方式激發起年輕人的同臺交鋒觀點碰撞。
外在形式層面,節目組的神剪輯和獨特的花式字體也為吸引年輕人再立一功。更加符合年輕人腦洞清奇的趣味取向,也帶入了許多年輕人的青春記憶,如開掛一般,讓人驚嘆不已,卻毫無違和感。
滿足多元需求+創新把控=平臺黏性的有力調和劑
從內容、立意到形式,隨著《奇葩說》《大學生來了》《火星情報局》乃至《我愛二次元》《中國有嘻哈》等節目的不斷推出和布局,逐漸顯露出來了一種純網綜藝趨勢:內容創作可以聚焦任何題材,小眾并不是問題,形式也可多種多樣,無論是嘻哈音樂,還是小眾愛好,亦或是年輕人的亞文化,都可以成為年輕人討論話題和焦點,但核心要素仍需把握主流年輕一代的真實需求,以不斷思辨和創新才能維持長久發展。
此外,從上述論述也能發現,包括《奇葩說》《大學生來了》《姐姐好餓》《中國有嘻哈》等節目在內,愛奇藝推出的一系列綜藝節目布局可謂意圖明顯:作為在線視頻平臺,應該致力于拓寬網綜話題點,體現對用戶多元需求的把控能力,更體現出對題材創新及綜藝的把控能力,才能增加用戶對平臺的粘性,永遠年輕,永遠具有品質。(來源:節目一線)